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World War II跳轉過嚟)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時嘅聯盟
日期: 1939年9月1號—1945年9月2號
地點: 歐洲亞洲太平洋北非東南亞中東地中海
結果: 同盟國贏咗。
美國蘇聯變做超級大國冷戰緊。
歐洲霸權時代完咗,歐洲走向合作
參戰方
同盟國
中華民國
英國
法國
美國(1941年後)
蘇聯(1941年後)

同第啲

軸心國
納粹德國
日本
意大利

同第啲

指揮官同領導者
蔣介石
富蘭克林羅斯福
丘吉爾
戴高樂
史太林

同第啲

希特拉
東條英機
墨索里尼

同第啲

傷亡同損失
士兵死亡
16,000,000人
平民死亡
45,000,000人
合計死亡
61,000,000人
士兵死亡
8,000,000人
平民死亡
4,000,000人
合計死亡
12,000,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粵拼dai6 ji6 ci3 sai3 gaai3 daai6 zin3 ,簡稱二戰ji6 zin3),係直到而家為止,人類社會最大嘅一場戰爭,亦係死亡人數最多(粗略估計死咗8300萬人),造成破壞最嚴重嘅全球性戰爭

戰爭高潮嗰陣,有成61同地方一齊打,捲入超過17億人。打仗雙方係以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嘅反法西斯同盟,同埋以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嘅軸心國集團。烽煙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同埋大洋洲五大洲;打仗雙方同時亦都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同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

雖則話響1939年9月前,中國抗日戰爭埃塞俄比亞嘅抗意戰爭等等嘅反法西斯嘅抵抗已經開始咗,但係一般認為戰爭係由1939年9月1號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開始,去到1945年8月15號(亞洲)/8月14號(美洲)日本同盟國投降先至完。

背景

[編輯]

歐洲戰線背景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嘅德國,喺凡爾賽條約下冇咗部份國土、特別係奧地利冇咗,變成獨立國,國防建設俾人管制,唔准有空軍,唔准入口軍火。經濟就因為要賠錢畀人而崩潰。

後來,德國政府開始唔理凡爾賽條約,又想再整大軍隊。保皇派、德國民族主義者同埋前軍隊將領開始質疑凡爾賽條約,德國民族主義者認定一次大戰戰敗係國內嘅猶太人造成。加埋一次大戰時俄國打輸畀德國,德國利用同俄國蘇維埃政府簽嘅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吞咗俄國9成煤礦、有人口嘅領土,德國開始重整經濟。

1933年開始,由希特拉帶領嘅德國開始走向軍事強國,全國轉到納粹化,成立第三帝國,喺1933至1939年,德國重整軍備就使咗140億。重利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試凡爾賽條約中唔畀用嘅坦克同飛機。又重新打造凡爾賽條約唔畀嘅軍艦。

1935年,希特拉宣佈恢復兵役制。1936年,希特拉宣佈德國重奪萊茵蘭非軍事區。1938年3月,希特拉宣佈德國同奧地利合併。1939年3月,希特拉宣佈攞咗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剩低嘅地方。1939年9月,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歐戰線開始。

亞洲戰線背景

[編輯]

日本喺19世紀末搞明治維新,科技同埋軍事上向西方學習。19世紀亞洲多國軍事薄弱,東南亞多處一早就係西方列強嘅殖民地,當中中國晚清時期沿海地區更加係各列強佔領嘅對象。日本學咗西方殖民式發展方向,以軍事同埋政治擴大自己國力。

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同1904-1905年日俄戰爭打贏咗之後,日本認定軍事強國嘅發展方向冇錯。特別係日俄戰爭令日本成為第一個喺大型軍事戰爭打敗西方國家嘅亞洲國家[未記出處或冇根據]。令日本軍方可以喺日本國內更加有權。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攞咗台灣,1910年日本佔領韓國

