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春秋(粵拼:ceon1 cau1;前770年—前476年/前453年/前403年),又叫
「春秋」嘅名出自孔子修訂嘅《春秋》,呢本書所記嘅時間係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而而家一般講嘅春秋時代,係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室東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爲止,呢個係《史記》嘅分法[註 1]。亦有人將三家分晉(前403年)當做春秋同戰國嘅界限(《資治通鑒》嘅分法),同時又有人話三家滅智(前453年)時春秋就已經過咗喇。
成個東周都係春秋戰國,意味住周天子失共主約束之力。而啲諸侯無視共主,各自爲政,互相攻伐,取而代之。
當時有啲國實力比較強,恃強凌弱大食細。當中有五君主,圖爲共主而會諸侯,成爲會盟盟主,史稱春秋五霸。呢五霸有講係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亦有話係吳闔閭、越句踐、吳王夫差。
春秋戰事,尚守禮節。到後尾戰國,就無所不用其極[註 2]。
春秋戰國,以三家分晉爲介,晉國當中三家士大夫,韓、趙、魏瓜分晉國,而同期,齊國由姜姓,落入大臣田氏之手。周天子容許士大夫取而代之。春秋自此結束。亦有人話韓、魏、趙三家圍剿晉國正卿知伯時,晉國就已經係事實上滅亡,而三家成功分立。
史略
[編輯]自周室東遷
喺西周時,各諸侯國按禮制分封,分封幾多地、領主屬邊階都有規矩照做,當時有好多諸侯國都係啲小國,屬於封邑,亦即係啲城邦,不過入咗春秋後,啲強國都吞併隔籬嘅小國、弱國,強國嘅面積加大,唔再係城邦,而係變成「領土國」。喺周朝初期,有1800個國,到咗春秋之初,得番124國[2],喺春秋242年嘅亂世當中,43[3]個君主畀臣下或敵國弒殺,亡國嘅有52個,記喺《春秋》度嘅諸侯國有170國[4]。好似晉、楚呢啲強國征服咗啲邦邑後,就喺呢啲地方設縣,直接派自己啲官去治理,而唔係好似之前分封制噉分曬出去[2],即係話當時中國地方政制由分封制逐步轉變爲郡縣制。
春秋五霸
[編輯]除咗由城邦林立演變爲幾個領土國外,政治氣候亦由天下共主演變爲諸侯爭霸。分封制已經敗壞咗,傳統秩序破亂,各國在內篡弒迭生,在外攻伐兼併,夷蠻戎狄亦週不時侵擾中原,局勢好亂。其中一啲諸侯強到直程想去篡奪周室嘅宗主權,不過列國競爭,一時君臨唔到天下,就攞霸主嘅名挾令諸侯[5]。雖然係噉,呢啲霸主重係維持返表面上對周王室嘅尊重、崇拜,以「尊王攘夷」嘅名目來統制中原,所謂「尊王攘夷」,即係攞護衛天子、防範異族入侵嘅名義來會盟[註 3]。其中有5位霸主最有名,稱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之首係齊桓公,「尊王攘夷」就係佢倡導嘅,當時佢治下嘅齊國係華夏最強,佢多次會盟,而聯合其他諸侯防範楚國進侵中原。首先前660年,狄人侵邢國,齊桓公聯合宋、曹救邢,擊退咗狄人,不過邢國都城已經燒燬,於是齊國幫佢遷都;無耐狄人又犯,衞國陷落,得七百遺民甩難黃河,齊桓公出兵保存咗衞國,重幫佢起新都,呢兩件事史稱「遷邢存衞」。前656年齊國帶住八國聯軍攻冧楚國盟友蔡國,陳兵楚境,質詢楚國點解唔朝貢天子,最後齊楚講和,喺召陵立盟約,史稱「召陵之盟」。前651年,齊桓公喺葵丘會諸侯,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周天子重派人參加,重賜桓公祭祖時啲肉,講明連周王都認佢做霸主,齊國嘅霸業達到頂峰,呢件事史稱「葵丘之會」。
