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商 | |||
---|---|---|---|
首都 | 都城唔定,各王相異, 盤庚後固定以殷為都城 |
||
君主 -開國君主 -滅夏君主 -滅亡君主 |
共31位 上甲 大乙 帝辛 | ||
成立 | (鳴條之戰) | ||
滅亡 | (牧野之戰) |
商,又叫殷或者殷商等,係中國古代一國。以中國斷代史計,係一個王朝,叫商代或商朝,上承夏朝,下接周朝。因為年代久遠,現時學者對殷商嘅確實年期無共識,一切都係推斷當中。傳說中商嘅始祖係契,但睇返現存甲骨文所推斷,殷商立國始祖係上甲,即係《史記》殷本紀嘅微。到咗約莫公元前1600年,商王大乙(即係太乙,名唐,《史記》嘅天乙或湯),滅咗夏。經歷五百幾年,約莫響前1046年1月20號,畀周武王姬發滅咗。
商係中國各古國之中,最早留有文字記錄一國,當時文字家下叫甲骨文,響牛骨或者龜殼占卜刻字來。另外亦有青銅器嘅金文。令中國信史由周代推至商代。
考古
[編輯]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夏朝嘅存在冇確鑿嘅證據,因此只屬傳說;中國嘅第一個朝代應該係商朝。按照佢嘅文明標準,中國嘅文明史只可以由盤庚遷殷開始計,得3000年。呢度指出,呢啲學者嚮20世紀上半葉、殷墟遺址被發現之前,同樣認為商朝只係一個傳說中嘅王朝。但殷墟出土嘅甲骨文印證咗史記所載商王世系表,故此商朝嘅存在再冇爭議。偃師二里頭文化嘅考古成果對夏朝嘅存在提供咗支援性證據。嚮被普遍睇作蠻夷之地嘅非中原地區,以成都、廣漢為中心、以青銅器聞名嘅三星堆文化,亦創造咗不亞於中原商朝嘅高度文明,距離而家有4000年咁耐。[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概況
[編輯]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四方諸侯紛紛背叛。西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領湯聯合其他部落消滅夏王朝,建立商朝。商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後都城西遷,繼續叫亳(今河南偃師)。
商湯立國後,採用咗「寬以治民」嘅政策,嚮賢臣伊尹同仲虺嘅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商湯死後,因為個仔大丁早死,由大丁細佬外丙繼位;外丙死後,佢細佬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個仔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無德俾伊尹放逐桐宮。太甲住喺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接返太甲兼還政。後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期間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落嚟,從此商朝又叫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之後,商四出討伐,征服咗周圍好多小國,擴大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
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同長江流域嘅經濟文化交流有好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同埋大規模噉起瓊宮瑤台,大大耗費社會嘅人力同埋錢,令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羌、髳、盧等部落,一齊打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班奴隸唔肯為荒淫無度嘅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疆域
[編輯]商朝嘅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至陝西省西部,東北去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唔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係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重係中原一帶。建都亳(今山東省曹縣以南地區),曾經搬過幾次,後來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此商都被稱為殷。
政治狀況
[編輯]商王朝建立咗一套比較完整嘅國家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嘅卿事寮同埋主持祭祀嘅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嘅統治,重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重掌握住大批武器同軍隊,貴族重設立咗殘酷嘅刑法同埋監獄。另外,重用宗教觀念來鞏固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係上帝嚮人間嘅代表,將神權同埋王權結合。
