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之旅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發現之旅
Découvertes Gallimard

唔同語言版本嘅《Découvertes Gallimard》封面,第一至三排:臺灣版;第四排,從左到右:美國版、意大利版、西班牙版同最後兩冊係法國原版。
作者諸多
語言法文
原著書名Découvertes Gallimard
翻譯諸多
題材人文學
體裁百科全書
出版法國 加利瑪出版社
中華民國 時報文化
出版地 法國巴黎
出版時間法國 1986年至今
中華民國 1994–2006
媒體類型軟精裝,精裝本英文HardcoveriPad電子書
OCLC638040265

 發現之旅粵拼faat3 jin6 zi1 leoi5 》(中譯本別名:Voyage D’exploration)係法國加利瑪出版社英文Éditions Gallimard推出嘅袋裝英文Pocket edition百科全書文庫集Découvertes Gallimard》(法文讀音:[dekuvɛʁt ɡalimaːʁ],直譯「加利瑪發現文庫」[1][註 1][註 2];英國譯名:New Horizons;美國譯名:Abrams Discoveries)嘅中譯本,首卷《À la recherche de l’Égypte oubliée》(中譯本卷2《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2])於1986年11月21號出版,由法國埃及學家尙·韋寇英文Jean Vercoutter著述[3]。呢套文庫至今經已發行咗588冊同埋番外超過150冊。

概觀[編輯]

拉美西斯三世底比斯三神英文Theban Triad交談,來自哈里斯紙莎草英文Papyrus Harris I,摘自《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第91頁。
Découvertes Gallimard》嘅獅身人面像撈稿。
唔同語言版本嘅《Découvertes Gallimard》書脊,採用統一嘅視覺設計風格。從左到右:臺灣版、英國版、西班牙版、法國原版、葡萄牙版。

《加利瑪發現文庫》係加利瑪青年出版社英文Gallimard Jeunesse總裁皮耶·馬爾尙英文Pierre Marchand (editor)首創嘅以「圖像閲讀」為特性嘅文庫集,並締造咗1980年代以嚟最成功嘅「圖像閲讀書」風潮[4]。「發現」嘅圖書都係以A6紙(125 × 178 mm)大小嘅袋裝書樣式設計,以厚質帶光澤嘅雪銅紙印刷[5],並飾以豐盛嘅全彩插圖。每一冊敍述一個主題,都係以專題論文嘅形式寫作,內容涵蓋歷史、考古、宗教、音樂、美術、美學、科學等世界文明精華[6],並有為數衆多嘅人物傳記、自然演化、地理變遷同埋古文明探檢史。作者都係邀請相應主題嘅學術權威搦筆,目前已參與著述嘅作者有502人[7],佢哋擅以時序同歷史視角嚟闡述主題。比如,《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就運用編年體,從西元330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基督教開始講起,然後敍述喺西元第4世紀之後古埃及嘅滅亡同埋被發現嘅過程,至19世紀埃及學嘅誕生,再到20世紀拯救埃及古文物。呢種敍述方式幾乎遍及整套文庫,可講「歷史」同埋「編年紀」係構成《發現文庫》文本嘅基本元素。配畀插圖嘅說明文必須具備自身嘅訊息量,唔可以重複正文。作者要以主流文庫嘅標準嚟寫作,創作出有一定水準嘅文本,此外,文本需要同插圖相得益彰。

裝飾書脊嘅迷你圖
「片花」
來自卷71《吳哥窟:失落的石頭之林》嘅開卷「片花」。呂襄·孚內侯法文Lucien Fournereau繪製嘅水彩畫,1889年。
來自卷72《拜占庭:燦爛的黃金時代》嘅開卷「片花」。取自《司基利茲編年史英文Madrid Skylitzes》入面嘅纖細畫英文Miniature (illuminated manuscript),12世紀。
中譯本卷37《莎士比亞:人間大舞台》入面嘅正文同插圖。
正文同「見證與文獻」嘅「交界處」,取自卷72《拜占庭:燦爛的黃金時代》。左:聖徒教堂英文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12世紀纖細畫;右:1204年,十字軍船隊抵達君士坦丁堡,19世紀版畫。

