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座標: 28°13′42″N 112°56′19.7″E / 28.22833°N 112.938806°E / 28.22833; 112.938806

長沙
长沙市
長沙賀龍體育文化中心
長沙賀龍體育文化中心
----
簡稱:長
花名:星沙、星城、屈賈之鄉
舊名:臨湘、潭州
長沙位置圖
長沙位置圖
經緯度 北緯28°11′46″東經112°58′20″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湖南
地級政區地級市
轄下一級政區6區、2縣、1縣級市
轄下二級政區172個鄉級政區
建城戰國中期(前400年左右)
設市時間1933年
市長胡衡華
市委書記易煉紅
政府駐地嶽麓區嶽麓大道218號
地理
總面積11819[1] km²
市區面積556[1] km²
人口
總人口(2013)722.14萬人[2]
戶籍人口(2010)651.1888萬人[3]
市區(2010)361.59萬人
人口密度596人[3]人/km²
民族漢族 - 99.22%
少數民族 - 0.78%
官方語言普通話
本地語言湘語
市區人口據中文版
經濟
GDP(2013)7153.13億人民幣[2]
人均GDP99570元人民幣[2]
市區GDP(2013)4534.94億人民幣[註 1]
HDI(2005)
時間
時區中國時區(UTC+8
識別信息
電話區號+86 (0)731
郵政編碼410000
車牌湘A(政府軍隊用車係湘O)
象徵
市樹香樟
市花杜鵑
網站 長沙市府

長沙粵拼coeng4 saa1長沙話:tsã1333普通話拼音Chángshā威式拼音:Chang-sha),中國中南部一,亦係一。如今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城,座落喺湘江(又叫湘水,長江支流)下游,戰國時係楚國地。長沙面積11819 km²,人口722萬人、排中國第19多人口城市(據2013年數據)。市府駐嶽麓區

[編輯]

「長沙」呢個名好耐就有,最早出現喺文獻係《逸周書》,話周朝初期起好咗雒邑後,四方諸侯朝貢,其中有項貢品叫「長沙鱉」。不過具體講落呢個名係咩意思,就各家各說,大致有五種解釋。

  1. 星宿得名。呢種講法最多人認,流傳最開。古人認爲天地之間有對應,天上有二十八宿,地上就有對應嘅分野。南方朱雀七宿最尾嗰宿叫軫宿,軫衡天地之重,所以對應到地下係南嶽衡山。軫宿有四粒星,其中有粒叫「長沙星」,主壽,對應落來就係長沙城。所以長沙又嗌做星沙、星城就噉來。
  2. 得名自「萬里沙祠」。晉代嘅《十三州誌》話「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至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而唐代嘅《通典》就話潭州(長沙唐時名)「秦爲長沙郡」,註「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後世嘅方誌亦引用呢種講法,重認爲同長沙地方舊時有祭沙土神靈嘅風習。
  3. 從當地地理得出。因爲長沙地質上主要係砂岩頁岩爲主,長期風化後,地下出現好多砂石,湘江一帶喺枯水期會有好多嘅沙灘、沙洲,所以畀人嗌呢度「長沙」。
  4. 得名自「橘子洲」。橘子洲係湘江江心沙洲,長5公里,闊0.1公里,又嗌水陸洲。
  5. 源自百越話。喺百越話中,「沙」係女神,「長」係祭壇,而喺楚人來呢度之前,長沙係百越之地,屬揚越。呢度可能係舊時百越人拜祭嘅地方,後來啲人據當時嘅字音記寫百越話,寫成咗「長沙」。

[編輯]

遠古到殷商[編輯]

喺距今15──20萬年前嘅舊石器時代長沙就有居民。商代時,長沙屬楊越[註 2]之地,係百越嘅分支之一。

到商朝中期,中原文化開始傳來呢度。當時中原多次南征江漢以南嘅地區,以至本來以長沙爲中心嘅方國青陽國失國。

到商朝晚期,長沙地方開始有青銅工藝。比如長沙出土過嘅260幾件商周青銅器,有啲青銅器嘅銘文、族徽、裝飾同商周王室嘅一樣,呢啲係中原人南下帶來嘅,有啲青銅器個款好有地方特色,係本地人整嘅。其中四羊方尊獸面提梁卣(jau5,音友)、人面紋鼎獸面紋銅鐃都係長沙出土嘅有名文物。

當時啲部族喺而家湘江、瀏陽河撈刀河交匯嘅平原度聚集,形成農、漁、獵爲主嘅墟。

春秋戰國[編輯]

前616年楚國勢力入到長江以南,征服諸部族,最後長沙屬楚。前323年楚國商船隊出漢水、經長沙,最後去到而家廣西全州地方。前285年楚成王設黔中郡,長沙受呢個郡管轄。

楚國喺今日望城度設銅官鑄幣工場,並且喺而家長沙市區位置築城池,起碼到公元前202年,呢度就已經有城邑。個古城池嘅位置大約喺而家黃興路以西,太平街福勝街以東,坡子街以北,五一西路以南。楚國經營長沙250年左右,令長沙發展咗好多,從長沙三千幾處楚墓嘅考古睇,長沙當時係楚國南方軍事重鎮,當時嘅手工業、商業發達。由於入咗鐵器時代,農業亦好發達,比如《史記·越世家》話「長沙、楚之粟也」,就話長沙係楚國重要產糧地。

前279年楚國大夫屈原流放去沅湘,寫出諸如《離騷》《九章》呢啲名篇,最後喺汨羅江自沉(舊時汨羅江屬長沙府)。此外漢代嘅賈誼亦貶過來呢度,所以長沙畀人嗌做屈賈之鄉,舊時長沙府有屈子祠來紀念屈原(而家歸汨羅市)。

[編輯]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天下三十六郡,長沙屬其中嘅長沙郡,自此長沙作爲政區出現,當時郡治喺湘縣(而家長沙城南),郡界大約係而家湖南湘、資二水流域同隔籬江西、兩廣地域,幾乎等於今日湖南全省。當時嘅湘轄地包括而家長沙市區、望城、瀏陽寧鄉醴陵湘潭株洲。據《中國歷史地圖集》,長沙郡重轄有羅、耒陽、郴、零陵呢啲縣。

當時秦朝喺長沙設長沙郡尉,統領長沙郡步兵,並且日後出兵攻打南粵(見經略嶺南)。

[編輯]