經濟狀況
[編輯]農業
[編輯]商朝嘅農業比較發達,可以用多種穀類釀酒,已經可以鑄造精美嘅青銅器同埋燒制白陶。由於交換嘅發達,已經出現早期嘅城市,係當時世界上文明發達嘅國家,由於商王朝商業嘅發達,同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往來好多,今日商人一詞,源自當時周邊國家對商朝國人嘅稱呼。農業係最重要嘅經濟部門,農田有比較整齊嘅規劃,農作物種類有黎、粟、稻、麥,發明咗中耕;有蠶桑經營,紡織業有所發展;商代除有六畜外,重馴養象,畜牧業相當發達。
社會生活
[編輯]文化與科學
[編輯]科學技術
[編輯]商代開始初步掌握冶鐵技術,製陶業、商業都好興盛。商代甲骨文嘅發掘,證明商代嘅文字發展已經經歷咗一段漫長嘅時期。天文曆法比夏代進步,天象學上都有新嘅發現,啲人發現咗火星、彗星,此外重有數學同埋疾病嘅記載,音樂嘅成就好大,出現了專習音樂、舞蹈嘅樂人;雕塑係商代工奴最突出嘅工藝成就。
重要人物
[編輯]商王朝各代君主
[編輯]廟號 | 祭名 | 名 | 血緣關係 |
---|---|---|---|
大乙1 | 履 | 示癸嘅仔 | |
大丁2,11 | 大乙嘅仔 | ||
卜丙3 | 勝 | 大丁細佬 | |
仲壬4 | 庸 | 卜丙細佬 | |
太宗14 | 大甲2 | 至 | 大丁嘅仔 |
沃丁4 | 絢 | 大甲嘅仔 | |
大庚2 | 辯 | 沃丁細佬 | |
小甲 | 高 | 大庚嘅仔 | |
大戊2 | 伷 | 小甲細佬12 | |
雍己 | 密 | 大戊細佬12 | |
中丁9 | 莊 | 大戊嘅仔 | |
卜壬3 | 發 | 中丁細佬 | |
戔甲5 | 整 | 中丁嘅仔13 | |
中宗14 | 且乙6 | 滕 | 戔甲細佬13 |
且辛 | 旦 | 且乙嘅仔 | |
羌甲5 | 踰 | 且辛細佬 | |
且丁6 | 新 | 且辛嘅仔 | |
南庚 | 更 | 羌甲嘅仔 | |
象甲5,7 | 和 | 且丁嘅仔 | |
般庚7,8 | 旬 | 象甲細佬 | |
小辛7 | 頌 | 般庚細佬 | |
小乙7 | 斂 | 小辛細佬 | |
高宗14 | 武丁 | 昭 | 小辛嘅仔 |
且己6,11 | 武丁嘅仔 | ||
且庚6 | 躍 | 且己細佬 | |
且甲6 | 載 | 且庚細佬 | |
廩辛 | 先 | 且甲嘅仔 | |
康丁9 | 囂 | 且辛細佬 | |
武乙 | 瞿 | 康丁嘅仔 | |
文丁9,10 | 托 | 武乙嘅仔 | |
帝乙 | 羨 | 文丁嘅仔 | |
帝辛 | 受 | 帝乙嘅仔 |
- 注1:甲骨文亦作唐,司馬遷嘅《史記》中叫天乙或湯。
- 注2:《史記》中叫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 注3:《史記》中叫外丙、外壬。
- 注4:甲骨文冇呢兩個王嘅名。
- 注5:《史記》中叫河亶甲、沃甲、陽甲。
- 注6:《史記》中叫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 注7:武丁稱之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 注8:《史記》中叫盤庚。
- 注9:《史記》中叫仲丁、庚丁、太丁。
- 注10:甲骨文亦叫文武丁。
- 注11:《史記》中未即位,但甲骨文就有。
- 注12:《史記》同甲骨文關於呢兩個王兄弟長幼順序相反。
- 注13:《史記》中河亶甲係外壬細佬,祖乙係河亶甲嘅仔。
- 注14:《史記》乙太戊係中宗,另乙太甲係太宗,武丁係高宗。
夏商周斷代工程推算嘅商年表
[編輯]湯(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勝)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絢)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莊)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發) 15 辛醜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踰)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陽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盤庚(~每) 28 丁卯 前1300
小辛(~頌) 3 乙未 前1272
小乙(~斂) 10 癸醜 前1269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9
祖庚(~曜) 11 庚午 前1200
祖甲(~載) 33 乙亥 前1189
廩辛(~先) 4 戊申 前1156
庚丁(~囂) 8 辛亥 前1152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4
文丁(~托) 13 己醜 前1109
帝乙(~羨) 21 庚子 前1096
帝辛 (~紂) 30 丙寅 前1075
注:盤庚至帝辛嚮位時間、年數,據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証》作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