《發現文庫》嘅封面設計係佢嘅特色之一,法文本舊版嘅封面採取黑色背景,彩色印刷,有好強嘅光澤度,類似軟精裝本。新版封面就用咗冇光澤感嘅啞光壓層設計,但拋棄咗單一嘅黑色背景,顏色上更豐富多彩,並依據唔同題材制定色碼。一張全幅面彩圖(full-size image)用喺書面,一張同主題相關嘅小型圖片用喺書脊,書底亦附有一張圖片以及「發現」嘅獅身人面像撈稿,因此令「發現」喺視覺效果上好明顯同其他知識性書籍區分開嚟。「發現」文庫嘅其他語言版本亦多採加利瑪嘅設計,有咗呢種強烈嘅視覺辨識度,就算係唔同語言版本嘅「發現」書籍,啲人亦可輕鬆識別。不過亦有例外,比如西班牙語美洲英文Hispanic America版嘅「發現」《Biblioteca de bolsillo CLAVES》就用咗截然不同嘅封面設計。

呢套文庫嘅各卷控制喺128–220頁左右,並附有約120–200張源自各種古代藝術品暨文化遺產嘅彩色插圖,由意大利分色製版[6]。圖片用四至七種顏色印製,有時亦會用金色同埋銀灰,比如中譯本卷54《華格納:世界終極的歌劇》就用咗一種帶金屬質感嘅濃鬱金色,卷21《吸血鬼:暗夜裡尋找生命》採用咗銀灰。掀開書,首先映入眼簾嘅係7–10幅佔據整頁嘅插圖、照片或影視劇照,有時輔以文字,一般係從文學作品中摘錄嘅段落或詩句。倫敦泰晤士與哈得遜出版社英文Thames & Hudson(「發現」嘅英國版發行商)總裁占美·坎伯連(Jamie Camplin)稱呢套開卷插圖係「如同電影嘅預告片」[8]。例如中譯本卷68《埃及學家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的天才》,迎接讀者嘅開卷畫面係一套嚟自商博良喺1836年發表嘅手抄本《埃及語法英文Grammaire égyptienne》入面嘅彩頁。插圖設計師從雜誌中萃取靈感,製作嘅插圖輪廓鮮明,就算係黑色背景,都會飾以金邊或銀邊。

內頁版面設計係「發現」嘅另一特色。根據唔同主題,正文被劃分為三至八章節,各章節用新聞手法構造,附有導語同埋副標題,讀起上嚟幾有時事報導嘅感覺。正文有時會被插頁打斷,好似中場休息。所謂插頁係一幅佔滿嗮兩頁嘅跨頁圖片,或稱「圖像插入」,亦有較小型嘅跨頁圖同文本結合埋一齊。除咗新聞報紙嘅手法,電影元素對「發現」嘅影響都唔睇得小。部份單書包含四折拉頁,攤開可睇到諸如宮殿等一類大型建築或自然地理嘅全景圖,彷彿大銀幕上嘅投影。呢種影像蒙太奇嘅圖文編排,令每卷都好似一本迷你圖鑑。

書嘅最後1/4部份為「見證與文獻」(Témoignages et Documents),唔同正文,呢部份始終以黑白印刷,但照用光澤度高嘅雪銅紙。不過某啲語言嘅譯本改咗用普通紙張嚟印刷呢部份,比如中譯本就係咁。「文獻」檔好似一部小型選集,提供原始手稿同資料、索引、歷史文獻紀錄、插圖出處等。「見證與文獻」通常由作者或出版社揾返嚟嘅檔案或資料表組合而嚟,每組資料一開始會附上導言同埋簡短說明文。全冊插圖嘅來源會以頁數順序喺「圖片目錄與出處」(table des illustrations)一欄中列明。根據描述嘅主題,「見證與文獻」可能以一份編年表、電影列表、唱片列表、書籍列表或索引作結。