齊桓公死咗之後,啲仔唔爭氣,齊國內亂而衰弱,楚國呢時稱王,想入中原,宋襄公想學齊桓公噉以反對楚國來會諸侯,不過宋國嘅實力、威望都唔夠。後來宋楚開打泓水之戰,楚國打贏宋國,而宋襄公亦中箭遞年重傷而死,楚成王稱雄一時。呢時就輪到晉國發達,喺前636年,周室內亂,王子帶勾結狄人打周襄王,王師大敗,襄王走難搵秦、晉求救,時任嘅晉文公聽取「求諸侯莫如勤王」嘅建議,飛甩秦國,自己一支公擊退狄人,生擒王子帶交畀襄王,安定咗周室,晉文公獲得「尊王」美譽而聲威大振。前633年,楚國伐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亦有心稱霸,於是喺被廬練兵,將兩軍擴充爲三軍,史稱「被廬之蒐」,之後喺前632年爲救宋國去打楚國盟友曹、衞,因爲晉國有齊、秦撐佢,楚王都想收兵,不過將領子玉係都想決戰,最後晉文公喺城濮之戰打贏咗,確立佢嘅霸主地位,之後喺踐土會盟,史稱「踐土之盟」。晉文公同齊桓公都係五霸代表,合稱爲「齊桓晉文」。
晉文公死咗後,秦晉之好就係噉先,秦穆公亦都想稱霸中原,不過東有強晉、南有勁楚,於是秦國向西擴張,最後「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連周天子都賜金鼓賀佢。而楚國亦未心死,到楚莊王在位時,改革政治、誅平百蠻,開始用兵中原,再同晉國爭過。前606年,楚莊王討伐陸渾之戎,閱兵周疆,周定王派佢王孫滿去慰問楚軍,呢時楚莊王問王孫滿「九鼎有幾重?」,九鼎係禮器,係傳國之寶,象徵住周王室嘅天子之位,楚莊王去問九鼎嘅輕重,就有想廢周天子而自立嘅意味,係好無視周王室兼極具野心嘅舉動。呢個就係「問鼎」呢個詞嘅來頭,呢件史事有叫「楚莊王問鼎中原」。
之後晉楚相爭。鄭國夾喺晉楚,成為焦點,前597年,楚國話鄭國黐埋晉國得緊要,打佢,最後鄭國都城陷落,屈服於楚,史稱「楚許鄭平」,而場仗嗌做「邲之戰」,自此楚莊王嘅霸主地位確定咗。
社會變遷
[編輯]春秋時期係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分封邦邑到郡縣邦國、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嘅過渡期[10]。喺春秋中期(前600年前後)中國開始普及鐵製農具[11],噉一來深耕除草就易過舊時,生產效率高過以往,可以擴大咗農業地域,同時鐵器出現有助於水利工程建設[11]。生產率高咗,於是乎促進咗貿易、手工,最後大部份經濟商品化,貨幣原本就有,到咗呢個時代就出現銅錢[11]。因爲商品化、錢銀流通,土地變成可以自由買賣嘅財產,有錢嘅人可以買入大筆地產[11]。西周時嘅經濟係井田制、奴隸制,當時因爲生產力差,耕田就咁多,所以啲田都係公田,然後再將田地分封畀各級貴族;而家因爲生產率高咗,耕完公田可以自己去開私田,噉樣新開嘅田地就唔屬傳統分封嘅土地,而係個人私有,於是慢慢噉出現地主階層。到咗戰國時,鐵器更加普及,於是舊時嘅氏族秩序崩解,促進階級分化。喺土地所有方面,井田制時代田地係公有嘅,係由當地領主安排集體耕作,而春秋時就逐步演變爲土地私有、個體經營;而喺稅制上,原本土地係屬於領主嘅,耕耘所得直接歸領主,而當土地變成個人所有時,稅收對象轉為自耕農。
經濟變革帶來政治變革,即係由原本嘅分封制逐漸中央集權。之所以噉,係因爲經濟發展、經濟商品化爲統治者提供建立中央集權所必須嘅財政資源。因爲新開嘅私田唔屬分封關係內,所以地租直接交入諸侯嘅府庫,而毋須分出啲貢畀上面。此外諸侯爲咗牟利,重壟斷對鹽鐵嘅經營[11]。爲咗可以直接控制更多地方來獲取收入,啲諸侯唔再分封,而係委任官員、設縣、設下級政府來收稅,演變出中央集權嘅政府系統。於是啲諸侯就有足夠嘅財力、勢力去兼併弱國,同時亦有足夠財力來維持呢個中央集權系統。呢個過程其實係慢慢來嘅,從春秋到戰國都係過渡期,而秦國後來可以一統中國,亦係得益於佢哋率先採用呢種中央集權嘅行政系統[11]。
註
[編輯]- ↑ 不過有史家據《左傳·哀公十六年》,認爲周敬王係駕崩於前475年。
- ↑ 《春秋》就淨從前722年記到前481年,而個中嘅歷史意味就好多解說。喺傳統上攞儒敎觀點睇,春秋同戰國嘅區別在於「下剋上」嘅程度,即係逆反周天子嘅程度[1],到咗戰國時,下剋上嘅事例多咗好多,秩序崩潰,各國爲咗自己而相爭,天下亂到七國噉,所以孔夫子認爲要「克己復禮」。而按照現代嘅史學觀點,會認爲呢兩個時期係從周朝分封制逐步轉型到秦朝一統帝制嘅過渡期,同時係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嘅轉型期。