高祖元年(前206年)二月,項羽分封諸侯,分楚爲四,長沙就屬臨江國[註 3]。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甲午,劉邦將衡山王吳芮徙封爲長沙王[4]長沙國成立,係湖南第一個諸侯國,湘縣改名臨湘縣,縣治所在嘅長沙城係國都所在。長沙國分兩個,據王室唔同分吳氏同劉氏。吳氏長沙國初立時,轄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呢幾個郡。後來到高祖十一年,立趙佗爲南越王,長沙國得番長沙、桂林、零陵三個郡[5]。吳氏長沙國有五代君主,延續46年,到靖王吳著時因為無後,喺文帝後元七年(前157年)廢長沙國[6]。吳氏長沙國時,喺公元前186年到前165年間起咗有名嘅馬王堆漢墓。呢個墓喺1970年代開掘,搵得咗千年未腐嘅女屍辛追夫人。同時喺個墓度搵到比較原初嘅老子道德經版本。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三月甲寅,將佢嘅庶子劉發封爲長沙定王[7],復置長沙國,即係劉氏長沙國。劉氏長沙國傳咗七代人、八任君主,到孺子嬰居攝二年(西元7年)劉舜繼位。兩年之後,王莽簒漢,西元9年廢長沙國。

長沙國轄13縣,有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有43470戶、225825人[8]長沙國一度擴張過,據《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話,「景帝後(元)三年,帝乃增以武陵、零陵、桂陽三郡」,呢個時候嘅長沙國相當於秦代嘅長沙郡。雖然係國,不過佢要受荊州刺史部節制。今日嘅長沙市轄範圍分屬臨湘、益陽兩個縣。

王莽新朝時,始建國元年(9年)改長沙國爲填(鎮)蠻郡,改臨湘縣爲撫睦縣

東漢時,建武二年(26年)恢復長沙國,以劉舜嘅仔劉興爲長沙王,來控制湖南地方嘅局勢。建武十三年(37年)廢長沙國爲長沙郡,劉興由長沙王降爲臨湘侯。建武時,長沙郡轄臨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容陵、醴陵。桓靈二帝時已設有漢昌縣(而家嘅平江),獻帝建安十四年已有瀏陽縣[註 4]

東漢時各地割據,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領有長沙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攻奪長沙在內三郡,遞年,佢哋雙方協議以湘江爲界,東屬孫權,西屬劉備。

三國[編輯]

三國時長沙地方屬東吳,同前朝一樣設荊州長沙郡,郡治臨湘縣。會稽王孫亮喺太平二年(257年)將長沙郡西部都尉嘅轄地分出做衡陽郡、東部都尉轄地分出做湘東郡(大概係而家衡陽嘅江東縣市)。喺縣嘅層面,臨湘湘江以西嘅地方分出做湘西縣[9],分益陽縣一部做新陽縣(大約係而家寧鄉一帶)[註 5]。今日長沙縣望城嘅湘江以東、瀏陽重屬長沙郡,而寧鄉、望城嘅湘江以西屬衡陽郡。

三國時長沙唔係一直都屬孫吳,而係個爭得好犀利嘅戰場。喺208年8月曹操南征,最後荊州牧劉表投降,長沙畀曹魏勢力掌控;當年12月孫劉聯軍喺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劉備南征,當時長沙太守韓玄、守獎黃忠轉效劉備。當時劉備嗌諸葛亮做軍事中郎將,督辦長沙、桂陽、零陵三郡賦稅。亦喺呢年,長沙發瘟,張仲景坐公堂爲庶民義診,救咗好多人。佢用「蜜煎導方」催瀉,係世界上用藥物栓劑嘅先導。

209年,臨湘縣東部分出做劉陽縣[註 6],呢個縣就噉來。孫權命周瑜爲南郡太守,劉陽、漢昌、州陵呢啲邑做佢俸邑。

210年,孫權分長沙郡部分做漢昌郡,劉陽屬漢昌。

214年,孫權搵劉備攞返荊州,劉備唔制,孫權出兵攻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不過關羽趕走曬諸如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嘅軍隊。之後孫權派呂蒙率兩萬兵攻呢三郡,劉備都擋住咗。

215年,孫權命昭信中郎將呂岱繼續攻取呢三郡。當時曹兵入關中,劉備驚失益州,同孫權講和。於是分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呂岱鎮守長沙。

219年11月,孫權擊敗關羽,成個長沙郡都係孫權喇。亦係呢年張仲景死,留咗本《傷寒論》傳世。

231年,吳國任命張承做長沙郡西部都尉,置農官發展農業。呂岱南征有功,拜佢爲鎮南將軍,駐長沙。

257年,吳國分長沙郡東部都尉轄地爲湘東郡,西部都尉轄地設衡陽郡(而家望城、寧鄉一帶)。又設新陽(而家寧鄉)同湘西(故址喺嶽麓山東南瓦官水下游)二縣。長沙郡重管轄緊今日長沙縣、瀏陽縣地方。

268年,高僧竺法崇募資起慧光明寺(麓山寺),成為湖南佛敎源地。

兩晉南北朝[編輯]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一統中國,同前朝一樣用州郡縣三級政區。長沙郡、衡陽郡屬荊州。

289年11月,晉武帝司馬炎封六仔司馬義(時年十五歲)做長沙王,以郡爲國,內史做國相。302年司馬義殺咗擅權嘅齊王司馬炯,畀晉惠帝封做太尉,都督軍事。303年8月河間王司馬禹、成都王司馬穎討伐司馬義,最後討伐軍破長沙城,擒囚司馬義,304年司馬義畀司馬禹嘅部將張方所殺。

304當年,八王之亂,各地動亂,6月,河南新陽張昌嘅軍隊擊敗荊州刺史劉弘,7月,佢手下陳蘭攻佔長沙郡,破壞咗長沙城。後來都護陶侃喺競陵(而家湖北天門)大破張昌,晉軍收復長沙。305年,湘江中游橘洲重建長沙城。

懷帝永嘉元年八月廿六(307年10月9號)分荊州七郡同江州一郡合為湘州[10],湘州轄長沙、衡陽、邵陵[註 7]、零陵、營陽、湘東、建昌、桂陽八郡。臨湘縣重係長沙郡治兼湘州州治。長沙郡轄縣有臨湘、攸、下雋、醴陵、瀏陽、建寧、吳昌[註 8]、羅、蒲圻、巴陵;衡陽郡轄縣有湘鄉、重安、湘南、湘西、承陽、衡山、連道、新康[註 9]、益陽。而家長沙(屬臨湘)、望城(湘江以西屬湘西、以東屬臨湘)、寧鄉(屬新康)、瀏陽分屬長沙郡、衡陽郡。