對細節嘅重視亦係「發現」文庫嘅一大特點,喺選擇字體方面,Trump Mediaeval英文Trump Mediaeval 用於正文;Franklin Gothic英文Franklin Gothic 用於副標題;Zapf Dingbats英文Zapf Dingbats 用於法文嘅角形引號「«»」;意大利體用於插圖嘅說明文並將首字放大英文Initial,最後一行添加下劃綫。中譯本方面,正文一律採取字形更新前嘅細明體中文新細明體舊字形);圓體中文圓體用於插圖說明文,首字放大同下劃綫都予以保留;標楷體中文標楷體用於「見證與文獻」嘅導言同說明文。此外,早期發行嘅書目喺取字上更顯傳統,例如用「」唔用「青」、用「」唔用「為」、用「」唔用「俞」、用「」唔用「緒」(「者」字多一點)、用「⺬」唔用「⺭」等等,後期反之。「發現」嘅多數書目係喺法國北部城市埃夫樂英文Évreux印刷,其次就係喺意大利。意大利印刷人賈尼·史泰羅(Gianni Stavro)長期以嚟為「發現」提供最新嘅印刷技術,佢亦係呢套文庫嘅固定國際合作人。基於牢固與否嘅考慮,所有書都採用綫裝[9]。加利瑪出版社誓言要令「發現」成為「世上最靚嘅袋裝文庫集」(« La plus belle collection de poche du monde. »[10]

七大系列同佢哋嘅色碼。

早期嘅《發現文庫》由18個系列構成:考古(Archéologie)、宗教(Religions)、歷史(Histoire)、文學(Littérature)、哲學(Philosophie)、繪畫(Peinture)、建築(Architecture)、雕塑(Sculpture)、科學(Sciences)、技術(Techniques)、電影(Cinéma)、地方誌(Mémoire des lieux)、自然史(Histoires naturelles)、傳統知識(Traditions)、探索世界(Invention du monde)、生活嘅藝術(Art de vivre)、音樂與舞蹈(Musique et danse)、體育與競技(Sports et jeux)。而家改組成七大系列,並配置色碼:藝術(紅)、考古(褐)、歷史(藍)、宗教(深藍)、文學(白)、文化與社會(黃)、科學與技術(綠)。

圖像[編輯]

史提芬英文John Lloyd Stephens(左)同嘉夫伍德(右)喺圖隆英文Tulum測量「壁畫神廟」嘅面積。嘉夫伍德繪,1844年。取自《馬雅古城:湮沒在森林裡的奇蹟》第64–65頁。

圖像喺「發現」中佔據重要嘅位置,呢套文庫從雜誌內頁版面設計上獲得諸多靈感。但喺1980年代,重未有DTP英文Desktop publishing同相片數碼化技術,所有複雜嘅書籍實物模型全部手工製作,插圖師唯有往返於博物館、圖書館、畫廊等地蒐集圖像文件。如今,科技嘅發展簡化咗呢啲工序,但新嘅困難亦不斷出現,使用一張圖片所需嘅手續越嚟越多,情況更趨複雜[11]。有關當代題材嘅插圖花費更為高昂,因為出版社必須通過攝影經銷公司獲得圖片嘅正當使用權。未經發表嘅圖片永遠係首選,除咗從博物館或圖書館搵資料,「發現」嘅插圖師亦持有一筆資源。19世紀英國探險家費德烈·嘉夫伍德英文Frederick Catherwood畫嘅一套馬雅遺跡畫作用喺第20種書目《Les cités perdues des Mayas》(中譯本卷8《馬雅古城:湮沒在森林裡的奇蹟》)嘅書面同埋入面,呢啲繪畫就係由一名插圖師提供[9]

一般嚟講,有關藝術、文明、考古嘅題材唔難配置插圖,但如果要為「疼痛」(第370冊《La douleur : Un mal à combattre》)或「可持續發展」(第495冊《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 : Maintenant ou jamais》)咁嘅主題蒐集插圖,情況會變得好「講究」,因為必須要避免毫無新意嘅重複圖像或單調乏味嘅圖片。插圖師需要拓闊搜尋領域,利用歷史文獻、藝術作品、電影劇照等資源嚟解決呢個問題[11]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編輯]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

