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河南 (廣州)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呢篇嘢講嘅係珠江主航道南岸嘅一笪地方。
  • 想搵現時呢個地區所屬建置,請睇「海珠區」。
  • 想搵傳統嘅海珠區東部所屬建置,請睇「彬社」。
  • 想搵傳統嘅海珠區嘅南部所屬建置,請睇「瀝滘堡」。
民國廣州嘅規劃地圖,幅圖彩色板塊就係廣州河南。

河南,亦叫河南地江南洲花洲廣州珠江主航道南岸嘅一塊大區域,亦係舊廣州嘅核心板塊,喺而家廣州市海珠區西、中部地帶,東至赤崗,南至瑞寶、上涌。舊時屬番禺縣東漢得名於議郎楊孚盛唐時期做過縣治清朝屬縣轄下嘅茭塘巡檢司。從行政來講,由1960年建「海珠人民公社」,就無「河南」呢嗰名,但係舊廣州街坊重跟返習慣,叫呢忽地做「河南」。

舊底流落同河南有關嘅兩句說話:「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河南地痞、小北爛仔」、「寧愛河北一張牀、唔愛河南一間房」,片面反映咗舊社會時期,相對河對面嘅廣州城同東西兩翼,河南地窮酸同落後。

[編輯]

先秦時期,河南係百越地頭。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百越之後,設南海郡,河南屬番禺縣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南海郡尉趙佗南越國,定番禺做國都東漢章帝時期嘅議郎楊孚南海郡番禺縣下渡頭(而家海珠區下渡東約)人。佢周時都帶洛陽五鬣松返屋企,就種響門口。天口凍,啲樹枝掛住雪,啲人就覺得驚詫,於是乎叫佢住嗰處做河南[1][2]

東晉元興三年(404年),江浙農民為咗反抗朝廷嘅繁重徭役,起義軍首領盧循班馬由海路入攻陷廣州,又喺而家河南隔山嘅劉王殿崗築城據守七年,史稱盧循城。盧循嘅後人成咗蜑家人。開皇十年(590年)撤番禺縣為南海縣,於是乎河南改屬廣州總管府南海縣。武德四年(621年),復置番禺縣。長安三年(703年),朝廷將縣治設喺江南洲,即河南。五代時期,南漢國王劉龑喺龍船崗南面設祭壇「南郊壇」,重喺左近起行宮劉王殿同倉庫[3]開寶五年(972年),番禺縣併入南海縣,河南改屬廣州府南海縣[4]。由明清至到民國,河南一路隸屬番禺縣。明朝,學者何維柏喺河南小港辦天山草堂,作育菁莪。清朝,番禺縣設茭塘巡檢司,下轄河南、茭塘、瀝滘等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國諗住租借河南洲頭嘴,派測量隊來度土地,於是乎河南四十八鄉三千幾人走去英國商館示威,咁洲頭嘴收尾就無做租界。

晚清到民初,河南嘅文人劉彤發掘咗「瑤溪二十四景」,重留落好多詩詞;畫家同民間工藝家聚居馬涌,誕生咗河南畫派、嶺南畫派等藝術流派同廣彩(河南彩)、彩紮等民間工藝;呢個時期,近代工業興起,鳳凰崗河南尾工廠開到通街都係,火柴、卷煙、製藥等民族工商行業都多數喺河南設廠[3]民國十年(1921年)2月,政府設廣州市政廳,河南城區劃入廣州市區,界線最南去到小港,河南城區部分設三個區:洪德區、海幢區、蒙聖區[3]。嗰時,河南係廣州市直轄嘅一個最大嘅住宅區。1928年,河南城區拆部份街巷起騎樓,開三條馬路洪德路同福路南華路。1929年,海珠橋落成之後,河南嘅住宅逐漸密集,啲人喺近郊起新嘅村,譬如素社新村[5]陳濟棠主粵時期,廣州去到全盛時期,河南嘅交通亦都日趨發達,城郊嘅石榴崗亦都開咗條泥路。

1950年7月,市政府將城區三瓣合併,成立河南區人民政府[4],成立19條行政街道;西南片區(瑤頭、南箕一帶)叫公和區;東片(十三鄉一帶)叫敦和區。1952年9月,河南區行政街道改成14條。1960年4月,監咗4條街道去;同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搞「人民公社化」,河南區成立海珠人民公社,全區街道合併成八個人民公社,體制政社合一[3];到8月,河南區合併埋彬社、瀝滘區嘅散鄉,起名叫海珠區,自此政府無再叫呢度做「河南」,舊廣州街坊都重跟返習慣叫「河南」。