308年司馬義嘅仔司馬碩封爲長沙王。311年4月醴陵縣令杜韜嘅軍隊攻佔長沙、殺太守崔敷。懷帝命荊州刺史陶侃鎮壓,兩軍喺湘江對打,互有勝負。315年晉愍帝招降杜韜,反而佢殺咗招降使南海太守王運,並且派部將王真出兵武陵斷軍糧官運。陶侃派鄭攀上場,叛軍敗退湘州(而家長沙),最後王真投降、杜韜走難。

東晉成帝咸和四年二月廿二(329年4月5號)湘州併入荊州。呢年3月陶侃封為長沙郡公,老來隱居嶽麓山,種杉結庵,叫「杉庵」(喺而家嶽麓書院)。

334年陶侃死,佢嘅仔陶夏、陶斌各自擁兵數萬鬥,最後陶夏殺陶斌。之後佢哋嘅兄弟陶稱奔喪長沙,帶埋手下郭開,陶稱懷疑手下有二心,斬佢頭,掛喺船度遊湘江二十里,震驚一時。335年8月長沙大洪災。

410年2月廣州刺史盧循反晉,帶軍過五嶺北上,進兵湖南,攻佔長沙,再北襲巴陵,殺江州刺史何無忌,同年,盧循畀建武將軍劉裕擊潰,退返廣州。

安帝義熙八年(412年)十二月又分荊州十郡爲湘州,義熙十三年(417年)又撤銷湘州。

420年6月太尉中書鑒劉裕逼宮,司馬德文遜位,劉裕改國號爲「宋」,封佢細路劉道憐做長沙王。

宋武帝永初三年二月丁丑(422年3月12號)又分荊州十郡爲湘州(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營陽、桂陽、始興、始安、臨賀)。長沙郡[註 10],轄臨湘、醴陵、瀏陽、吳昌、羅、攸、建寧[註 11],到宋明帝元徵二年(474年)十月,湘州刺史王僧虔表奏朝廷,割益陽、羅、湘西三縣爲湘陰縣[註 12]。衡陽郡方面,轄湘西、湘南、益陽、湘鄉、新康、重安、衡山七縣[註 13],衡陽郡治由湘鄉搬湘西,兩郡嘅郡治隔江來拱衛州治。

426年又廢湘州,長沙郡屬荊州

南齊時,長沙郡轄臨湘、羅、湘陰、醴陵、瀏陽、建寧、吳昌七縣,衡陽郡轄湘西、羅、湘鄉、新康、衡山五縣[註 14]。而家長沙地區重係一州兩郡嘅三個治所所在,畀兩個郡分治。479年,奇高帝蕭道成封四仔蕭晃做長沙王。

蕭梁、南陳兩朝,長沙環頭重係分屬長沙、衡陽二郡,不過湘州嘅地頭變細。梁天鑒六年夏四月乙酉(507年5月23號)析湘、廣二州置衡州。天鑒九年又分湘州置衡州[註 15]。569年陳宣帝封陳叔堅做長沙王(留任吳郡太守),至德二年(584年)除封。

[編輯]

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隋軍攻佔長沙城時,先派將領龐暉攻打湘州,岳陽王湘州刺史陳叔慎詐諦投降,設酒會歡迎龐暉,查實有埋伏,結果龐暉中計畀佢殺咗,之後隋軍派薛胄爲湘州刺史,喺鵝羊山打敗陳叔慎,入城生擒佢,送佢去漢口斬首。

統一中國後,隋朝採用州縣兩級制,廢郡。縣嘅層面,合併郡縣,臨湘縣改名長沙縣,瀏陽、醴陵以及湘西嘅一部分併入長沙縣[11],呢個長沙縣縣名開始,而新康縣併入益陽縣。而州嘅層面,撤銷湘州,以長沙有昭潭改設潭州同埋軍事性質嘅潭州總管府[註 16]。呢陣時嘅潭州,地方大過南朝嘅長沙郡,而細過湘州。

602年,隋文帝要喺諸州頒舍利,詔令喺全國53座名山起舍利塔。嶽麓山清風峽南邊嘅舍利塔就係呢年起嘅,3米高,花崗石砌,收埋咗佛祖舍利。塔前碑正面刻「隋舍利塔」,北面刻「共建菩提」,同時喺湘江西岸(而家河濚灣鎮)起道林寺。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曬啲州爲郡,潭州改名長沙郡,下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四縣。今日嘅長沙市區、瀏陽、望城北部屬長沙縣,望城南部屬衡山縣,寧鄉屬益陽縣,長沙縣係郡治。

[編輯]

高祖武德元年六月十九(618年7月16號)長沙郡改郡爲州[12],當時蕭銑自稱梁王,擁兵40萬喺江陵同李淵對抗,長沙喺佢勢力範圍。當時佢個部屬大司馬董景珍鎮長沙,企圖向李淵投降,蕭銑圍攻長沙,殺咗董景珍。

三年十一月甲子(620年12月4號)長沙併入李唐版圖,正式改爲潭州,呢年6月李淵就封咗佢個孫、李世民個仔李恪做長沙王。當時潭州轄長沙、衡山、醴陵[註 17]、湘鄉[13]、益陽、新康[註 18]六個縣。長沙縣係治所。

武德四年(621年)設軍事性質嘅總管府,管潭、衡、永、郴、連、南梁、南雲、南營八州,呢一年平定咗蕭銑,於是廢咗前朝嘅五銖錢,請長沙縣嘅書法家歐陽詢爲唐代嘅「開元通寶」題字。七年二月廿日(624年3月6號)因為未滿十州,改總管府爲都督府。玄宗開元元年(713年)話戶口達2萬以上嘅做中都督府[12],潭州有32272戶,所以係中都督府,轄潭、衡、郴、連、永、邵(改自南梁)、道(改自南營)七個州(武德七年廢南雲州)。

貞觀元年三月七(627年4月1號)合併省州縣,根據關河地理,劃全國爲10道,道有督察區性質,潭州屬江南道[12]。開元廿一年(733年)全國再分爲15道,潭州屬江南西道,呢時道有政區性質。潭州受制於湖南都團練觀察使(代宗廣德二年即764年設置),之後就受制於軟化軍節度使、武安軍節度使。

730年,李邕爲《麓山寺碑》作文,因為文章、書法、石刻都靚,譽為「北海三絶」,而家個寺碑保存喺嶽麓書院。

玄宗天寶元年正月廿日(742年3月1號)又改州爲郡[12],於是潭州變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757年1月9號)又改郡爲州,即恢復爲潭州[12][14]。天寶時重係轄六個縣。