「發現」文庫第323冊《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初版封面[12]
作者Denis Hiault
語言法文
翻譯意:Giuliana Lomazzi
韓:김주경
系列Découvertes Gallimard●Histoire
題材香港史英屬香港
體裁文獻報告英文Report
出版法國 加利瑪出版社
意大利 Electa/Gallimard
大韓民國 時空社英文Sigongsa
出版地 法國巴黎
出版時間法國 1997年6月3號
意大利 1998年4月30號
大韓民國 1998年6月30號
媒體類型軟精裝
頁數128
ISBNISBN 978-2-070-53416-6(法文版)
OCLC38461566
上一作Fernand Léger : Peindre la vie moderne
下一作Magna Grecia : Les colonies grecques dans l’Italie antique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直譯「香港:同中國嘅會面」)係《Découvertes Gallimard》嘅第323種書目,出自「歷史」系列(Série Histoire),作者迪尼·尤奧(Denis Hiault)喺書中追溯香港150多年嘅歷程。鴉片之役後,清廷戰敗。及至1848年,香港為英國所據,始開埠。自九龍迅速擴展至新界,原本唔起眼嘅漁村將成為今後六代華裔流亡者嘅避難所。20世紀嘅亞洲四小龍之一,亞洲第二大經濟中心,「金錢王」同埋「利潤」之都,一個矗立喺紅色中國大門外嘅資本主義天堂。1984年,英國同中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安排中國喺1997年7月1號接收香港嘅主權,但須保證資本主義制度喺政權移交後50年內不變。尤奧喺書中解釋咗點解儘管擔心政治環境惡化,但香港同中國共有嘅經濟現實主義係香港未來嘅保障[13]

迪尼·尤奧係法新社記者,鍾意世界時事新聞嘅佢為此喺多國遊歷超過30年,包括乍得伊朗南非等。自1989年起,為法新社創作有關中國嘅新聞報告。幾次造訪中國期間,佢對香港主權移交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為此做過多次採訪,蒐集報告紀錄。近幾年致力於同英倫相關嘅報導,並喺倫敦安家[14][15]

本書喺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出版,另有意大利文同埋韓文譯本,但冇中譯本。

章節[編輯]

  • Le « Pré-générique » (pp. 1–7)——開卷片花「Spring gardens at Hong Kong」,1845年畫作,倫敦 Martyn Gregory Gallery 收藏
  • Chapitre Ⅰ : Le Legs de l’histoire (pp. 10–28)——Chapter 1: The Legacy of History
  • Chapitre Ⅱ : Une Colonie paradoxale (pp. 29–58)——Chapter 2: A Paradoxical Colony
  • Chapitre Ⅲ : Un Pays – Deux Systèmes (pp. 59–72)——Chapter 3: One Country – Two Systems
  • Chapitre Ⅳ : La Constitution du front uni (pp. 73–82)——Chapter 4: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 Chapitre Ⅴ : Hong Kong incorporated (pp. 83–96)——Chapter 5: Hong Kong Incorporated
  • Témoignages et Documents (pp. 97–121)——見證與文獻
  • Annexes (pp. 122–127)——附錄,收錄書籍列表、圖片目錄與出處、人名地名索引

番外[編輯]

《加利瑪發現文庫》嘅番外包含一套獨立系列/叢書(closed series)同埋四套副文庫(sub-collection)。

  • Une autre histoire du XXᵉ siècle:「另眼睇20世紀史」,呢個係《加利瑪發現文庫》入面嘅一套獨立系列,1999年出版,由10冊組成,每一冊講述20世紀一個年代嘅歷史。插圖全部嚟自高蒙電影公司英文Gaumont Film Company嘅影視檔案[7]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Hors série:自1994年起推出嘅副文庫。「Hors série」直譯為「系列之外」,即有「外傳」、「番外」之意,目前已發行超過100冊。呢一系列嘅書通常更小巧(120 × 170 mm,亦有例外),各冊僅有48頁,同樣擁有豐盛嘅全彩插圖。呢啲書被設計得好似博物館嘅導遊手冊,根據加利瑪嘅講法,「閱讀呢啲書就好似參觀緊一場展覽」[16]。呢個系列嘅大多書目都同藝術家相關,特別係畫家,如波提且利克拉納赫英文Lucas Cranach the Elder阿爾欽博托英文Giuseppe Arcimboldo珍蒂萊希英文Artemisia Gentileschi福拉歌那英文Jean-Honoré Fragonard傑宏英文Jean-Léon Gérôme蘇丁英文Chaim Soutine……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Albums:由13冊圖書組成嘅副文庫,其中12冊於1992年發行,1冊於1994年發行,使用較大嘅開本(210 × 270 mm)。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Texto:1998年出版嘅6卷本副文庫(124 × 178 mm),呢6本書嘅創作靈感源自「見證與文獻」部份[9]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Carnet d’expo:自2018年起推出嘅副文庫,係一系列伴隨藝術展發行嘅展覽手冊,使用較小嘅開本(120 × 170 mm)。