地理

[編輯]

範圍

[編輯]

傳統來講,河南係珠江前航道南岸,赤崗涌赤沙滘以西,敦和涌瀝滘涌以北嘅一笪地方。亦即東至赤崗、江村頭,南至瑞寶、上涌。

亦指馬涌以北、鴨墩涌以西嘅舊城區部分。原城區沿珠江自西向東,南岸嘅西邊稱為「洲咀」,南岸、洪德街一段仔叫「大基頭」,福場外至官渡頭一段叫「塹口」,福仁里到草芳圍一段叫「河南尾」。

地勢

[編輯]

河南總地勢係北高南低。北部由西向東係一迾略有起伏嘅低丘崗巒。而家嘅河南係由全新世以來嘅幾個基岩島仔做核心、由北江西江帶來嘅河流沖積物、由廣州溺谷灣嘅海水帶來嘅海積物逐漸淤積而成,佢嘅海平面係沈積基面。據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廣州南㟁有大洲,周廻五六十里,江水四環,名河南[1]」,河南喺嗰時係一個江水四環嘅大洲,而實質尚有鼇洲白鶴洲等沙洲。亦由於海岸線等嘅變遷,原先「狀如方壺」、「江水四環」嘅河南同南邊瀝滘地區亦淨係隔條涌。

地貌

[編輯]

河南嘅地貌分三隻:殘丘臺地平原。重有海蝕遺跡同天然鱗石等微地貌形態。殘丘分佈喺河南中部嘅舊鳳凰五鳳村一帶,主要由鳳凰崗漱珠崗、葫蘆崗三個孤立分隔嘅火山岩殘丘組成。地面出露面積得個0.39平方公里,高度矮過25米。構成殘丘嘅火山岩係酸性流紋斑岩、英安斑岩同火山角礫岩。臺地喺河南北部,由西向東成迾排開,西起沙園南石頭,東至石榴崗。由白堊系紅色碎屑岩同震旦系變質岩經更新世長期侵蝕剝蝕而成嘅準平原面,喺更新世到全新世上升之後,形成紅岩臺地[4]

河涌

[編輯]

河南地區北臨珠江水系廣州河段前航道。河南嘅水系有珠江三角洲河網特色,汊道多,主要由西北邊嘅馬涌水系、南邊嘅赤沙滘—石溪涌水系呢2個水網系統組成[4]

河南河涌一覽
  • 漱珠涌:長1072.80米,闊十零米。改成渠箱之後,闊1.2~4.9米。
  • 馬涌:由雞鴨滘口入,東接小港涌。
  • 小港涌:喺雲桂村,西接馬涌,北接鴨墩水。
  • 鴨墩水:南接小港涌,北接珠江。
  • 游魚涌:鼇洲海天四望之間嘅東西向水道,即係而家嘅南華西路
  • 冼涌:喺塹口冼涌鄉。
  • 樂善涌:自公和祥機器廠涌北轉角到廣州造船廠出口,長534.80米,闊0.7~3米。
  • 師爺涌:由怡安里街口到崑崙一街,長670.10米,闊0.6~1.1米。
  • 涌尾涌:由田心街到聚源七巷,長740.60米,闊1.9~3米。
  • 豬屎涌:由豬屎地馬涌,長189.30米,闊1.2米。
  • 瑤溪:喺瑤頭,分兩條。一條長395.80米,闊3~4.9米;另一條長298.00米,闊2~3米。
  • 水鬼涌:由公和祥機器廠珠江出水口到洪德球場側根,長180.70米,闊1米。
  • 草芳涌:由草芳涌明涌段到華南縫紉機廠土主直街,分两段。一段長207.1米,闊1.3~1.4米;另一段長212.5米,闊1.7米。
  • 石涌:喺河南城區東北部,由石涌口出珠江。
  • 長信涌:由南華東路到珠江,長165.10米,闊2米。
  • 寶崗涌:喺寶崗村。
  • 南村涌:喺南村,南接馬涌。
  • 南石頭水:喺南石頭
  • 鷺江涌:喺鷺江中約。
  • 石溪涌:喺石溪村。
  • 龍田涌:喺龍田村。
  • 匯源涌:喺瑤頭村。
  • 大塘涌、淋沙涌:喺大塘村。
  • 官滘、石山滘、北滘、花涌、後底涌:喺龍潭村。