1918年日本開始軍事佔領中國東北地區,日軍攞咗哈爾濱沿海地區。1928年,日本軍方同埋佢個政府炸死咗中國東北軍閥張作霖。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佔領中國東北。

日本國內喺1890至1930年,因為軍方喺台灣、東北同埋韓國嘅經濟掠奪,令日本國內民眾得到唔少經濟上嘅好處,日本國內根本冇聲音表達日本佔領其他國家有問題。而日本軍方長打長勝,政治權日大。關東(指中國山海關以東)地區嘅日本關東軍更加好似英國殖民時期嘅東印度公司,完全喺中國東北成為一個王國。

日本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以殖民管理及軍事保護日本資產嘅方法,入主中國東北,佔領大量鐵礦同埋煤礦資源,又發展工業,強化日本軍事經濟,安排日本人殖民到呢一區。1932年成立佢嘅附庸國滿洲國,當時日本關東軍嘅軍事目標係以中國東北為基地,進攻蘇聯遠東地區,明顯係因為蘇聯嘅軍事威脅遠遠大過中國國民政府。

軍事上日本雖然同當時中國國民政府喺河北一直有小型衝突,但中國國民政府主要軍力都被蔣介石調咗去打中國共產黨軍隊。直到1936年,中國發生西安事變,中國國民政府嘅蔣介石先至認真開始將軍力用喺對抗日本對中國嘅侵略。

同時1936年,日本發生二二六事件,日本統制派得權,同時以陸軍為主嘅軍方高級人士得到勝利,就因為統制派以日本軍國主義為核心,日本軍國主義形式軍事對外侵略完全展開。因為蘇聯嘅軍力,日本關東軍放棄西進,改為南下完全發動侵略中國嘅戰爭。

戰爭經過

[編輯]

歐洲戰爭

[編輯]

戰爭初期,希特拉知道德國嘅最大敵人係法、英、蘇聯三國。希特拉一方面先避開唔同呢三個國家一齊打,一方面就軍事侵佔德國附近嘅弱國,另一方面外交上特別先同英國以及蘇聯保持和平。希特拉動用嘅係遠交近攻嘅策略。

由於美國德國橫掃歐洲時持觀望態度,英國同埋法國陸軍兵力弱,蘇聯又未向德國開戰,導致德國納粹黨軍隊不斷坐大,喺西歐長戰長勝。

閃電攻擊波蘭

[編輯]
内文:波蘭戰役

當1939年9月德國閃電攻擊波蘭,英國同法國立即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但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德國同法國只係假戰(英文:Phoney War)、怪戰(法文:Drôle de guerre)、靜坐戰(德文:Sitzkrieg)。呢個時間德法只有小型衝突。

突襲北歐

[編輯]

當大家估計德法大戰就開始時,1940年4月德國就反而進佔丹麥挪威。英法兩國雖然都出兵支援丹麥同挪威,但都不敵德國而要撤退。德國喺法國邊境先保持小型衝突嘅戰略好成功,因為攞咗丹麥同挪威就可以完全保障德國本土同埋瑞典嘅鐵礦供應,對軍事生產有利,反而德法邊界只係戰壕,對德國嚟講,遲的先進攻都唔怕。

進攻法國

[編輯]

1940年5月10號,德軍先開始進攻比利時荷蘭盧森堡。5月12號,德軍至正式大舉入侵法國。

1940年6月14號,德軍佔領巴黎,到咗6月22號,短短一個半月,法國大部份地方被佔領,6月25號,法國簽署停戰條約,法國東北同南部有三分二土地由德軍管理,剩低三分一由德國嘅傀儡政府維希法國政府管理,法國政府同法軍亦撤退到英國,法國本土就只有剩餘遊擊隊以及地下組織對抗德國。

蘇德戰爭

[編輯]