770年杜甫遊嶽麓山、道林寺,作七言古詩《嶽麓道林寺行》讚長沙風物古蹟。4月,湖南兵馬使叛唐,殺湖南觀察使崔浩,竊據潭州,長沙城大亂。於是杜甫坐船從長沙縣沿江上溯投靠老婆嘅舅父郴州刺史崔偉。部船行到末陽遇着洪峰,於是佢返潭州。入冬,杜甫坐船離開潭州去成都,作《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跟住好快佢就病死部船度,時年59歲。

780年沈傳師做潭州刺史,佢寫嘅五言詩對仗工整,係律詩定型、近體詩開拓者之一。舊時喺嶽麓山寺有佢嘅《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遊道林嶽麓寺》石碑,而家無咗。806年禮部員外郎柳宗元貶爲永州司馬,途徑潭州,作五言絕句《長沙驛前南樓感舊》同七言古詩《湘上漁人》,有千古名句「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監察御史劉禹錫貶爲朗州(而家常德)司馬,途徑長沙,作嘅《贈長沙贊頭陀》亦係傳世嘅詩。

憲宗元和年間(806年到820年),潭州轄長沙、醴陵、瀏陽[15]、湘鄉、湘潭[註 19]。《唐會要》話代宗大歷四年二月廿四(769年4月5號)長沙縣昇爲緊縣,武宗會昌四年(844年)十一月,長沙縣昇爲望縣,而瀏陽一直係中下縣嘅級別。

847年,自會昌滅佛以來解禁佛敎,道林寺啲和尚去太原攞返5048卷佛經,「長沙和尚」景岑重建麓山寺,改名「鹿苑」,不過規模大不如前。849年長沙縣劉蛻中進士,係隋朝開科取士260年來長沙郡第一個進士,時稱「破天荒」。855年,長沙縣銅窯燒製出釉下彩飛鳥瓷壺(而家收藏喺湖南省博),釉下彩工藝入繁盛期。

五代十國[編輯]

五代十國時中國好亂,各地割據而打來打去而南方相對穩定啲。長沙就屬十國中嘅楚國,兼係佢嘅都城。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四月辛末(907年6月13號),割據長沙嘅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封爲楚王[16]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六月丙申(927年7月18號),馬殷進封爲楚國王[16]。當時馬殷「以潭州爲長沙府」做楚國都城[17]

楚國轄下嘅長沙都幾繁榮。喺925年就話唔徵商旅稅,於是四方商賈聚喺潭州,貿易興旺。927年獎勵農桑,發展茶業、紡織,又經銷茶葉,鼓勵民商外銷茶葉去蒙古來換取馬匹兵器,楚國當時年收過萬,國庫充實。文化上馬殷重建道林寺,馬殷父子喺長沙城北起開福寺。民生上喺928年於潭州城東20里處起水塘,叫「龜塘」。

乾祐二年七月辛亥(949年8月6號)馬希廣「析長沙縣東界爲龍喜縣,從之」[18]

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馬希崇、馬希廣打大仗爭王位,結果潭州城毀[19]。周太祖廣順二年正月(952年),南唐大將邊鎬攻陷長沙[16],十月[20],朗州劉言、王逵帶兵入長沙[21],南唐統治長沙唔夠一年。

之後,潭州嘅地位變咗,朗州(而家常德)變成湖南中心[22]。五代十國嘅馬楚政權滅亡。

[編輯]

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宋軍取得湖南,長沙併入北宋版圖。至道三年(997年)[23]劃全國爲15路,潭州荊湖南路。荊湖南路轄潭、衡、道、永、邵、郴、全七州,同埋武岡軍、桂陽監[註 20],潭州係治所,代替朗州重新成爲湖南中心。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春[24]分荊湖南北路爲荊湖東西路,其中東路轄鄂、岳、潭、衡、永、郴、道七州同桂陽軍,紹興二年恢復爲南北二路,其中南路嘅治所喺潭州,潭州成爲上州。

宋初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5年)[25],潭州原先轄六個縣:長沙[註 21]、湘潭、益陽、湘鄉、醴陵、瀏陽,之後加入攸縣、衡山[註 22]、湘陰、寧鄉。

宋哲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26],潭州做上州,治所長沙縣。轄十一縣:長沙、衡山[註 23]、安化[註 24]、醴陵、攸縣、湘鄉、湘潭、益陽[註 25]、瀏陽[註 26]、湘陰[註 27]、寧鄉[27]

到咗徽宗政和年間(1111年~1117年),除咗元豐時嘅十一縣,重有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設嘅善化縣[註 28]之後一路到南宋末年潭州轄嘅都係呢12縣[28]。長沙城係路、州、同埋長沙、善化二縣嘅治所。

期間值得一提嘅事係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嘅嶽麓書院開學。976年嶽麓書院開學,後來喺1127年嘅戰爭中破毀,南宋時(1165年)重開書院。有名嘅哲學家朱熹喺1165年喺呢度講學。書院後來畀蒙古軍破壞,但係到15世紀大明時又復建。1903年,清末新政,改書院爲學堂。之後不停演變,成為今日嘅湖南大學。

[編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春正月丁卯(1276年1月18號),元軍佔長沙,長沙入元朝版圖,設安撫司。遞年設潭州行省(併入鄂州行省)。十八年二月戊辰(1281年2月28號)搬潭州行省治所去鄂州,之後改名「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而湖南道宣慰司嘅治所依然喺度,屬湖廣行省嘅潭州路

天曆二年三月癸亥(1329年4月8號),元文宗以「潛邸所幸」,潭州路改名天臨路。期間潭州/天臨路轄五縣:長沙、善化、衡山、寧鄉、安化[註 29];七州:醴陵、瀏陽、攸、湘鄉、湘潭、益陽、湘陰[註 30]。長沙同善化嘅縣治繼續喺長沙城,今日長沙市轄地畀長沙、善化、瀏陽、寧鄉分治。

元順帝至正廿四年(吳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甲申(1364年10月19號)[註 31]徐達帶兵佔領潭州,天臨路改名潭州府[29]

[編輯]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註 32]潭州府改名長沙府。長沙府轄11縣:長沙、善化[註 33]、湘陰、湘潭、瀏陽[註 34]、醴陵、寧鄉、益陽、湘鄉、攸、安化;以及茶陵州。長沙府隸屬於湖廣佈政使司。長沙城繼續畀長沙、善化兩個縣分治。

明代時嘅長沙縣東面喺夾石嶺同瀏陽接界、西面到寧鄉格塘、南面到善化和豐坊、北面到湘陰青山。下轄7鄉(臨湘、明道、大賢、萬壽、錦繡、霧陽、新陽)、3廂(旌節、湘水、清泰),舊編戶20里。萬曆十年(1582年)編戶爲21里。崇禎十年(1637年)21里改爲49都,縣城內分爲15舖,合併臨湘鄉嘅一、二都,新陽鄉嘅一、二、三都合爲河西都,成個縣編爲12都3廂。