反響[編輯]

雖然《Découvertes Gallimard》因佢獨特品質同精緻嘅視覺設計受到讚揚,但呢套文庫喺定位上遭遇好多問題。好多書商對分類頗感困擾:究竟係作為成人閱讀書籍,定係青少年書籍?應該歸類喺袋裝書一欄,定係人文科學嘅文獻紀錄性非虛構類書籍?最後只能按題材將呢啲書分散安置。因競爭激烈,大多書商都拒絕再將「發現」陳列喺書店最顯眼嘅位置。再因加利瑪出版社嘅庫存相當緊張,「發現」嘅幾百冊書目從來都唔齊全,令顧客感到不滿。同時,定位嘅問題亦潛伏喺報刊等印刷媒介方面。比如,就私人而言,大多記者都好樂意從報刊宣傳機構獲取「發現」嘅最新書目,但佢哋對喺自己嘅報導中大篇幅介紹咁細本書明顯缺乏熱情。就算呢本書係新近面世而非舊書再版,情況都唔會更好[9]

中譯本[編輯]

時報文化推出嘅《發現之旅》叢書撈稿。
《發現之旅》卷01–15。

時報文化總經理郝明義中文郝明義將「發現文庫」引進臺灣[27],歷時數年編輯,自1994年5月31號推出首卷中譯本《文字與書寫:思想的符號》開始[28],至2006年2月20號出版嘅《達利: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29],合計出咗81冊。由於「文庫」個概念喺華語世界並不普及,所以《發現之旅》被定義為「叢書」。

中譯本一覽[編輯]

參見:zh-classical:《發現之旅》書目一覽

發售[編輯]

除咗單本銷售,時報推出嘅《發現之旅》亦根據唔同題材發行盒裝套書:

紀錄片改編[編輯]

自1997年起,《Découvertes Gallimard》文庫嘅部份單書陸續被改編成為紀錄片,由德法公共電視臺英文Arte同跨歐電影公司(Trans Europe Film)聯合出品,加利瑪出版社作為合作者參與製作,大多由法國導演尙-克勞德·呂伯康斯基(Jean-Claude Lubtchansky)執導。呢啲時長52分鐘嘅紀錄片作為系列電視紀錄片英文Television documentary人類探險之旅英文The Human Adventure (TV series)》嘅單集於德法公共臺播放[30]