法國投降之後,德軍重未登陸到英國,希特拉決定以眲英軍為名,調兵到東線,發起巴巴羅薩行動,史太林信以為真,並未注意呢個舉動。1941年6月22號,德國同埋佢嘅盟友向蘇聯宣戰。好快,東部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被德軍閃擊佔領,但最終因為秋季嘅泥濘道路同嚴冬所障礙。最終德軍喺嗰年冬天逼近列寧格勒-莫斯科一線。之後,戰鬥進入膠着狀態,直至1942年冬天嘅史太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軍開始反擊,獲得戰爭主導權。此後,德軍由戰略攻勢轉為守勢,開始敗退。

進攻意大利

[編輯]

1943年9月,盟軍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同盟軍停戰,德國即刻入侵咗意大利北部穩定法西斯政權。德國特種部隊救咗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喺德國佔領區成立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諾曼第登陸戰

[編輯]

大戰以諾曼第登陸戰最為人熟悉。經過周密嘅計劃同埋充足準備,加上充分合作,將士奮勇,15.6萬人嘅盟軍晌1944年6月6號(D-Day)由諾曼第呢個缺口登陸。另一方面,德國亦喺進攻蘇聯嘅東面戰事出現疲態(由於補給同暴風雪天氣),從此德國陷於東西夾擊,腹背受敵嘅局面。

亞洲戰爭

[編輯]

日本入侵中國

[編輯]

1937年7月7號,日本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進佔中國河北、北平地區。中國國民政府先明確同日本全面開戰。

1937年11月,日軍攻佔上海。1937年12月13號,日軍攻佔中國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進行屠殺、強姦以及縱火搶掠,有30萬以上平民同戰俘被屠殺,中國歷史入面稱之為南京大屠殺。南京國民政府將主要政府機構搬去武漢,又有計劃以重慶為大後方根據地。呢個時間,日本軍佔領上海以及南京一帶長江三角洲地區同佢哋一直佔領嘅華北地區唔相連。日本軍力大部份已投入中國地區,可以再投入兵力唔多,軍方希望快啲完全控制中國,要蔣介石投降,但蔣介石唔接受,呢個情況令日本軍方急於打通中國徐州

1938年1月至5月,中日兩方喺江蘇徐州打攻防戰,其中台兒莊戰役第一次出現日軍重大傷亡。雖然一場戰役唔可以改變戰局,但就証明咗打低日軍並唔係冇可能。6月日軍攻佔徐州。同期1938年2月15號開始,日軍開始用轟炸機戰略轟炸重慶,歷史叫重慶大轟炸

1939月6月開始,日軍向武漢進攻,當時中國國民政府軍聯同中國共產黨軍隊一齊防守武漢地區,歷史上稱為武漢保衛戰(武漢會戰),係中國抗日戰爭入面中國同埋日本最大嘅會戰,1939年10月日軍攻佔武漢,中國國民政府將主要政府機構搬去重慶。雖然武漢失守,但日軍死亡人數有成四萬人咁多,保衛戰證明日軍想速戰速決係冇可能。同埋證明只要當時中國國民政府好好用兵,加埋中國共產黨軍隊,係可以拖住日軍前進。

1939年10月後,中國國民政府軍隊同中國共產黨軍隊喺中國華北晉南地區發動游擊戰,呢次中國共產黨叫做百團大戰,以日軍成功打擊游擊戰完結。呢次戰爭雖然唔係改變中日戰局好多,但就引起中國共產黨內部人事、軍事及發展方向嘅討論。

同期1938年9月,日軍向廣州進攻,因為中日雙方主要軍力全部加入武漢會戰,廣州戰役地區戰場就細。中國國民黨都唔係派重兵防守廣州。10月,日軍完全佔領廣州地區。

日本控制印支半島

[編輯]

喺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海軍打贏咗之後,日本海軍雖然大力開發軍事科技,建造船艦,但日本海軍就因為無戰場,完全無戰績,日本海軍幾十年成為協助陸軍同關東軍嘅角色,係日本國內權力唔及日本陸軍,特別係關東軍,日本海軍一直等待一展實力嘅機會。日本海軍目標自然係東南亞各國,希望為日本自己搶奪東南亞石油、橡膠、木材等資源。

