跳去內容

共振峰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共振峰粵拼gung6 zan3 fung1英文formant,簡稱 F)係語音學上嘅一個概念,講到唔同元音以及唔同輔音之間喺聲學特性上嘅差異。

基本

[編輯]
内文:語音學元音輔音

是但攞一段語音嚟睇,段語音入邊往往會帶有多股唔同頻率聲波。對語音嘅聲學研究表明,唔同元音喺「邊種頻率嘅聲波振幅勁啲」呢點上可以唔同—即係例如對比 [i](當粵拼i1)嘅聲波同 [u](當粵拼u1)嘅聲波,兩者都內含頻率約莫 3,500 Hz 嘅聲波,但前者有比較多呢啲聲波。呢種現象可以用時頻譜[e 1]表達,達致用圖像化方式表達唔同語音嘅聲學特性。

好似下圖噉。下圖係用美式英文[i][u][ɑ](當粵拼aa1)呢三個元音,得出嘅時頻譜。幅圖打戙軸係頻率,而打橫軸就係時間,由幅圖睇得出,唔同元音喺「邊隻頻率嘅聲波最勁」(愈深色表示愈勁)呢點上有差異。

實證研究表明咗,元音通常有三個共振峰,每個共振峰係指一笪「振幅去到最勁」嘅頻率區,例如想像而家錄低啲人用美國某地嘅口音[i] 再睇吓幅時頻譜,發現段聲波喺 280 Hz、2,250 Hz 同 2,890 Hz 呢三個頻率區有最大嘅振幅,噉呢三笪區域就算係嗰段聲波嘅共振峰,當中 280 Hz 係 F1、2,250 Hz 係 F2 而 2,890 Hz 係 F3 — F 取自共振峰嘅英文名開頭嗰個字母,而 F 後面掕嘅數字就係按頻率由低至高排嘅[1]

元音平均共振峰[2]
元音 (IPA) 共振峰 f1 共振峰 f2
i 240 Hz 2400 Hz
y 235 Hz 2100 Hz
e 390 Hz 2300 Hz
ø 370 Hz 1900 Hz
ɛ 610 Hz 1900 Hz
œ 585 Hz 1710 Hz
a 850 Hz 1610 Hz
æ 820 Hz 1530 Hz
ɑ 750 Hz 940 Hz
ɒ 700 Hz 760 Hz
ʌ 600 Hz 1170 Hz
ɔ 500 Hz 700 Hz
ɤ 460 Hz 1310 Hz
o 360 Hz 640 Hz
ɯ 300 Hz 1390 Hz
u 250 Hz 595 Hz

成因

[編輯]
睇埋:聲道

一隻語音嘅共振峰特性同佢相應嘅聲道特性有一定嘅統計相關。例如有研究發現,一個人發出一隻元音嗰陣

  • 嘅高度,同
  • 嗰種元音嘅 F1 嘅頻率

負相關,即係條脷位置愈高,F1 就傾向愈低頻;而實際嘅研究睇過輔音嘅共振峰,亦發現唔同輔音嘅共振峰特性有明顯嘅差異[3]

睇吓

[編輯]

引咗

[編輯]

篇文用咗嘅行話或者專有名詞英文名如下:

  1. spectrogram

篇文引用咗以下呢啲文獻網頁

  1. 2.2. Formants of Vowels香港教育大學
  2. Catford, J.C. (1988)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61. ISBN 978-0198242178
  3. Zee, E. (1999). An acou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phthongs in Cantonese. In Proceedings of the XIV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 (Vol. 2, pp. 1101-1104).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呢篇文講香港粵語雙元音之間喺共振峰特性上有乜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