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聲調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聲調起源跳轉過嚟)
現代粵語當中嘅六調
越南語嘅六聲
越南語各聲調
水平聲調
˥ ˦ ˧ ˨ ˩
IPA編號519–523
Entity (decimal)˥–˩
編碼
Unicode碼(十六進制)U+02E5–U+02E9
聲調輪廓
˥˧ ˦˨ ˧˩ ˥˩
˩˧ ˨˦ ˧˥ ˩˩˧
˧˥˦ ˦˩˨ ˨˩˧
聲調輪廓字母按順序組成:
˥ ˧˥˧, ˨ ˩ ˧˨˩˧

聲調英文Tone)喺語言學上嘅定義,係一種附喺音節度嘅高低抑揚(又叫音調音高,佢嘅值係調值)。喺漢語音韻學上,聲調嘅意義除咗抑揚仲包涵埋頓挫,頓挫關係到佢係舒聲定係促聲,具體操作上,取決於佢有冇入聲輔音韻尾

喺抑揚方面,語言學家趙元任音階度獲得靈感,設計咗五度調值標記法,以數字1表示最低音、數字5表示最高音。趙氏五度標記法已經獲得國際語音學學會認可,並成爲國際音標標準之一。五度標記法至今仍然係最爲廣泛使用嘅聲調標記。要確定一個聲調嘅調值,必須借助電子儀器來記錄同分析。同樣嘅音節被賦予唔同嘅單字調,就可以表達唔同嘅意義,比如普通話嘅媽(mā)、麻(má)、馬(mǎ)同罵(mà)由同樣嘅輔音同元音構成,卻以唔同嘅聲調區辨其義。

喺頓挫方面,好多南方漢語變體例如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語有入聲調,調值相同嘅兩個音節係咪帶有入聲韻尾,會導致其頓挫性唔同,而決定佢係咪分做兩個聲調,最典型嘅例子有粵語嘅「九聲六調」。粵語九個聲調分別爲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但其實只有六個唔同嘅調值。陰入同陰平嘅分別、陰去同中入嘅分別、陽去同陽入嘅分別,都喺佢嘅頓挫性質,唔係喺調值度。

聲調同語調唔同嘅係,喺聲調語言入面,聲調係詞素嘅組成部份之一。聲調一轉咗就唔同字。而語調嘅改變唔會令個字變咗。

性質

[編輯]
睇埋:音高

大多數語言都用重音嚟做語調,嚟表現韻律語用,注意呢啲並唔係聲調。[1]聲調語言嘅每個音節都有固有嘅聲調輪廓,所以有聲調唔同的最細對立體漢語(包含漢語族下嘅各種漢語語言或者方言)同越南語嘅聲調系統,都有比較完善嘅研究。

起源

[編輯]

聲調起源(Tonogenesis)係語言由冇聲調特性轉化爲有聲調特性嘅過程。

歷史上,好多語言,特別係東亞語言,都有產生聲調嘅過程,例如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嘅過渡。[2]

藏語瑞典語亦都曾經發生過呢個過程。[3][4]

由於人體內發音嘅部位不一致,唔同嘅輔音,有可能產生唔同調值嘅副作用,而隨住時間嘅過去,原來嘅輔音結尾變成咗非必要嘅區分元素,而慢慢脫落。反之,唔同嘅調值成爲咗區分輔音嘅重點。噉樣就係聲調嘅起源。[3]

粵語

[編輯]
睇埋:九聲六調

喺聲調語言中,通常一個語音有好多個聲調,各自表達出唔同嘅意思。

粵語標準粵語做例子(拼寫係粵拼),舒聲音節可以有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入六種聲調,促聲音節就有上陰入(又稱陰入)、下陰入(又稱中入)、陽入三種聲調。其中韻尾係/-m/、/-n/、/-ng/嘅舒聲字,分別同韻尾係/-p/、/-t/、/-k/嘅入聲字相對,例如舒聲 /sing/(音會拉長)嘅對應入聲係 /sik/(短促音)。以下列出詳細嘅拼音同其相應嘅漢字,「○」係指欠缺漢字嘅讀音字。

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上陰入
(陰入)
下陰入
(中入)
陽入
拼音 sing1 sing2 sing3 sing4 sing5 sing6 sik1 sik3 sik6
漢字舉例
拼音 bin1 bin2 bin3 bin4 bin5 bin6 bit1 bit3 bit6
漢字舉例 便
拼音 jim1 jim2 jim3 jim4 jim5 jim6 jip1 jip3 jip6
漢字舉例
拼音 caang1 caang2 caang3 caang4 caang5 caang6 caak1 caak3 caak6
漢字舉例
拼音 fan1 fan2 fan3 fan4 fan5 fan6 fat1 fat3 fat6
漢字舉例

可以見到,同樣一個音,用唔同音調、唔同長短讀出來,意思會好唔同。

再以普通話中嘅 [ma] 音做例子。根據現代標準官話,呢個語音系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以下詳細嘅拼音同其相應嘅中文字一併列出。

[mā] 媽;[má] 麻;[mǎ] 馬;[mà] 罵;[ma] 嗎

如果編成語句,可以係:媽媽罵馬的麻嗎?[māma mà mǎ de má ma?]