1940年,法國本土面對德國嘅入侵,無力保護佢嘅法屬印支半島殖民地。法屬印支半島包括而家嘅越南柬埔寨同埋老撾。9月中,日本用外交手段要求德國傀儡維希法國政府畀日軍喺印支半島活動,日本又唔畀佢用鐵道,目的係唔畀印支半島向中國運輸物資,之後日軍更加控制埋印支半島嘅機場同港口。

9月27號,日本同德國同埋意大利簽定軸心國協議。

日本大舉南下東南亞

[編輯]

偷襲珍珠港同一時間左右,日本喺12月7號同時自印支半島向泰國同埋英屬馬來亞進兵。偷襲珍珠港後第二日(1941年12月8號),香港保衞戰爆發,12月25號(黑色聖誕)香港淪陷。港英總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當日,日軍喺香港赤柱對醫院嘅病人進行屠殺。

1942年1月31號,英軍喺馬來西亞半島完全失利,退守新加坡。2月9號,日軍向新加坡進兵。2月14號,日軍喺新加坡進行亞歷山大醫院屠殺。2月15號,即係華人農曆新年嘅一日,英軍軍官Lt. Gen Percival向日軍投降(新加坡淪陷)。

太平洋戰爭

[編輯]

日本偷襲珍珠港

[編輯]

喺控制印支半島後,如果日本繼續南下,佢哋自覺會直接同一早已經擁有太平洋制海權利益嘅美英等國開戰,加上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影響日本經濟同工業生產,日本海軍於是用咗佢哋海軍大臣山本五十六嘅計劃,由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為司令,進行一次針對美國太平洋艦隊嘅完美海上攻擊。

呢個係二次大戰嘅扭轉點,喺1941年12月7號7點55分(夏威夷時間),日本偷襲珍珠港,摧毀咗美國太平洋艦隊40幾隻戰艦、450架飛機。偷襲入面有成4500個美軍傷亡。之後嗰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華盛頓宣佈向日本正式宣戰,係美國正式參與大戰。冇幾耐,英國中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等廿幾個國家紛紛對日本宣戰,泰國喺1942年1月對美、英宣戰。歐洲方面,德國同意大利喺1941年12月11號同美國開戰,德國嘅盟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同佢嘅傀儡亦同美國開戰,太平洋亦成為歐洲之外,另外一個戰區,一次真正嘅「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咗。

中途島戰役

[編輯]

1942年6月4號喺太平洋中間,兩個只有佔地7.7平方公里嘅中途島附近海域發生咗一場海戰,成為美國反擊日本聯合艦隊嘅轉戾點,美國以企業號、大黃蜂號同埋約克鎮號打沉日本赤城號、加賀號、飛龍號、蒼龍號等四艘航空母艦,重創大日本帝國海軍。日本喺呢次大戰損兵折將(尤其損失大量難以短期培養訓練嘅經驗飛行員),以致往後兵敗如山倒。

塞班島戰役同埋硫磺島戰役

[編輯]

1944年,日軍好多海軍船隻已經俾美國打沉,美軍開始利用跳島戰略去攻打日本喺西太平洋嘅小島,目的係可以一路打到日本九州,畀佢哋嘅轟炸機去轟炸日本本土嘅城市,登陸日本本土。

1944年7月9號,美軍攻佔塞班島。1945年3月26號,美軍攻佔硫磺島

東京大轟炸

[編輯]

1944年,美軍攞咗塞班島後,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轟炸,其中東京喺1945年3月9號夜晚,俾美軍三百幾架轟炸機用燃燒彈大轟炸,當中東京東部全區被燒,火焰高至15000米,形成火焰颱風。日本政府話有八萬人死,一百幾萬人冇咗屋企。連同名古屋同埋大阪俾美軍用燃燒彈大轟炸,日本自己叫做東京大空襲