善化縣東到瀏陽、西到寧鄉油草舖、南到湘潭昭峽舖、北到長沙縣城和豐坊。轄4鄉(永康、忠臣、長樂、興化)5廂(上、下、文德、上洲等),編爲16里。長沙同善化兩個縣喺縣城入面以萬壽街、萬福街、石樂私巷、息機園、皇倉街、永豐倉、大西門正街交界;喺鄉下大致以319國道爲界。

[編輯]

清世祖順治四年四月己卯(1647年5月12號),高士俊帶清軍攻克長沙,長沙入清朝版圖。清朝嘅建置同明朝,設長沙府,轄12個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喺長沙設湖廣省右佈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同時將偏沅巡撫嘅駐地搬來呢度[30]。雍正元年(1723年)湖廣右佈政使司改爲湖南佈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年)偏沅巡撫改爲湖南巡撫,繼續屬湖廣總督。自此,長沙府成爲湖南省城。

同時長沙府上面重有有監察職能、兼理民政事務嘅鹽法道、長寶道。長沙府有衝、繁、難性質,不但只係巡撫駐地,亦係3司(佈政、提學、提法)4道(巡警、勸業、鹽法、長寶)嘅治所。而長沙、善化兩個縣亦係衝、繁、難性質,瀏陽則係繁、疲、難縣,寧鄉爲衝縣。

明清兩代,長沙始終係個繁華地,入列四大米市四大茶市。到咗近代,長沙亦跟住現代化。1903年,中日間簽咗上海條約,長沙開放畀外商做口岸。光緒卅四年(1908年)長沙城設警務公所,下分東、南、西、北、外南、外北、水陸洲7個警務區。喺長沙開放畀外國之後,美國雅禮協會(Yale-China Association)喺呢度創立咗湘雅醫學院,個名取湖南嘅簡稱「湘」同Yale嘅音譯「雅」而成,係現代醫學喺中國傳播嘅重要地方。

中華民國[編輯]

喺推冧清朝、創立民國嘅過程中,長沙地方都有重大事件,比如黃興組織嘅革命團體華興會、1906年反清革命嘅萍瀏醴起義。喺清朝就來冧之時,長江流域連年災荒,饑民湧入長沙,發生咗轟動一時嘅搶米風潮

民國成立之後,1912年,軍政府執行特別議會頒行嘅《湖南府廳州縣暫行條例》第一條第二項話:「凡與府同城之一縣或兩縣,均併於府。」,所以到4月時[31],同長沙府同城嘅長沙縣、善化縣裁撤咗,歸併到府,長沙城成爲長沙府直轄地[32]

1913年1月,中央劃一現行嘅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要求改府爲縣,於是到9月時長沙府改爲長沙縣。各地裁府爲縣嘅時間不一,民初嘅長沙府就存在一年幾[33],當時長沙府嘅轄地除咗而家長沙市區,重包括長沙、望城兩個縣[註 35]

1914年6月2號,北京政府劃湖南爲湘江、衡陽、武陵、辰沅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註 36],呢時係省、道、縣三級制[註 37]。是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萬壽、尊陽、清泰、霞凝、雲母、五美、龍喜)11鎮(明道、錦繡、淳化、大賢、臨湘、新康、河西、麓山、伏龍、九峰、嵩山)[註 38]

1920年9月30號,入駐湖南嘅桂軍督軍發通令,話要遵守民初制度,結果取消咗道,恢復省、縣二級[註 39],長沙正式成爲省會[34]

1920年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南、外北、外東、商埠8個警察署/區,共26個警察所[35]。1930年年底[註 40],長沙城分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個街團[35],街團下轄甲、牌、聯,規定5家爲一聯、2聯爲一牌、10牌爲一甲[註 41],共計人口346664人。1931年5月裁商埠區入西區。1932年12月31號,東、南、西、北、外東五區有386526人。

長沙毛澤東博物館

就喺呢段時間,毛澤東喺長沙開始政治生涯,而家喺長沙有毛澤東博物館。喺1913年到1918年間毛澤東曾經喺湖南第一師範學院讀書,之後佢喺1920年到1922年間做學院附屬小學嘅主事同國文教員。而家佢嗰時嘅辦公室都做咗博物館。

1933年8月11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3月湖南省政府委員會通過、7月報行政院嘅議案,長沙設省轄市,市縣分治,爲長沙市,10月1號設市政府。長沙係中國第14個設市嘅政區,亦係第7個設市嘅省會,當時全市面積48.5km²,範圍:湘江東岸部分,北自落刀嘴,經新河碼頭鐵橋向東,沿瀏陽河至湖跡渡,經王家園、徐家灣、楊家山、阿彌嶺、鴨婆嶺、王家沖,一直到石馬舖,折向西面,經石嘴、丁家嘴、新開舖、柏家河到猴子石爲止;湘江西岸部分,由南從廖家垸子向西,經廣東山、張家壩到黃土壩,向北兜去張家沖、曹家塘、尖峰山、小沖垸子到荷葉塘再轉東,經野鷄坡、出銀盆嶺到大同嶺。

1934年,市區擴大,總面積68.4km²(含湘江水域8.6km²),城區面積5.48km²。範圍:北自撈刀河,渡江後到漁灣市,經小望城坡到王家灣(而家左家壟附近),沿嶽麓山麓到雙塘坳(而家銀盆嶺以西)到湘江西岸同撈刀河隔江相望。

毀滅長沙嘅文夕大火

直到抗戰之前嘅1937年,長沙發展到鼎盛,經濟繁榮,初期係抗戰大後方。不過1938年,一場文夕大火毀滅咗成個長沙城,所有地面古蹟全部燒曬,成個城市燒成廢墟,死難市民非常之多,呢場火燭令長沙成爲二戰中四個毀滅咗嘅城市之一(另外三個係斯大林格勒長崎廣島)。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於長沙處於戰略位置,於是日軍喺1939年到1944年間發動咗4次長沙會戰

抗戰之後又到內戰,長沙因爲喺後方未受戰火。1949年夏,共產黨渡江逼近長沙,時任湖南省主席陳明仁、程潛投降,長沙和平易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1949年8月長沙畀解放軍接手之後成立中共政權,當時長沙瞎8區,共計82保、1838甲、399028人。1950年8月,廢除保甲制,11月底成立36個居委、2816個居民組,1952年5月到11月間市區內設咗33條街道,到1958年9月,搞人民公社化運動,郊區嘅鄉鎮變曬做人民公社,而城區內嘅街道無變。喺1949年8月到1958年間係長沙市唔管轄縣嘅時期。