又例如泰語ไหมใหม่ไหม้มั้ย,用國際音標可記爲/mǎi mài mâi mái/,可譯爲「新絲綢燒咗嗎?」

越南語中嘅一句話bấy nay bây bầy bảy bẫy bậy卑𠉞𣊾排𦉱擺敗),可譯爲「你連續擺咗七樣錯嘅嘢」,亦都係唔同聲調嘅示範句。

變調

[編輯]
内文:變調

連讀變調係一種廣泛存在聲調語言嘅現象,意指當聲調毗鄰時,其調值會產生變化。最著名嘅例子就係現代標準官話嘅上聲變調,當兩個讀作三聲嘅字擺埋一齊時,前字必須讀成陽平,例如老虎(lǎohǔ)實際嘅讀音係「láohǔ」。漢語族好多語言或方言,多多少少都有變調,其中屬於閩語嘅各種語言,變調較爲複雜,但係亦有規律,例如閩南語連讀變調

聲調標記法

[編輯]

五度標記法

[編輯]

學界通常用五度標記法嚟記錄值調,當中又有「曲線法」同「數字法」兩種。

國際音標標示單字字調嘅方法有兩種,一種係直接用上述嘅五度標記法,另一種係借鑑五度標記法創作出嚟嘅符號。以[a]爲例,最高調可以表示爲[a˥](或者[a̋]),次高調爲[a˦](或者[á]),中調爲[a˧](或者[ā]),次低調爲[a˨](或者[à]),低調爲[a˩](或者[ȁ])。

調型標記法

[編輯]

有啲中文拼音方案嘅聲調標記方法,亦借鑑咗五度標記法嘅曲線法,將啲調值曲線化爲符號。例如現代標準官話¯ˊˇˋ分別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呢四個聲調。由於普通話中嘅四個聲調調型都唔同,因此冇必要用豎標來標明相對高度。

標準粵語,亦都有啲方案用上標嘅ˋˊ¯嚟表示陰平/陰入、陰上、陰去/中入,用下標嘅ˋˊ¯嚟表示陽平、陽上、陽去/陽入。

發圈法

[編輯]
内文:發圈法

分四聲法

現行嘅發圈法共使用八個符號,主要形式爲半圈嘅「⊂」同埋喺半圈下加短橫嘅「⊆」,以唔同位置、唔同方向表示唔同調類,具體方法係用左手拇指喺食指指根左方畫半圈爲平聲,喺食指指頭左方畫爲上聲,喺無名指指頭右方上畫爲去聲,喺無名指指根右方上畫爲入聲。[5]具體如下所示:

分四聲,只標半圈

上聲 ꜂□ 去聲 □꜄
平聲 ꜀□ 入聲 □꜆

分陰陽,根據聲母清濁唔同劃分,清聲母多爲陰調,濁聲母則多爲陽調,以半圈下加短橫區別

陰調(只標半圈)
陰上 ꜂□ 陰去 □꜄
陰平 ꜀□ 陰入 □꜆
陽調(加一短橫)
陽上 ꜃□ 陽去 □꜅
陽平 ꜁□ 陽入 □꜇

分上下(或者高低),根據所依附元音嘅長短劃分,即長元音爲上(高),短元音爲下(低),以半圈開口方向區別

平聲類
上陰平 ꜀□ 下陰平 ꜆□
上陽平 ꜁□ 下陽平 ꜇□
上聲類
上陰上 ꜂□ 下陰上 ꜄□
上陽上 ꜃□ 下陽上 ꜅□
去聲類
上陰去 □꜄ 下陰去 □꜂
上陽去 □꜅ 下陽去 □꜃
‌入聲類
上陰入 □꜆ 下陰入 □꜀
上陽入 □꜇ 下陽入 □꜁


Unicode區段中日韓符號同標點聲調修飾符號分別收錄咗兩種四角標圈法之漢語四聲標誌。

符號 Unicode名稱 編碼 字符效果 結合字符
平聲標誌 Ideographic Level Tone Mark U+302A ◌〪
上聲標誌 Ideographic Rising Tone Mark U+302B ◌〫
去聲標誌 Ideographic Departing Tone Mark U+302C ◌〬
入聲標誌 Ideographic Entering Tone Mark U+302D ◌〭
符號 Unicode名稱 編碼 字符效果 字符
陰平調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Ping U+A700 ꜀◌
陽平調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Ping U+A701 ꜁◌
陰上調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Shang U+A702 ꜂◌
陽上調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Shang U+A703 ꜃◌
陰去調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Qu U+A704 ◌꜄
陽去調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Qu U+A705 ◌꜅
陰入調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Ru U+A706 ◌꜆
陽入調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Ru U+A707 ◌꜇

有聲調嘅語言

[編輯]
内文:聲調語言

聲調產生

[編輯]

參考

[編輯]
  1. Li, Yuanning; Tang, Claire; Lu, Junfeng; Wu, Jinsong; Chang, Edward F. (2021-02-19). "Human cortical encoding of pitch in tonal and non-tonal languag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英文). 12 (1): 1161. doi:10.1038/s41467-021-21430-x. ISSN 2041-1723.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04-30. 喺2023-04-30搵到.
  2. 朱曉農 (2021-06-24)。調起源於發聲——兼論漢語四聲的發明位論文資料庫。香港科技大學。原著喺2020-06-11歸檔。喺2021-06-08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3. 3.0 3.1 Suzuki, Hiroyuki (2015-01-14)。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nogenesis triggered by breathy voice: 對舟曲藏語超音段音素的新見解——被氣聲引起的聲調發生論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8 (1): 117–139。doi:10.1163/2405478X-00801007原著喺2021-09-24歸檔。喺2021-06-08搵到 –透過brill.com。 {{cite journal}}: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4. 檔副本 (PDF)原著 (PDF)喺2017-11-18歸檔。喺2021-06-08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5. 唐作藩 (2016)。韻學教程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 第五十頁。ISBN 9787301270974

參考文獻

[編輯]

睇埋

[編輯]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