廣島同埋長崎原子彈轟炸

[編輯]

喺1945年7月美國已經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呢段時間重係以有條件停戰同美國傾談判條件,而唔係無條件投降,同時美軍發現日本九州部署嘅軍隊數目大過佢哋之前估計,美國總統杜魯門同埋軍方都擔心如果派兵登陸九州,美軍傷亡會好大。就喺呢個時間,美國曼哈頓計劃向美國政府報告原子彈研製成功,當時美國總統同埋軍方只係知道原子彈係一個大炸彈,一個炸彈掟落去就好過用成隊轟炸機掟一堆炸彈,其實嗰陣時曼哈頓計劃成員自己對核攻擊會係點,原爆輻射嘅影響係完全唔清楚,喺只係分析用原子彈炸城市比較快、比較方便同唔需要美軍陸兵登陸九州因素下,美國總統杜魯門同埋軍方決定掟原子彈攻擊日本城市。

1945年8月6號,美國向日本廣島市掟原子彈。1945年8月9號,美國再向日本長崎市掟原子彈。

戰事完

[編輯]

1943年10月,意大利向盟軍投降。1945年4月25號,納粹德國勢力被逐出意大利,墨索里尼喺三日後被處決。

1945年4月30號,希特拉喺元首地堡自殺死咗。5月2號,蘇軍佔領柏林。5月8號,納粹德國投降,二次大戰歐洲戰事完。

淨低嘅日本經歷兩次原子彈轟炸之後,喺1945年8月15號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號喺密蘇里號簽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完。

戰後影響

[編輯]

其實喺二戰完咗之後,仍然有好多問題重喺度,好似美蘇冷戰咁。至於日本就因為美國喺廣島市同埋長崎市掟原子彈搞到而家都重受緊核輻射嘅影響。

另外,二次大戰後,因為好多男人都係因為做士兵而死咗,所以令到女性有更多工作機會,令佢哋嘅地位提升。好多先進科技都係喺二次大戰發明。二次大戰嘅死亡人口都可以令人承先啟後,唔再發動大型戰爭。

人員傷亡

[編輯]
一名喺比利時安特衛普運輸幹道嘅男子因為俾V-2火箭爆炸波及而死,攝於1944年11月17號。
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夾硬將中國平民押落坑準備集體活埋。

有關戰爭所導致嘅總傷亡人數各方估計都唔同,因為好多人係因故死亡後並冇留下相關記錄。絕大多數資料估計大概有6,000萬人喺戰爭中喪生,其中包括大概2,000萬名士兵同4,000萬名平民,其中好多平民分別死於傳染病飢餓大屠殺轟炸同蓄意嘅種族滅絕政策[1][2]。根據估計,損失最大嘅蘇聯喺戰爭中失去近2,700萬人,其中包括有870萬名軍事人員同1,900萬名平民喪生[3]。其中因軍事行動而喪生最多嘅民族係5,756,000人死嘅俄羅斯人,排第二嘅民族就係損失1,377,400人嘅烏克蘭族[4],平均每四名蘇聯公民就有一人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或者擊傷[5]。另一方面德國最終損失530萬名軍事成員,其中絕大多係喺東線戰場同喺德國最後幾場戰役中喪生[6]