村社

[編輯]

河南嘅村社呈西北密、東南疏分佈。有史載記錄最早嘅村社係下渡頭(東漢)。唐宋年間,各姓族人由大江南北遷入番禺河南,分別成爲咗河南一衆村社嘅第一批開村人。明朝,河南形成咗大塘、橋貝等十三條村,史稱「河南十三村」[註 1],而當時嘅村經已超過二十條。清朝初期,河南村社就去到三十三條咁多;諸村社之中,瑤頭面積之大、姓氏之多係冠絕河南。清朝中期到民國初年,蚤科分出上草芳、下草芳,沙溪亦分出東沙頭、西沙頭;而一啲細嘅聚居地由原先個村分離,成咗細村社,譬如上涌坊、橋東村、永興社;據毛鴻賓嘅《廣東圖說》,計有七十三個村社。民國初年,城區河南尾出現咗一啲新移民村落,譬如蟠龍里、郭村;教會亦喺城郊側近起住宅區,譬如基立村。後來,亦有買地起新村社,譬如素社,原先係雲桂村杜易安堂田產。

自然村社同所居姓氏一覽
鄉名 別稱 所居姓氏
鼇洲 石鼇 潘、宋、梁、關
龍溪 潘、葉、江、何、吳
南岸 大基頭
溪峽 伍、陳、何
福場園 郭、釋、鄭
福場里 張、黃、邱、葉、郭、王
龍尾導 龍導尾 -楊 白鶴洲 鶴洲 楊、高
龍田 黃、吳、劉
匯津坊 馬涌
小港 雲桂 何、李、潘、魏、杜、吳
南村 南田 區、曾、鍾、梁、鄧、張、黃、陸、劉
客家井 克家井 張、周、徐、劉
寶岡 李、梁、區、林
保安社 寶安 黃、張、鄧
蒙聖里 霞村 蒙、鄭、盧、李、黃
福仁里
聯珠里 崔、曾、劉
百睦坊 馮、陳
官渡頭 躍龍里 麥、陳、高、蔣、李、霍、宋
冼涌 洗涌 孫、李、梁
太平坊
草芳 蚤科、早科、上下草芳、大草坊 賴、張、廖、何、蒙、黃、陳、胡、植、馬、白、莫、吳、巢
瑤頭 瑤溪、窯頭 蒙、趙、施、劉、楊、黃、葉、陳、周、黃、潘、馮
隔山 南昌 居、伍、韓、區、簡、趙
舊鳳凰 吳、周、黃、林
新鳳凰 皇岡頭
泰寧 辛莊
沙園 梁、趙、萬、衞
白蜆殼
莊頭 莊溪
大園 棣園
南邊 南便 車、黃
石頭 石谿、石溪 何、黃、王、李、姚、謝、盧、彭
南石頭 鍾、范、吳、徐、梁、蕭
雞春岡
沙溪 沙頭 馬、李、黃、張
南箕 簸箕、博基 蕭、李、鄧、黃、曹、吳、曾
伍村 五鳳 伍、曹、林、程、張、神、朱、陳
水口舖 瑞寶 盧、羅、黃、李、梁、原
康樂 羅、李、馮、張、陳
鷺江 南景 莫、車、李
下渡頭 下渡、桂園 楊、吳、梁、何
客村 桂林 伍、黎
桂田 田下
江貝 桂枝、橋貝 張、梁、徐、李
苔涌 苔溪、台涌 徐、簡
新村 伍、黎、陳、簡、譚、黃、李
龍潭 龍廷、新村敦 楊、韓、車、馬、白、黃、吳
大塘 阜豐、天池 李、蘇、曹、林、馬、郭、霍
江村頭 江村、石榴崗 崔、彭
泉塘 白水塘 張、蔣
新市頭 桂圃
舊市頭 市頭
赤岡墟 赤岡
上涌 黃、梁、何

文化

[編輯]