1959年之後,長沙市就管埋啲縣。1960年4月,搞城市人民公社體制,於是市轄區變成公社,直到1961年9月先恢復。之後到1977年12月21號恢復返喺1959年併入長沙縣嘅望城縣,再到後來1993年1月16號瀏陽縣徹縣改縣級市。

長沙地方身在內地,喺1980年改革開放以來同沿海嘅差距越來越大,後來到1990年代後,長沙開始發展,成爲中西部重要都市,而家已經同株洲湘潭形成長株潭城市群

地理位置同氣候[編輯]

地理位置[編輯]

長沙市區衞星圖

長沙喺湖南東部偏北,位於湘江下游、長瀏盆地嘅西邊,個市區喺瀏陽河撈刀河湘江滙流嘅地方。按經緯來睇,成個市域位於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之間[1]。長沙嘅東邊係江西嘅萍鄉,南面係株洲湘潭,西面係婁底益陽,北面係岳陽同益陽。東西長230公里,而南北長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km²,其中城區面積556km²。

氣候[編輯]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多、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長沙市區年均溫17.2℃,各縣年均溫16.8℃—17.3℃,年積溫5457℃。一月均溫4.4℃—5.1℃,七月均溫28.6℃。市區年均降水量1361.6mm,各縣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mm[1]

長沙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夏天約118—127日、冬天約117—122日、春天約61—64日、秋天約59—69日。春天回南潮氣重,溫度漸升,溫度變化大;夏天多雨;秋天有三伏、會焗好耐;冬天少雨、凍,不過比較少嚴寒。具體講落,3月下旬到5月中旬因爲有冷暖峰,就持續陰雨低溫;從5月下旬開始,氣溫明顯昇咗,入夏之後日均溫超過30℃有85日左右,而高過35℃嘅日數年均有30日,伏旱時就會好焗。9月下旬之後,日頭暖而入夜涼,降水減少,好多時有低雲。從11月下旬到遞年3月中旬就係冬天,喺長沙平均溫度低過0℃嘅時期好短,以一月最凍,基本上啲田可以安全過冬[1]


長沙 (1971-2000)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8.7
(47.7)
9.7
(49.5)
14.7
(58.5)
21.3
(70.3)
26.1
(79)
29.9
(85.8)
34.7
(94.5)
33.3
(91.9)
28.3
(82.9)
23.1
(73.6)
17.2
(63)
11.3
(52.3)
22.4
(72.3)
平均低温 °C(°F) 1.6
(34.9)
3.4
(38.1)
7.8
(46)
13.7
(56.7)
18.4
(65.1)
23.4
(74.1)
25.3
(77.5)
24.9
(76.8)
20.3
(68.5)
14.7
(58.5)
9.0
(48.2)
3.4
(38.1)
14.7
(58.5)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66.1
(2.602)
95.2
(3.748)
128.5
(5.059)
175.2
(6.898)
178.5
(7.028)
144.4
(5.685)
93.0
(3.661)
65.0
(2.559)
56.8
(2.236)
84.2
(3.315)
71.2
(2.803)
41.2
(1.622)
1,205.3
(47.453)
每月平均日照時數 76.2 63.0 69.4 88.3 122.8 144.8 238.3 229.6 160.0 133.4 115.7 103.2 1,544.7
出處: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經濟[編輯]

2013年長沙GDP達7153.13億人民幣(合1155.59億美金),同比增長12%,而人均GDP達99570元人民幣(合16085.62美金),同比增長10.8%。地方財政收入達883.8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5%[2]

分開產業來睇,第一產業增值291.15億人民幣,增長3.0%;第二產業增值3946.97億人民幣,增長12.5%,其中工業增值3352.34,增長13.2%;第三產業增值2915.01億人民幣,增長12.1%。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喐GDP增長0.1、7.0、4.9個點,分別嘅對GDP增長貢獻率爲0.9%、58.4%、40.7%。呢三次產業嘅結構爲4.1:55.1:40.8[2]

就區域經濟而言,長沙係長株潭城市群嘅經濟核心,帶挈起成個地方嘅經濟。呢個城市群係以長沙、株洲、湘潭爲主體(核心區),輻射到週圍嘅岳陽、常德、益陽、衡陽、婁底,形成3+5嘅片區[36]。目前長沙嘅經濟總量佔呢個城市群核心區嘅67.9%,而喺全省嘅佔比係29.2%,人均GDP係全省嘅2.7倍[2]

而家長沙有12個工業園區,面積夾埋有467km²,分爲4區8園,即係4個國家級開發區同8個省級及以上嘅產業園區,其中嗰四區係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呢啲工業園區嘅産業定位、發展方向唔同,可以優勢互補[37]。而家長沙嘅重點發展產業有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物流、服務外包業[38]

長沙已開通地鐵1、2號線同埋磁浮線,交通便利,重有3條地鐵線修建緊。

政區[編輯]

長沙轄9個縣級政區,計有6個區,2個縣,1個縣級市。

  • 市轄區

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

長沙寧鄉

  • 縣級市

瀏陽

轄下變動年表[編輯]

長沙市、長沙專區(1949年到1952年)[編輯]

  • 1949年10月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長沙市成立,轄東區南區西區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會春區。同時成立湖南省長沙專區,轄湘潭縣長沙縣岳陽縣醴陵縣瀏陽縣湘陰縣平江縣臨湘縣(市8區、專區8縣)
  • 1950年4月,金盆、文藝、嶽麓、會春四區合併成郊區(市5區)
    • 7月1號,湘潭縣分出部分成立湘潭市(專區1市8縣)
    • 7月,湖北省沔陽專區監利縣嘅一部分(全部嘅巴山垸、三合垸、廣山垸、五號垸、剪刀池村,以及洪水港村、普豐垸、蘆席灣村、保安垸各一部分)劃入岳陽縣,同時岳陽亦畀咗部分(全部嘅復興垸、三益鄉、十合垸、丘江垸、克成垸、中洲垸、熊家垸,以及永固垸、新挽垸、固成垸各一部)去監利(專區1市8縣)
  • 1951年2月,岳陽再畀部分(春清鄉、永益鄉)去監利,監利亦再畀部分(江南鄉)入岳陽(專區1市8縣)
    • 5月26號,長沙縣分咗部分成立望城縣(專區1市9縣)
    • 6月6號,湘潭縣分出部分成立株洲市(專區2市9縣)
  • 1952年6月27號,湖北省孝感專區嘅蒲圻縣畀咗部分(下萬垸)入臨湘;同時臨湘亦畀咗部分(新運洲)去蒲圻(專區2市9縣)
    • 9月24號,長沙專區改名爲湘潭專區。