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嘅傷亡比例嚟講,軸心國集團喪生人數大概佔15%,而剩餘嘅85%就係同盟國部隊嘅喪生人數。後者主要係蘇聯同中國嘅人民,其中好多人係由於德國日本部隊喺被佔領土實施嘅戰爭罪行所導致嘅。根據估計大概有1,100名至1,700萬名平民直接或者間接死於納粹思想嘅政策中[7][8],其中包括大概有600萬名猶太人因而遭遇系統性嘅種族滅絕式大屠殺,另外重有500萬名羅姆人同性戀者斯拉夫人以及其他種族同少數族群都遭到殺害[9]。此外南斯拉夫烏斯塔沙就同軸心國集團合作殺害大量作為少數民族嘅塞爾維亞人、羅姆人同猶太人,而喺戰爭結束後克羅地亞平民就對此展開報復[10]。另外大概有300萬到1,000萬名中國平民喺日本佔領地區下遭到部隊殺害[11],其中最出名嘅事件係南京大屠殺,有幾十萬名中國平民被殺[12]。此外岡村寧次所制定並喺山東省實施嘅三光政策,就導致有270萬名中國群眾被殺害[13]

軸心國部隊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亦有限度使用生物化學藥劑,例如意大利軍方喺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嘗試投入芥子氣作戰[14],而大日本帝國陸軍亦喺同蘇聯嘅早期衝突[15]入侵並佔領中國嗰時用武器協助作戰[16][17]。此外德國同日本亦針對平民施放藥劑嚟測試武器效果[18],喺某啲情況下亦喺戰俘身上進行實驗[19]

雖然好多軸心國嘅違法行為陸續被送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法庭進行審判,然而同盟國部隊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亦犯咗好多戰爭罪行[20]。包括蘇聯實施嘅強硬人口轉移政策,以及美國針對日裔平民所進行嘅拘留作法,而喺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亦令大量民眾生命受到威脅[21]。另外德國被要求對強姦罪行負責並陸續遣返德國時,德國亦反告蘇聯應該要對卡廷大屠殺負責。另外一啲大飢荒嘅死亡人數亦可以歸因於戰爭爆發,包括1943年嘅孟加拉饑荒同1944年至1945年嘅越南饑荒[22]。包括耶克•弗里德里希(Jörg Friedrich)等歷史學家就認為針對敵國領土嘅平民區大規模轟炸嘅行為應該亦要被列為戰爭罪行,以日本嘅東京同德國嘅特雷斯登漢堡科隆最為著名;其中根據統計西方盟國總共造成至少160個城市遭到轟炸,超過60萬名德國平民因而死亡[23]

戰爭罪行

[編輯]
日軍喺中國戰場大量使用生化武器
位於德國耶拿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美國第80師(80th Division)有好多囚犯同勞工因營養不良而致死,攝於1945年4月16號。

日軍喺中國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同其嘅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細菌戰實驗去發展生物武器,日軍轟炸機對中國城市狂轟濫炸,大批中國平民死於空襲,重將大批中國婦女作為慰安婦,作為日軍士兵嘅性奴隸,好多被虐待至死。

喺納粹大屠殺中主要有600萬名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遭到殺害,另外喺蓄意滅絕計劃亦導致200萬名波蘭人民以及400萬名包括身心障礙精神病患者蘇聯戰俘同性戀者共濟會成員、耶和華見證人同羅姆人等「唔值得生存嘅生命」(Life unworthy of life)遭到殺害。另外以東歐為主有1,200萬名民眾被迫成為勞工,並且強迫喺德國各間工廠內進行勞動[24]

而除咗納粹統治下設立嘅集中營導致大量人員遭到殺害,而古拉格喺各地設立嘅勞動營亦導致德國戰俘以及包括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同愛沙尼亞等佔領區公民喪生,甚至一啲蘇聯公民亦都因為被懷疑同納粹主義有關而遭到迫害[25]。根據統計,戰爭期間有60%嘅德國戰俘喺蘇聯喪生[26],而理察•奧弗里(Richard Overy)就話有近570萬名戰俘喪生,其中大概有57%、約360萬人因故喪生或者遭到擊斃[27]。另外蘇聯亦將過去俾德軍俘虜或者自其他地方遣返平民視為潛在同納粹主義合作者,其中一啲受到懷疑嘅人係經過內務人民委員會審查後往往被送去古拉格處理[28][29][30]