飲食

[編輯]
茶樓

河南各村社都有茶樓,喺城區出名嘅有成珠三如洞天正心成珠樓係河南最耐歷史嘅一間茶樓,清朝乾隆年間喺漱珠橋畔創立。因產小鳳餅同「新伍仁月」出名,招牌菜式有「奇味金豬手」等。1985年火燭燒咗茶樓。三如茶樓塹口,係舊底河南最大規模嘅一間茶樓,有三四層,招牌菜式有「百花釀蝦扇」、「雙飛蝴蝶魚」、「三如迎賓雞」等[6]。三如設過一毫子茶位費,係廣州茶樓之中少見嘅。洞天茶樓係1915年喺大基頭創立嘅茶樓,茶市分「二四廳」、「三六廳」,早市甜品一律用玻璃碟裝。正心茶樓南華東路東段,係河南尾地區最大嘅一間茶樓,招牌菜式有「三星大包」、「錦滷雲吞」等,1990年代併入成珠樓[6]。舊底村社重有好似「德香」呢啲街坊茶樓,勞苦大衆周時都幫襯。而家雲桂村亦有整潮州菜新南園,招牌菜有「金牌乳豬」、「油泡蝦丸」、「珊瑚桂魚卷」、「日出影瓊山」等。

餐館

河南有幾間特色嘅餐館。寶岡二聖宮嘅佛世界,係姑婆屋改建嘅五層素食餐館,招牌菜式係羅漢齋基立村基立南街嘅南樂酒家,係1983年創立嘅一間蠄蟝餐館,人稱「蠄蟝王」,夜市人多到要等位。雲桂村重有間以羊肉做特色嘅新興飯店,招牌菜式係秘製羊肉煲,用封開蓮都羊肉火鍋做底[7]

嘢食

民國初年,河南誕生咗太史菜,係廣東菜嘅一個重要分支。創始人係末代翰林江孔殷同私家廚師李才。主要菜式有太史五蛇羹、太史豆腐、太史田雞、蝦子燜柚皮、荔浦芋等。太史蛇羹分「龍虎會」同「龍鳳會」,龍、虎、鳳分別係果子狸竹絲雞,五蛇係金環銀環飯鏟頭過樹榕五步蛇,配菊花瓣同薄脆食。太史菜之中亦有素食,譬如大豆芽菜炒麵筋、薯仔餅同腐皮包[8]

另外,重有成珠小鳳餅五鳳鮮蝦餃成珠小鳳餅原產自成珠樓,用欖仁瓜子仁芝麻仁、油、白砂糖、熟糯米粉整成,係各式雞仔餅嘅始祖,唔落南乳;而蝦餃原產自1920年代河南五鳳鄉嘅怡珍樓,初頭叫「五鳳鮮蝦餃」,原先係餃皮包住河蝦,因爲好賣,省港各大酒樓爭住仿效、改良,之後變成而家望落晶瑩剔透嘅蝦餃。產自大基頭嘅濟隆糖薑,用廣州本地嫩薑製,食落無渣。

藝術

[編輯]
大戲

咸豐四年(1854年李文茂率領粵劇伶人組紅巾軍反清之後,朝廷唔畀做大戲,於是乎好多戲班散夥。粵劇老藝人藍桂叔華保叔以家庭娛樂爲名,借河南溪峽伍園成立慶上元班,招咗一批細路哥,教佢哋做大戲;呢個亦係史載最早嘅粵劇教育機構。光緒十五年(1889年)喺廣州成立八和會館,佢屬下機構係專程接演出業務嘅吉慶公所棚面普和堂就喺溪峽鄉;會館亦喺塹口長庚里買落間屋做伶人宿舍[9]。當其時溪峽同德里嗰頭係戲班班主嘅聚居地,唔少粵劇藝人都喺處住,譬如伶人白雪仙、梁偉初、李豔芳等[9];同德里嘅江太史亦中意粵劇,薛覺先廖俠懷等粵劇名伶亦做過太史第嘅座上賓,受呢種氛圍影響嘅南海十三郎後來亦成咗馳名省港澳嘅粵劇編劇。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觀園戲院喺寺前街對面落成,係廣州早期戲院之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成河南戲院。光緒三十年(1904年),程子儀陳少白李紀堂成立天演公司,喺海幢寺諸天閣辦采南歌班,招十二至到十六歲嘅細路哥學戲,經過一年,喺四鄉同港澳演《兒女英雄》、《俠男兒》、《文天祥殉國》、《地府革命》等;業內將佢視爲第一個編演改良粵劇嘅戲班,亦叫第一個志士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李德興喺河南成立移風社,有十一個社員,係繼采南歌班之後河南早期嘅粵劇團體[10]

