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孫中山跳轉過嚟)
孫文
姓名原文孫逸仙
出生日1866年11月12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翠蚊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日1925年3月12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58歲)
死亡地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中華民國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肝癌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中華民國大清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英文中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Congregational churches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皇仁書院、Punahou School、ʻIolani School、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博濟醫學堂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政治人醫生哲學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僱主南京大學 喺Wikidata改呢個
政黨中國國民黨同盟會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盧慕貞、Chen Cuifen、淺田春、大月薰、宋慶齡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孫科、Sun Wan、宮川富美子、孫娫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Sun Dacheng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Madame Yang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孫眉 喺Wikidata改呢個
孫文遺囑

孫文1866年11月12號1925年3月12號),係中國政治人、革命家、理論家,中華民國國父、首任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佢以搞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國第一個共和政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而聞名。孫文流亡日本嗰陣,化名中山樵,後人亦尊稱中山先生,冠氏則爲孫中山先生,因此有人誤以孫中山係佢個名。佢一生從未用過孫中山呢個名。

孫文原本係大清廣東香山縣(而家叫中山市)人,佢去過世界各地密謀推翻大清,建立共和國。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文「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佢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國民黨尊稱「永遠嘅總理」;共產黨就叫佢做「革命先行者」。喺大陸亦有人叫孫文做「現代中國之父」。

[編輯]

孫文用過好多個名,多數係為咗宣揚革命或者擺脫通緝而改嘅,少部分就係表達抱負。

除咗下列實際用過嘅名,孫文曾經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 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孫氏本人喺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喺西方,孫氏以“Sun Yat-Sen”(孫逸仙)呢個名聞於世。

性質 名字 說明
譜名 德明 族譜上記載嘅名。
幼名 帝象
喺家鄉返學嗰陣改嘅。
載之 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號、教名 日新 1883年香港信仰基督教受洗嗰陣嘅署名。取自《大學》入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語。
號、教名 逸仙 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根據粵語諧音所改。
拉丁轉寫 Sun Yat-Sen 「逸仙」嘅音譯。因孫氏曾任醫生,英文亦常加上「Dr.」。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日本流亡,投宿旅舍時,唔可以使用真名嚟掩護行蹤,日本友人平山周諗到附近有貴族中山家宅邸,便取日本姓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又「中山」實為明治天皇生母中山慶子之出生家族,由於孫文欽佩明治天皇推動明治維新,當佢知道呢個意外嘅名字竟有呢層關係,便連稱自己會常用。
化名 高野長雄
慣稱 孫中山先生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從此成為後人對孫文嘅慣稱。

此外,孫文曾經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呢個係因為孫文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嘅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臺灣歷史教料書亦採用此說。[1]

至於「孫大砲」呢個名係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嘅外號,來源有多種說法:包括:為袁世凱所改,或係粵語「不切實際之人」嘅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但唔實在。

又,孫文係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烈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花名。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孫中山先生嘅雕像而家仍放喺檀香山華埠嘅街頭

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孫文喺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嘅屋企出世,係家中么仔。

七歲嗰陣去私塾接受傳統教育。

1879年,十四歲嘅孫文受大哥孫眉接濟,跟住阿媽搭輪船去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文喺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嘅用英語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

1881年孫文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

1883年因為有信基督教嘅意向,孫文被大哥送返屋企。

同年冬天,孫文過咗來香港,同陸皓東一齊受公理會洗禮,並就讀於拔萃書屋,卽拔萃男書院前身。 1884年,孫文轉入香港國家大書院,卽皇仁書院前身。

1887年,孫文進入香港西醫書院,卽香港大學前身。

1892年7月孫文係首屆兩名畢業生裏面,以第一名嘅成績畢業,並獲當時嘅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

之後佢去咗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形成革命思想[編輯]

孫文最初無講過革命,曾經喺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

失望之餘,孫文11月24日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嘅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 1895年孫文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畫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

同年2月12日,香港興中會總會正式成立,地址係中環士丹頓街13號。

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文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