而日本所設立嘅戰俘營同勞改營亦有極高嘅死亡率,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嘅調查發現西方囚犯嘅死亡率高達27.1%,其中美國戰俘甚至有37%嘅死亡率[31],呢個比例甚至比美軍遭到德國同意大利俘虜者嘅死亡率重要多7倍[32]。然而喺日本投降後所有獲釋嘅囚犯中,有37,583名嚟自英國、28,500嚟自荷蘭以及14,473人嚟自美國,但中國囚犯得56人未被殺害而成功獲釋[33]。根據統計喺1935年到1941年間,喺興亞局嘅規畫下有至少500萬名嚟自中國北部同滿洲國嘅平民被迫勞動,包括喺礦山以及軍工廠內勞動;而係1942年以後,日軍強迫中國民眾勞動嘅人數更迅速增加到1,000萬人[34]。美國國會圖書館就喺報告中提到喺爪哇島有近400萬到100萬名勞動者被日軍強制工作,而隨後日軍將其中270,000人強迫移去其他日本佔領嘅東南亞地區工作,留低52,000名勞動者繼續進行先前嘅工作[35]

喺日軍轟炸珍珠港後,1942年2月19號羅斯福簽署咗9066號行政命令,容許政府強制將幾千名居住於美國嘅日裔意裔德裔移民強制搬離夏威夷等重要地區[36][37]。隨後美國同加拿大政府陸續下令拘留150,000名日裔美國人[36][37],另外有14,000名意大利裔同德裔美國人同樣為咗安全理由而被迫拘留[38]。此外喺戰爭就嚟結束之際,同盟國集團喺雅爾達會議上畀蘇聯能夠要求幾百萬名戰俘同平民強制勞動[39],甚至匈牙利一直到1955年仍被迫繼續為蘇聯進行勞動[40]

同盟制度

[編輯]

(主要) 軸心國

[編輯]