紀錄片一覽

註:因國文限制,中譯本標題嘅「的」通通改作「嘅」。

影片原名 中文直譯 導演 解畫 出品年份 改編書目 中譯本 書目作者
Il était une fois la Mésopotamie 美索不達米亞往事錄 Jean-Claude Lubtchansky 方素華·馬圖赫英文François Marthouret蔻蓮‧賈柏法文Corinne Jaber、尙-克勞德·呂伯康斯基 1998 Il était une fois la Mésopotamie (nº 191) 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嘅文明曙光(卷73) Jean Bottéro英文Jean Bottéro, Marie-Joseph Stève
Quand le Japon s’ouvrit au monde 近代日本開國史 Jean-Claude Lubtchansky 方素華·馬圖赫、米修·杜查索英文Michel Duchaussoy 1998 Quand le Japon s’ouvrit au monde (nº 99) Francis Macouin, Keiko Omoto
Galilée, le messager des étoiles 伽利略,星宿使者 Jean-Claude Lubtchansky 方素華·馬圖赫、路積羅·德·帕斯 1999 Galilée : Le messager des étoiles (nº 10) 伽利略:揭開月亮嘅面紗(卷35) Jean-Pierre Maury
Vers Tombouctou – L’Afrique des explorateurs 走向湯瀑圖——非洲探險 Jean-Claude Lubtchansky 方素華·馬圖赫、伊夫·林布瑞奇法文Yves Lambrecht李察·森米路英文Richard Sammel 1999 Vers Tombouctou : L’Afrique des explorateurs II (nº 216) Anne Hugon英文Anne Hugon
Les cités perdues des Mayas 失落嘅馬雅古城 Jean-Claude Lubtchansky 方素華·馬圖赫、馬克·占米特 2000 Les cités perdues des Mayas (nº 20) 馬雅古城:湮沒在森林裡嘅奇蹟(卷8) Claude-François Baudez英文Claude-François Baudez, Sydney Picasso
Champollion, un scribe pour l’Égypte 商博良,埃及書吏英文Scribe Jean-Claude Lubtchansky 方素華絲·法比安法文Françoise Fabian尚-于格‧安吉拉法文Jean-Hugues Anglade 2000 Champollion : Un scribe pour l’Égypte (nº 96) 埃及學家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嘅天才(卷68) Michel Dewachter法文Michel Dewachter
L’empire des nombres 數字帝國 Philippe Truffault 鄧尼‧蓋奇法文Denis Guedj 2001 L’empire des nombres (nº 300) 數字王國:世界共通嘅語言(卷59) Denis Guedj英文Denis Guedj
Léonard de Vinci, art et science de l’univers 李安納度·達文西,宇宙嘅藝術同科學 Jean-Claude Lubtchansky 奧蘿爾·古理芒法文Aurore Clément謝拉‧戴沙特法文Gérard Desarthe 2001 Léonard de Vinci : Art et science de l’univers (nº 293) 達文西:科學與藝術天才(卷63) Alessandro Vezzosi英文Alessandro Vezzosi
La Terre des Peaux-Rouges 紅皮膚英文Native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嘅大地 Jean-Claude Lubtchansky 賽爾日·阿維迪基英文Serge Avedikian、方素華·馬圖赫 2002 La Terre des Peaux-Rouges (nº 14) 印第安人:紅皮膚嘅大地(卷31) Philippe Jacquin英文Philippe Jacquin
Angkor, la forêt de pierre 吳哥窟,石頭之林 Jean-Claude Lubtchansky 賽爾日·阿維迪基、西薇‧莫羅法文Sylvie Moreau (actrice française) 2002 Angkor : la forêt de pierre (nº 64) 吳哥窟:失落嘅石頭之林(卷71) Bruno Dagens英文Bruno Dagens
Darwin et la science de l’évolution 達爾文進化科學 Valérie Winckler 克勞德·歐佛法文Claude Aufaure、華勒麗·文克萊兒 2002 Darwin et la science de l’évolution (nº 397) Patrick Tort法文Patrick Tort
Le mystère des sources du Nil 尼羅河源頭之謎 Stéphane Bégoin 瑟薇蓮·拉翠莉荷法文Séverine Lathuillière、澤-昂希·法柏、雲遜·吉剌斯英文Vincent Grass荷西·路驕尼法文José Luccioni (acteur)、賽爾日·馬弘 2003 L’Afrique des explorateurs : Vers les sources du Nil (nº 117) 非洲探險:黑色大陸嘅秘密(卷32) Anne Hugon

睇埋[編輯]

[編輯]

  1. 《馬內》一書對原名嘅翻譯更準確,「叢書」對應嘅英文係「book series」,《Découvertes Gallimard》係一套collection,同 book series 係兩種概念。
  2. Découvertes」即係「發現」之意。

[編輯]