長沙市(1953年至今)[編輯]

  • 1953年10月,郊區分出一部分成立水上區(6區)
  • 1956年11月30號,水上併返入郊區(5區)
  • 1959年3月31號,湘潭專區嘅長沙縣劃入長沙市,之後郊區併入長沙縣(4區1縣)
  • 1960年8月26號,從長沙縣度恢復返嶽麓區(5區1縣)
  • 1962年1月12號,從長沙縣度恢復返郊區(6區1縣)
  • 1974年1月6號,嶽麓併入西區(5區1縣)
  • 1977年12月21號,長沙縣分出部分成立返望城縣(5區2縣)
  • 1983年2月8號,湘潭地區瀏陽縣岳陽地區嘅湘陰縣、益陽地區寧鄉縣劃入長沙市(5區5縣)
    • 7月13號,湘陰畀返岳陽地區(5區4縣)
  • 1993年1月16號,瀏陽由縣升爲縣級市,做瀏陽市(5區1市3縣)
  • 1996年4月22號,西區、郊區、望城各出一部分合併成嶽麓區;東區同郊區一部分合爲芙蓉區;南區、西區、郊區各出一部分合併爲天心區;北區同西區、郊區、長沙縣、望城縣各一部分合併爲開福區;淨低嘅南區、郊區部分合併爲雨花區(5區1市3縣)
  • 2008年1月,望城畀咗部分入嶽麓(5區1市3縣)
  • 2011年6月21號,望城由縣變做區,做望城區(6區1市2縣)
  • 2015年1月14號,長沙縣嘅一部分分割入天心區雨花區(6區1市2縣)
  • 2017年4月9號,寧鄉由縣升做縣級市,做寧鄉市(6區2市1縣)

景點[編輯]

[編輯]

  1. 據中文版
  2. 楊、揚係地名通字,唐以前多寫楊,之後定做揚。
  3. 《史記·索隱》「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分楚爲四:西楚、衡山、臨江、九江也。」呢個「衡山」唔係而家湖南嗰個,當時嘅衡嶽係天柱山(古南嶽),衡山國喺而家皖西、鄂東。秦代時以十月爲歲首,所以係前206年。見走進長沙:漢
  4. 周瑜做南郡太守時,奉邑四縣入面就有瀏陽。可見《瀏陽縣名及始建小攷》
  5. 湘西、新陽呢兩個縣究竟幾時設而家未知,沈約喺《宋書·州郡一》話「《三國誌》無誌,事出帝紀,雖立郡時見,而置不書」。
  6. 劉宋時因要避王室名諱,個劉字加三點水,可入連結詳參
  7. 三國時叫昭陵,晉代時要避司馬昭嘅名諱,改「昭」爲「邵」。
  8. 漢代時叫「漢昌」
  9. 太康元年改「新陽」爲「新康」。
  10. 因為封咗長沙王,《宋書》稱佢爲長沙內史。
  11. 除咗建寧係子相,其他都係侯相。
  12. 《宋書·州郡誌》誤作屬湘東郡。
  13. 衡陽郡亦係屬長沙內史,湘西係令,湘南、湘鄉、新康、衡山都係男相,益陽、重安係侯相。
  14. 湘南縣撤銷,部分入湘西
  15. 因為《梁書》《陳書》無地理誌,《隋書·地理誌》雖然追溯到梁陳,不過講唔清咩回事,所以湘州嘅轄郡、長沙、衡陽二郡嘅轄縣無得攷。
  16. 總管府管住以潭州爲核心嘅幾個州,直到煬帝大業初年廢除。之前嘅開皇三年秋七月壬戌(583年8月19號)詔封臺玫可爲湘州刺史
  17. 武德四年從長沙縣分出
  18. 武德四年從益陽分出,七年又併返入益陽
  19. 《新唐書·地理誌》話元和時湘潭縣從衡州改屬潭州。而《新唐書·地理誌·衡州衡陽郡》有衡山:「上(縣),本隸潭州,神龍三年(707年)未屬」,湘潭同衡山呢兩個縣一齊畀潭州管轄100年左右,絕對唔係呢兩個縣互相調轉過縣名。
  20. 南渡之後新增茶陵軍。
  21. 乾德三年(965年)廢馬楚設嘅龍喜縣入長沙,昇常豐場爲縣,常豐場本來叫安仁場。973年廢常豐縣入長沙縣,期間轄12鄉同橋口鎮。
  22. 攸、衡山二縣原屬衡州
  23. 望縣,太宗淳化四年(993年)衡州畀潭州。
  24. 望縣,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設
  25. 醴陵係緊縣,攸縣係上縣,湘鄉、湘潭、益陽係中縣。
  26. 中縣,轄4鄉,有啲版本話轄7鄉同永興鎮
  27. 中縣,淳化四年(993年)岳州畀潭州
  28. 由長沙縣5鄉同湘潭縣2鎮析置。政和時成書嘅《輿地廣記》無記載。
  29. 長沙、衡山、寧鄉係上縣,安化係下縣。
  30. 呢啲州原本都係縣,都係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昇做州。其中醴陵、瀏陽、攸、湘潭、益陽係中州,湘鄉、湘陰係下州
  31. 《續資治通鑒》話九月乙酉(10月20號)
  32. 《明書·本紀一》話甲申八月取夷陵及潭州。
  33. 洪武十年(1377年)併入長沙縣,十三年(1380年)五月恢復。
  34. 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降爲縣。
  35. 包括1959年元月劃歸株洲市嘅龍頭舖等三個公社。
  36. 卽原先嘅長寶道。1916年,裁撤武陵道,將其中11縣劃歸湘江道。
  37. 同時中央改咗全國縣級以上嘅重名地名,比如山西嘅寧鄉縣喺1914年1月改爲中陽縣。
  38. 1920年8月,設長沙市政廳,年底改市政公所。呢個機構「有統轄全市、執行市政(工程)之權」。
  39. 有遞種講法話係1922年1月廢湘江道,市政公所屬省建設廳,長沙城嘅行政由長沙縣管轄。
  40. 呢年7月27號,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攻入長沙。8月3號,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8月5號紅軍撤離長沙。
  41. 當時全國無統一嘅市組織法,無規定市以下嘅組織機構名,所以呢個係全國僅有嘅組織形式。

[編輯]