(其他) 軸心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 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Primary Megadeath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1年2月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2. Fatalities. Second World War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3. Geoffrey Hosking. Rulers and Victims: The Russians in the Soviet Union.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30號: 第242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674-02178-5 (英文).
  4. 米高•愛爾曼(Michael Ellman). Soviet Deaths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 Note. 《Europe-Asia Studies》. 1994年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5. World's Wasted Wealth 2: Save Our Wealth, Save Our Environment. Institute for Economic Democracy. 1994年11月2號: 第204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9624423-2-2 (英文).
  6. Jeffrey Herf. The Nazi Extermination Camps and the Ally to the East: Could the Red Army and Air Force Have Stopped or Slowed the Final Solution?.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2003年 [2012年4月21日查閱] (英文).
  7. A Teacher's Guide to the Holocaust. Victims.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2005年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8. Donald L. Niewyk同Francis R. Nicosia. The Columbia Guide to the Holocaust. 美國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年8月27號: 第45頁至第52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231-11201-7 (英文).
  9. 艾倫•陶德(Allan Todd). The Modern World.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年6月21號: 第121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19-913425-0 (英文).
  10.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Jasenovac.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11. 魯道夫•拉梅爾. STATISTICS OF DEMOCIDE Chapter 3 Statistics Of Japanese Democide Estimates, Calculations, And Sources. 夏威夷大學. 2002年11月23號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12. 張純如. 《南京暴行:被遺忘嘅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7年4月2號,.). 美國紐約: Basic Books. 1997年11月21號: 第102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465-06835-7 (英文).
  13. 赫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 《裕仁天皇同近代日本嘅形成》(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美國紐約: Harper Perennial. 2001年9月4號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06-093130-8 (英文).
  14. 史賓沙•塔卡(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號: 第319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英文).
  15. 謝爾頓•H•哈里斯. 《死亡工廠:美國掩蓋嘅日本細菌戰犯罪》(Factories of Death: Japanese Biological Warfare, 1932-45 and the American Cover-Up).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2年3月22號: 第74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415-93214-1 (英文).
  16. Unit 731 Testimony. 美國克拉倫登(Clarendon): 塔托出版社(Tuttle Publishing). 2004年4月15號: 第75頁至第77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8048-3565-7 (英文).
  17. 史賓沙•塔卡(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年12月17號: 第320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英文).
  18. 羅伯特•沙貝拉(Robert Sabella)、劉中達林培瑞. Nanking 1937: Memory and Healing. 美國阿蒙克: M. E. Sharpe. 2001年11月: 第69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7656-0816-1 (英文).
  19. Japan tested chemical weapon on Aussie POW: new evidence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1月21號,.. 《日本時報》. 2004年7月27號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20. Yusuf Aksar. Implementing Intnl Humanitaria.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4年9月26號: 第45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7146-8470-3 (英文).
  21. 雅各•霍恩貝格爾(Jacob G. Hornberger). Repatriation — The Dark Side of World War II, Part 3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10月14號,.. 自由未來基金會(The Future of Freedom Foundation). 1995年4月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22. Vern Weitzel. EPA: Vietnam needs to remember famine of 1945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7年10月19號,.. 《海峽時報》. 2008年4月21號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23. 盧克•哈丁(Luke Harding). Germany's forgotten victims. 《衛報》. 2003年10月22號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24. Michael Marek. Final Compensation Pending for Former Nazi Forced Laborers. 德國之聲. 2005年10月27號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25. 安妮•阿普勒鮑姆(Anne Applebaum). Gulag: Understanding the Magnitude of What Happened. 美國傳統基金會. 2003年10月16號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26. Jonathan North. Soviet Prisoners of War: Forgotten Nazi Victims of World War II. History Net. 2006年1月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27. 理察•奧弗里(Richard Overy). The Dictators: Hitler's Germany and Stalin's Russia.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4年9月: 第568頁至第569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393-02030-4 (英文).
  28. Виктор Земсков. Репатриация перемещённых советских граждан. Скепсис. 1990年 [2012年4月21號查閱].(俄文)
  29. Edwin Bacon. Glasnost' and the Gulag: New Information on Soviet Forced Labour around World War II. 《Europe-Asia Studies》. 1992年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30. 米高•愛爾曼(Michael Ellman). Soviet Repression Statistics: Some Comments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11月22號,.. 《Europe-Asia Studies》. 2002年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31. People & Events: Japanese Atrocities in the Philippines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0年1月15號,.. 美國經驗(American Experience)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32. 田中利幸. Hidden Horrors: Japanese 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6年3月10號,.. 美國博爾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7年12月17號: 第2頁至第3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8133-2718-1 (英文).
  33. 赫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 《裕仁天皇同近代日本嘅形成》(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美國紐約: Harper Perennial. 2001年9月4號: 第360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06-093130-8 (英文).
  34. Zhifen Ju. 「Japan』s Atrocities of Conscripting and Abusing North China Draftee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5月21號,.. 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2年6月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35. Indonesia WORLD WAR II AND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1942-50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45. 國會圖書館. 1992年11月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36. 36.0 36.1 One Camp, Ten Thousand Lives; One Camp, Ten Thousand Stories.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
  37. 37.0 37.1 Roger Daniels. Two Reports on Japanese Canadians in World War Two. 加拿大渥太華: 總理辦公室(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1979年6月: 第23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405-11266-9 (英文).
  38. 大衞•甘迺迪(David M. Kennedy).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年4月19號: 第749頁至第750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19-514403-1 (英文).
  39. Eugene Davidson. The Death and Life of Germany: An Account of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美國哥倫比亞: 密蘇里大學. 1999年10月22號: 第121頁 [2012年4月21號查閱]. ISBN 978-0-8262-1249-8 (英文).
  40. Tamás Stark. 「Malenki Robot」 – Hungarian Forced Labourers in the Soviet Union (1944–1955). Minorities Research Group [2012年4月21號查閱]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