- ↑ 「會盟」即係霸主嗌齊啲諸侯來,立盟書,定爲同盟。拆開來解,「會」係講喺定落集會嘅時間、地點度集合[6];「盟」係種儀式,係割咗牛[7]嘅左耳之後[8],用牛血寫盟書[8],寫好咗,各諸侯就要
𠳿 番啖牛血(又有講話用手指將啲血涂喺嘴邊)[8][7]來示忠心。春秋時嘅盟主就係個霸主。「盟」原本喺太平之時係唔可以由諸侯擅自搞嘅,佢作爲一種禮,係用來維護中原社會嘅秩序,要行呢個禮,係要有天子喺度[9]。後來喺春秋時,會盟就變成以霸主爲中心嘅攻守同盟。
攷
[編輯]- ↑ 講到儒家史觀,就要提到《春秋》所記嘅最後一件事《獲麟》。呢件事係講魯哀公十四年春,有人獵到隻麒麟。而孔子寫到呢度就停筆。按杜預注解,麒麟係「仁獸」,聖人在位而麒麟出現,係治世嘉瑞;不過當時春秋亂世而有麒麟,就唔多老禮,亦即「感嘉瑞之無應」,於是孔子「傷周道之不興」,就此絕筆。所以「獲麟」呢個詞有封筆嘅含義。春秋之後係戰國,就更加唔興周道,下剋上更頻繁,所以按儒家史觀,春秋同戰國嘅區分在於呢個「下剋上」。關於《獲麟》可査漢典《獲麟》。
- ↑ 2.0 2.1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並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
- ↑ 〈中國歷代帝王:春秋時期〉。原著喺2013年12月26號歸檔。喺2014年7月16號搵到。
- ↑ 房玄齡。〈地理志上〉. 《《[[晉書]]》》。原著喺2020年3月27號歸檔。喺2014年7月16號搵到。「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迄獲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而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七十國焉。」
{{cite book}}
: URL–wikilink conflict (help) - ↑ 〈禮崩樂壞:春秋史大事條列〉。原著喺2015年6月15號歸檔。喺2014年7月16號搵到。
- ↑ 〈曲禮下〉. 《《禮記注疏》》。「相見於卻地曰『會』。注:郤,間也。疏:『相見於郤地曰會』者,此謂及期之禮郤間也。既及期,又至所期之地,則其禮閒暇。」
- ↑ 7.0 7.1 漢典:歃血
- ↑ 8.0 8.1 8.2 〈曲禮下〉. 《《禮記注疏》》。「蒞牲曰『盟』。注:蒞,臨也。坎用牲,臨而讀其盟書。疏:『蒞牲曰盟』者,亦諸侯事也。蒞,臨也。臨牲者,盟所用也。盟者,殺牲歃血,誓於神也。若約束而臨牲,則用盟禮,故云『蒞牲曰盟』也。……盟之為法,先鑿地為方坎,殺牲於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盤,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為盟,書成,乃歃血而讀書。」
- ↑ 〈曲禮下〉. 《《禮記注疏》》。「然天下太平之時,則諸侯不得擅相與盟。唯天子巡守至方岳之下,會畢,然後乃與諸侯相盟,同好惡,獎王室,以昭事神,訓民事君,凡國有疑,則盟詛其不信者。及殷見曰同,並用此禮。後至於五霸之道,卑於三王,有事而會,不協而盟。」
- ↑ 〈讀書網:《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上冊>·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和當時的世界〉。原著喺2015年9月19號歸檔。喺2014年7月16號搵到。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Stravrianos。《《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頁 156頁。ISBN 978-7-301-109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