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體詩
閱讀設定
舊體詩(粵拼:gau6 tai2 si1),中國以外又叫漢詩,係用傳統格律創作嘅中文詩,同近代興起嘅新詩相對。舊體詩講求平仄對仗公整。除咗中國,漢字文化圈各地古時都有唔少舊體詩嘅文學創作。
重要概念
[編輯]平仄
[編輯]内文:平仄
平仄呢個諗頭據講係源於南齊(479 - 502 年)嘅。當時啲學者喺度研究語言嘅聲調,指出中古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當中平聲出現頻率明顯高啲,所以啲人就將上去入三種聲調統稱做仄聲;平聲顧名思義係指「平直和諧」嘅聲調,而仄聲就「有高低變化」[1]。
傳統上都認為,一首詩歌要聽落順耳,一定要喺聲調上跟從某啲規律先得:例如平聲被認為係和諧嘅,但如一句句子入邊一律都係平聲,句嘢聽落就會「疲軟」;而仄聲就被認為係唔和諧,如果一句句子裡邊太多仄聲,聽落就會好似「咬牙切齒」噉;傳統上,一首舊體詩每一句嘅平仄比例都要相約,五言詩一句五隻漢字,要三平二仄或者二平三仄[1];舉例說明,而家用廿一世紀初嘅粵語嚟讀出杜甫《春望》頭嗰兩句—
押韻
[編輯]内文:押韻
廖恩燾(清末)《劉阮入天台》
行條山路做姑爺,點仲溪窿仲好花 。
碰到兩單都靚嘢,食完個碗係胡麻 。
有緣酒既陪人飲,冇話鋪唔共佢孖 。
番過見啱孫七代,打開族譜不妨查 。
睇埋
[編輯]引咗
[編輯]- ↑ 1.0 1.1 瞬談唐詩 第四集:唐詩之美——體式篇(下)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