繪畫

晚清時期,河南地區聚居咗一班畫家,廣東畫史將呢個唔將藝術取向、繪畫風格定於一尊嘅藝術群體稱為河南畫派。佢哋分別係以隔山居廉居巢爲代表嘅隔山畫派、以何翀爲代表嘅南洲丹山派[註 2]、重有最具影響力嘅以楊永衍爲代表嘅鶴洲超然派;佢哋師承唔同,但係無門戶之見,一路友好往來[11]。隔山畫派嘅居巢識詩詞同畫國畫,好曉畫花鳥魚蟲。喺隔山鄉起十香園,廣收門生。後來創立嶺南畫派嘅高劍父、陳樹人皆出其門下。居廉、居巢喺繪畫理論同實踐都主張突破傳統框架,師法自然,追求形神兼備,喺當代中國畫壇中獨樹一幟,形成「居派」風格。佢哋嘅弟子陳芬、伍德彝、容祖椿、楊元暉、關蕙農亦各有成就。

民國初年,隔山畫派嘅一脈、被譽為「嶺南三傑」嘅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都喺河南住、參加民主革命活動、去日本美術,民國建立之後致力於國畫革新運動,創立「新國畫」、「折衷派」。高劍父、高奇峰都收門生,陳樹人亦寫文介紹畫藝,重喺十香園側邊買地起息園,營造繪畫藝術嘅環境。1930年代,佢哋主張革新,周時辦畫展[10]

音樂

清末民初,河南大基頭嘅宋華波、宋郁文兩叔侄都係音樂家,被稱作濟隆派,佢哋周時同沙灣派嘅何柳堂玩音樂;民國中葉,音樂家易劍泉同佢妹夫喺河南小港杜易安堂買落笪地起太原別墅,將音樂社搬來呢處起名叫素社,有紫羅蘭、李願聞、劉天一等名家。

民間工藝

[編輯]
廣彩

廣彩嘅「河南彩」始於乾隆,興於嘉慶道光,技法出於廣州河南嘅畫家。呢啲瓷器工廠喺龍船崗側根結窯批量生產,喺鼎盛時期有千幾工匠。

18世紀中國瓷器喺世界各地十分之暢銷,有人由江西景德鎮大批定造白瓷胚運返廣州,請工人彩繪,再入窯二次燒製成廣彩瓷,賣去外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廣州成立彩瓷行會組織「靈思堂」,初時喺文昌路,後尾搬來河南龍田鄉龍導尾做生產基地,所以清朝嘅廣彩瓷亦叫河南瓷。清末,一啲畫家亦參與廣彩製作,於是乎廣彩陸續有創新。呢個時期產生嘅新彩繪組織有「廣東博物商會」、「羊城芳村化觀瓷畫窯」等。20世紀初,畫家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潘達微喺河南寶崗寶賢大街創建「美術瓷窯」,佢哋一路喺燒窯處研究彩瓷燒制技藝,一路秘密籌備反清民主革命活動[10]

彩紮

河南彩紮風格細膩、紮作牢固輕盈、色澤濃厚。河南地嘅彩紮以關根師傅為代表。關氏世代從事醒獅、花燈紮作,佢由細跟老頭學彩紮,喺同福中路開「栢記」醒獅紮作店。栢記醒獅喺廣州乃至海外都頗有名氣。栢記除咗醒獅,重紮龍頭、花燈。呢啲傳統工藝好複雜,工序有削篾、度尺寸、屈架、蒙面、配色、畫花、貼花等程序。

彩紮作品多數係花燈,有蓮花燈、瓜果燈、宮燈、月光燈、走馬燈、鯉魚燈、燈籠等等幾十種,每隻款有唔同嘅規格、形式,重要諗埋通風、透光嗰啲。栢記嘅花燈製作精美,宮燈重賣到去臺灣[10]