  1. 1.0 1.1 1.2 1.3 1.4 . 原著喺2016年9月19號歸檔. 喺2014年3月23號搵到.
  2. 2.0 2.1 2.2 2.3 2.4 2.5 2013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原著喺2015年3月15號歸檔. 喺2014年4月26號搵到.
  3. 3.0 3.1 . 原著喺2014年3月30號歸檔. 喺2014年3月23號搵到.
  4. 《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四年正月,分臨江爲長沙國,吳芮徙爲長沙王。」《史記·索隱》就話係「二月,衡山王吳芮爲長沙王」卷十六嘅《考證》話「漢五年分臨江爲長沙國」「徙衡山王芮王於長沙,都臨湘」「漢正月,長沙王……王芮始」。高祖五年嘅講法據《史記·高祖本紀第八》,二月甲午嘅講法據《資治通鑒》
  5. 《漢書·高祖紀》「五年二月甲午……詔曰:故衡山王吳芮……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王番君芮爲長沙王」「十一年更立佗爲南越王,自此王三郡,芮唯得長沙、桂林、零陵」
  6. 見《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第五》
  7. 《漢書·景帝紀第五》「二年春三月,立……劉發爲長沙王」
  8. 據《漢書·地理誌》,見走進長沙:漢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4年4月27號,.
  9. 見《古湘西縣初探》、《魏晉南朝時望城縣河西地域建置攷》。
  10. 見《湘州攷》。
  11. 《隋書》無寫,係根據《唐書·地理誌》恢復瀏陽、醴陵嘅記載而認定呢兩個縣隋朝時併咗入長沙。
  12. 12.0 12.1 12.2 12.3 12.4 據王溥《唐會要》
  13. 《新唐書·地理誌》話武德四年從衡山縣分出
  14. 《舊唐書·地理誌》、《太平寰宇記》都話乾元元年(758年)恢復爲潭州,相差咗一年,時間無《唐會要》明確到日,所以唔理。
  15. 《新唐書·地理誌》話景龍二年(708年)從長沙縣分出
  16. 16.0 16.1 16.2 據《舊五代史》、《九國誌》
  17. 據《新五代史》
  18. 據《舊五代史·漢書四隱帝紀中》。《新五代史·職方攷》就話「乾祐三年馬希範置龍喜」,乾祐三年卽950年。不過《九國誌》話,開運四年五月壬辰(947年5月30號)馬希範就死咗啦,呢個記載詳細,所以唔跟《新五代史》同《五代會要》。
  19. 據《資治通鑒》
  20. 《資治通鑒》嘅講法係十四日,卽952年11月4號。《舊五代史》話係十五日。
  21. 陸游《南唐書》話保大十年二月丙申(卽952年11月3號)邊鎬棄長沙城走佬
  22. 據《資治通鑒》,廣順二年十二月甲午(952年12月31號),劉言上奏話潭州城殘破,要移治去朗州。《舊五代史》話,廣順三年正月乙卯(953年1月21號)武平軍兵馬留後奏「潭州兵戈之後,焚破殆盡,乞移使府於武陵」。跟住上面批準咗,昇朗州做大都督府,地位喺潭州之上。《資治通鑒》話廣順三年八月乙未(953年9月28號)王逵上表話搬返治所去潭州。《舊五代史》話顯德元年正月乙酉(954年2月15號)潭州做大都督府,地位喺朗州、桂州之上。《資治通鑒》話,顯德元年四月癸酉(954年6月3號),王逵又奏請將治所搬返朗州;五月甲戌(6月4號)王逵從潭州搬治所返朗州。
  23. 據《宋史》、《續資治通鑒》、《元豐九域誌》話,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分江南路爲東西二路,之後再併返埋。天禧二年(1018年)再分二路,江南東路轄一府、七州、二軍、四十八縣。
  24. 據《中興小記》
  25. 據《太平寰宇記》
  26. 據1080年成書嘅《元豐九域誌》
  27. 中縣,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析長沙縣啲地而設。見《宋設寧鄉縣攷》,轄5鄉同玉潭鎮。
  28. 據《宋史·地理誌》同南宋理宗時(1225年~1264年)寫嘅《方輿勝覽》
  29. 據《明史》。嘉靖《長沙府誌》話洪武二年(1369年)改名潭州府,無講明月份,呢陣時先改路爲府亦唔合理,所以唔取。《明史紀事本末》話九月乙未(1364年10月30號)以後,徐達派唐勝宗攻取長沙等地。
  30. 光緒時嘅《湖南通誌》話偏沅巡撫有半年駐貴州施秉縣偏橋鎮,另外半年駐辰州(而家芷江),初設於明萬曆廿七年(1599年)。天啟二年(1622年)後時設時廢,直到崇禎二年(1627年)先至成爲常設。《大清一統誌》話明萬曆廿八年(1600年)先至設偏沅巡撫。
  31. 見1948年《湖南省誌·地理誌》;以及《中國近代政區沿革表》第134頁、1920年9月7號嘅《大公報》。
  32. 相當於清代嘅直隸州,或者而家管有縣嘅地級市嘅市轄區部分。當時譬喻杭州、貴陽、保定都實行呢個體制。此外湖南當時重有衡州府同長沙府一樣有直轄地,衡州府嘅直轄地係清代時嘅衡陽、清泉二縣。1912年8月嘅《政府公報·法律門》就已經劃好來年省議會、國會嘅選舉分區狀況,就話湖南劃成5個選區,第一區係原先中路嘅長沙、岳州兩府,其中就話,「長沙府,舊長沙、善化兩縣」;而原先部分西路、南路嘅地方劃爲第二區,包括衡州、永州、寶慶三個府,就列有「衡州府,舊衡陽、清泉兩縣。」
  33. 據《湖南政報》嘅記載,長沙府起碼生存到1913年6月。比如26冊話「1913年1月13號有長沙行政廳」,48冊話「3月29號,財政司令長沙府知事頒佈諭令話禁運穀米出口」;以及1913年有長沙府霞凝鄉,4月有長沙府知事,6月有長沙府臨湘鎮嘅記載。
  34. 1941年,湖南省議會通過、諮請內政部轉呈行政院批準「長沙、善化、衡陽、清泉分設縣治」,行政院話「長沙、衡陽兩縣人口面積較諸其他各縣並非過多過大」「交通便利、治理並無不便,且值此戰時,尤不必多所更張,傾飭內政部轉諮湘省省府,從緩辦理。」(據1948年《湖南省誌·地理誌》引用嘅中央社重慶15號電:「長、善、衡、清分治,內政部轉諮緩辦。」)
  35. 35.0 35.1 具體各警察署所轄街區、各區所轄街團睇呢度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6年3月5號,.。
  36. . 原著喺2014年3月30號歸檔. 喺2014年6月4號搵到.
  37. . 原著喺2014年3月30號歸檔. 喺2014年6月4號搵到.
  38. . 原著喺2014年3月30號歸檔. 喺2014年6月4號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