  1. Cachin, Françoise (2001年7月16號). . 發現之旅.第53卷. 李瑞媛/譯. 臺北: 時報文化. p. 8. ISBN 978-957-13-3426-4. 喺作者簡介入面譯作《加利馬發現文庫》。
  2. 埃及探祕(XB0002)——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 readingtimes.com.tw (臺灣中文). 喺2017-05-08搵到.
  3. "À la recherche de l'Égypte oubliée,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Gallimard (nº 1)". gallimard.fr (法文). 喺2017-05-08搵到.
  4. "e"時代圖書行銷的觀念與做法(下). tpi.culture.tw (臺灣中文). 原著喺2017-04-23歸檔. 喺2017-05-09搵到.
  5. . books.com.tw (臺灣中文). 喺2017-05-09搵到.
  6. 6.0 6.1 . readingtimes.com.tw (臺灣中文). 原著喺2017-09-30歸檔. 喺2017-05-09搵到.
  7. 7.0 7.1 7.2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Gallimard". gallimard.fr (法文). 喺2017-05-08搵到.
  8. Davies, Jim (1994).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picture". eyemagazine.com (英國英文). 喺2017-10-07搵到.
  9. 9.0 9.1 9.2 9.3 Hache-Bissette, Françoise (2002). "Découvertes Gallimard ou la culture encyclopédique à la française". ricochet-jeunes.org (法文). 喺2017-10-07搵到.
  10. YouTube上面嘅Découvertes Gallimard fête son n° 200 (1994)
  11. 11.0 11.1 Giuliani, Emmanuelle (2006-11-13). "Élisabeth de Farcy, directrice de la collection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 : « Une collection de poche à l'ambition encyclopédique »". la-croix.com (法文). 原著喺2018-01-04歸檔. 喺2017-10-08搵到.
  12.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Gallimard (n° 323)". gallimard.fr (法文). 喺2017-05-09搵到.
  13.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 books.google.com (法文). 喺2017-10-09搵到.
  14. "Denis Hiault". www.6mois.fr (法文). 原著喺2020-03-28歸檔. 喺2017-10-09搵到.
  15. 스커버리총서 71 - 홍콩: 중국과의 해후. sigongsa.com (韓文). 喺2017-10-09搵到.
  16. "HORS SÉRIE". decouvertes-gallimard.fr (法文). 原著喺2016-03-07歸檔. 喺2017-10-01搵到.
  17. Prause, Gerhard (1990-12-21). "Abenteuer Geschichte: Eine spannende neue Reihe". zeit.de (德文). 喺2017-05-09搵到.
  18. Poynor, Rick (2008-09-24). "Revelations in style". eyemagazine.com (英國英文). 喺2017-05-09搵到.
  19. Trevelyan, Raleigh (1994-05-29). "Telling It Like It Was". nytimes.com (美國英文). 喺2017-05-10搵到.
  20. Russell, John (1992-11-01). "While You're Saving for a van Gogh: A Guide to Inexpensive Art Books". nytimes.com (美國英文). 喺2018-01-11搵到.
  21. 曹慧. 現之旅-經典建築四書(XB077A):者序. readingtimes.com.tw. 喺2017-05-09搵到.
  22. "Aguilar edita la primera enciclopedia universal de bolsillo". elpais.com (西班牙文). 1989-12-24. 喺2018-06-27搵到.
  23. Gudiño Kieffer, Eduardo (1999-01-20). "Cultura de bolsillo: CLAVES Por varios autores (Ediciones B)". lanacion.com.ar (西班牙文). 喺2018-06-26搵到.
  24. Marcos Coelho, João (2002-06-01). "Editoras brasileiras estão otimistas com estilo Gallimard". dgabc.com.br (巴西葡萄牙文). 喺2018-06-26搵到.
  25. Caversan, Luiz (2000-04-15). "Coleção ilustra descobertas históricas". folha.uol.com.br (巴西葡萄牙文). 喺2018-06-27搵到.
  26. Alexandre, Roger (1993-12-20). "Gutenberg fait de la résistance". lexpansion.lexpress.fr (法文). 喺2018-01-11搵到.
  27. 於郝明義——詳介:1988. rexhow.com (臺灣中文). 喺2021-01-02搵到.
  28. 字與書寫(XB0001)——思想的符號. readingtimes.com.tw (臺灣中文). 喺2017-05-09搵到.
  29. 利(XB0081)——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 readingtimes.com.tw (臺灣中文). 喺2017-05-09搵到.
  30.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 Une coproduction ARTE France / Trans Europe Film / Gallimard" (PDF). pro.arte.tv (法文). 2002-03-02. p. 6. 原著 (PDF)喺2020-11-12歸檔. 喺2017-10-16搵到.

出面網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