祠堂

[編輯]
綸生白公祠
觀蔭李公祠
鄧氏宗祠
潘氏祖祠
村社 姓氏 祠堂(家廟、廳)
祠(家廟、廳)個名 享堂堂號 響唔響處
鼇洲 伍氏大宗祠 崇本堂 鼇洲正街 ×
龍溪 潘氏祖祠 能敬堂 栖栅巷
潘氏家廟 松福堂 龍慶坊
溪峽 伍氏宗祠 詒光堂 伍家祠道 ×
龍導尾 鄧氏宗祠 光裕堂 龍延里
月莊蘇公祠 仁和里
逸䑓陳公祠 陳家廳 ×
德坡郭公祠 報本堂 汾陽里
黃家祠 寶聯坊 ×
羅家廳 黃花樹巷 ×
楊家祠 田心楊 ×
寶岡 區家祠 寶崗直街 ×
李家祠 寶崗直街 ×
梁家祠 寶崗直街 ×
崔家祠 旗杆夾巷 ×
南村 區氏宗祠 熾昌堂 ×
靄芝區公祠 聚源里 ×
區家廳 紫來里
養浩鄧公祠 南田古道
曾劉黃三姓廳 ×
草芳 植氏宗祠 南越堂 土主直 ×
黃氏宗祠 明德外 ×
吳家祠 涌尾 ×
張家廳 張家廳 ×
雲桂 李氏宗祠 式慶堂 北約 ×
杜氏宗祠 東約 ×
潘家祠 東約 ×
維遠梁公祠 ×
吳家祠 ×
瑤頭 蒙氏家廟 存著堂 水松基頭
施氏宗祠 務本堂 匯源里 ×
趙家祠 永義堂 匯源里 ×
南陽雷公祠 村尾 ×
隔山 居氏宗祠 隔山大街 ×
伍氏宗祠 隔山東南 ×
沙園 趙氏宗祠 詵振堂 ×
允田趙公祠 ×
翠崖趙公祠 ×
承瓊趙公祠 ×
衞氏宗祠 誠志堂 西約 ×
棣園 斌陽范公祠 棣園里
陽山范公祠 棣園里
范公祠 棣園門樓外 ×
泉塘 黎家祠 ×
張家祠 ×
蔣家祠 ×
南邊 黃氏宗祠 南邊路 ×
黃公祠 七巷口 ×
車家祠 南邊大街 ×
鷄春岡 李氏宗祠 雞春岡 ×
南箕 鄧氏宗祠 ×
李氏宗祠 東約
吳家祠 ×
蕭家祠 ×
南石頭 梁氏宗祠 ×
鍾家祠 ×
蕭家祠 ×
石溪 何氏宗祠 東約 ×
長房廳 西約 ×
石泉祖祠 東約 ×
占羅祖祠 涌邊 ×
峒崗祖祠 東約 ×
太華祖祠 東約 ×
迪華祖祠 涌邊 ×
亦希祖祠 東約 ×
亦恩祖祠 東約 ×
黃氏宗祠 東約 ×
黃廳 西約 ×
姚氏宗祠 紹華堂 西約 ×
李氏宗祠 西約 ×
盧氏宗祠 西約 ×
謝氏宗祠 東約 ×
沙溪 馬氏宗祠 賚思堂 馬岡頂
張氏宗祠 裕成堂 西畔里
黃氏宗祠 西畔里
簡氏宗祠 光厚堂 ×
李氏宗祠 金紫里 ×
月軒李公祠 光啟堂 金紫里 ×
莊頭 黃氏宗祠 福地 ×
瑞寶 盧氏宗祠 昭穆堂 北約
黃氏宗祠 ×
李氏宗祠 ×
五鳳 峒門林公祠 昭兹堂 來儀里 ×
泉源林公祠 奉思堂 迎祥里
竹窗林公祠 紫來里
鏡吾榮祿林公家廟 紫來里
陳氏宗祠 ×
紹康陳公祠 興隆里
張氏宗祠 孝友堂 ×
泰寧 昌成朱公祠 泰寧大街
康樂 羅氏宗祠 叢蘭堂 西約
維昌羅公祠 樹德堂 西約
維盛羅公祠 西約 ×
李氏大宗祠 宮錦堂 東約
程氏宗祠 西約
舊鳳凰 宏基吳公祠 敬德堂 村東
林氏宗祠 村南
新鳳凰 黃氏大宗祠 村東北
李廳
下渡頭 南塘何公祠 ×
茂光何公祠 ×
鷺江 莫氏祖祠 咸正堂 東約
莫氏宗祠 振裕堂 西約 ×
如諒莫公祠 禾耕堂 中約
車推本堂 推本堂 南約 ×
車氏宗祠 濟美堂 南約 ×
維卓車公祠 ×
王氏宗祠 三槐堂 ×
何家祠 ×
伍廳 ×
客村 伍氏大宗祠 敦睦堂 村東 ×
舊市頭 伍氏宗祠 ×
新市頭 北洋伍公祠 ×
大塘 李氏宗祠 垂裕堂 西華里
觀蔭李公祠 調元堂 敦和里
李氏宗祠 昌後堂 聚龍坊 ×
蘇氏宗祠 軾敬堂 東明里
曹氏宗祠 敦睦堂 東華里
林氏宗祠 崇德堂 華豐里
郭氏宗祠 從善堂 東勝里 ×
謝廳 ×
高廳 ×
黃廳 ×
霍廳 ×
上涌 梁氏宗祠 崇孝堂 西約
黃氏宗祠 敦厚堂 ×
廣源黃公祠 ×
何氏宗祠
龍潭 陳氏宗祠 世澤堂 東約
李氏宗祠 昌萼堂 中約
何氏宗祠 光澤堂 西約東
吳氏宗祠 西約東 ×
白氏大宗祠 遠思堂 西約西 ×
綸生白公祠 廣達堂 西約西
景山白公祠 餘蔭堂 西約西 ×
斐客白公祠 永業堂 西約東
接灣白公祠 蘭桂堂 西約東
黃氏大宗祠 光遠堂 西約東
東湖黃公祠 西約東
超湖黃公祠 ×
德輝黃公祠 西約東
曉湖黃公祠 ×
悅湖祖廳 ×
福遠杜公祠 永惇堂 東約
苔涌 天祐徐公祠 燕翼堂
范陽廳 永裕堂
江貝 徐氏宗祠 東海里
友新張公祠 清河里
湛宜梁公祠 清河里
善佳李公祠 隴西里
桂田 劉氏宗祠 孔安堂 南約
新村 文煥伍公祠 敦厚堂 新村直街
平章伍公祠 光裕堂 中華里
宏祖伍公祠 新村直街
應莘伍公祠 西華大街
紹周黎公祠 永樂堂 新村直街
彥寬簡公廳 嘉樂堂 ×
岐江譚公祠
崔氏宗祠 ×
江村頭 崔氏宗祠 孝友堂 南約

名人

[編輯]

[編輯]
  1. 嗰時嘅河南十三村,據大塘嘅主公康帥府碑載,係大塘、江村、苔涌、新村、橋貝、田下、市頭、客村、赤岡墟、康樂、下渡、鳳凰、鷺江。
  2. 南洲,即係塹口側根嘅南洲汛,呢一帶亦叫躍龍里,所以呢派亦叫「躍龍丹山派」。

[編輯]
  1. 1.0 1.1 屈大均二 地語 河南. 東新語
  2. 譚白薇。楊孚. 出自 政協廣州市海珠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編)。珠文史。頁 53。
  3. 3.0 3.1 3.2 3.3 情簡介。海珠區檔案公衆信息網。2016年3月18號。原著喺2013年10月26號歸檔。喺2017年9月10號搵到
  4. 4.0 4.1 4.2 4.3 廣州市海珠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1999)。珠區誌
  5. 倪錫英 (1936)。。都市地理小叢書。中華書局。
  6. 6.0 6.1 龔伯洪編 (2013)。年老店 廣州老食肆與老食語。:廣東科技出版社。
  7. 王曉玲編 (2006)。興秘製羊腩煲. 在廣州:嶺南飲食文化經典。廣東旅遊出版社。頁 85。
  8. 江沛揚 (2016)。桑太史第。花城出版社。ISBN 978-7-5360-7913-7
  9. 9.0 9.1 幢街區:數百年風雲留勝跡息時報 (簡體中文)。鳳凰網。2014年3月3號。原著喺2014年3月4號歸檔。喺2017年9月15號搵到
  10. 10.0 10.1 10.2 10.3 陳建華 等編 (2008)。珠區卷:第七章 民間工藝與藝術. 州市文物普查彙編。廣州:廣州出版社。ISBN 978-7-80731-659-6
  11. 楊永權 (2017年1月31號)。壽庵書畫篆刻作品集 (繁體中文)。澳門日報。{{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