2月20日,孫文於香港大學公開演講,其中提及佢嘅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編輯]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喺香港成立,與會者都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天德,即 President),孫文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嘅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文主持前方發難任務,楊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文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但因為事先洩密,呢次起義失敗,以陸皓東為首嘅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文就被清廷通緝,俾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文於11月避往日本,並且剪咗條辮,改着西服。1896年初同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2],希望喺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文轉往英國倫敦,喺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文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為呢件事而聲名大噪。1897年,孫文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文嘅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同平山,孫文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孫文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希望能籌畫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亦都答應同佢會見。但喺日本友人協助下就發覺呢個係清廷陷阱。而後李鴻章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呢次會面亦都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文同日本友人以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應支持喺廣東起義(稱惠州三州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變卦而失敗,孫文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天喺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文離開日本再去檀香山,希望再次喺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文喺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喺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先至免被遣送返中國。孫文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喺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取外國人係對革命嘅支持與同埋好感,但並未取得幾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喺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喺宮崎寅藏介紹下同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喺日本人內田良平嘅牽線下,結合孫文嘅興中會、黃興同宋教仁等人嘅華興會蔡元培吳敬恆等人嘅愛國學社張繼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喺日本東京成立。孫文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嘅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名成為《民報》,喺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同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去達成佢。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文離開日本。孫文收錢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文赴南洋後,喺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喺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五月命餘醜喺潮州黃岡起義,歷六日而敗,係第三次起義。1907年六月孫文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係第四次起義。七月六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文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文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至再次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三月二十七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係第七次起義。四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係第八次起義。1910年二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係第九次起義。1909年1911年期間,孫文大部份時間喺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喺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矗立喺北京中山公園內孫中山先生塑像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喺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嘅黃花崗起義在內嘅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嘅武昌起義喺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

次數 時間 革命經過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 孫文帶住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攻打廣州。但係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拉咗而犧牲。
惠州起義 1907年 10月8日,孫文叫鄭士良等人喺惠州三洲田發動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 五月叫余醜喺潮州黃岡起義,歷六日而敗。
七女湖起義 1907年 六月叫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
安慶起義 1907年 七月六日,光復會嘅徐錫麟喺安徽安慶起義。
防城起義 1907年 九月叫王和順喺欽州王光山起義。
鎮南關起義 1907年 十二月叫黃明堂喺鎮南關起義,並且親臨指揮。
欽州、廉州起義 1908年 三月二十七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河口起義 1908年 四月叫黃明堂喺雲南河口起義。
廣州新軍起義 1910年 二月倪映典發動新軍喺廣州起義。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四月趙聲、黃興等人喺廣州領導起義。後來執到72個烈士屍體,葬喺黃花崗。

中華民國成立[編輯]

臨時大總統[編輯]

由於被清廷追到氣咳,自1907年起孫文長居歐美。武昌起義時,孫文喺美國丹佛。初聞革命成功,孫文重嚇咗一跳,但隨即喺海外華人與美國嘅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文趕赴上海,28日啲人推佢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喺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嘅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孫文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搏命(苦心孤詣)協助袁世凱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世凱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文領導嘅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嘅省份已脫離政府嘅控制,可主要嘅軍事憑藉卻係各地嘅團練與新軍,或係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嘅成員,無論喺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文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嘅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嘅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嘅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文決定與北洋軍嘅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嘅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嘅最後關鍵。最後孫文與袁達成協議:孫文嘅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世凱嘅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嘅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文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二次、三次革命[編輯]

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文喺北京舉行嘅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文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兇。孫文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文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文喺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嘅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文與宋慶齡喺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文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嘅國會。身喺上海嘅孫文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爲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文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cement)廠(大元帥府)」嘅情況。孫文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文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嘅桂、滇系,請孫文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文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文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3],孫文離粵退居上海

聯俄容共[編輯]

孫文晚年(1924年)

第二次護法後,孫文開始考慮同共產黨合作嘅可能。

1923年1月,孫文同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上海會面,正式討論國共合作。孫文、越飛會面後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4]

同年年初,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孫文得以喺3月返粵。

12月29日,孫文接受列寧同埋共產國際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做孫文嘅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係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容共政策。

係蘇聯援助下,國民黨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並封蔣介石做校長。

11月,馮玉祥喺北京發動政變,推倒曹錕,邀孫文北上共襄國是,但佢嘅健康已急轉直下。

革命尚未成功[編輯]

孫文1923年1月抵京後即開始病發,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肝癌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病逝,享年58歲,孫文臨終時同意汪兆銘所代筆嘅《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政府書》。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孫文嘅死訊:

「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鐘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黨要人來京。」

同日,胡民漢飭令各地停止宴會:

「十二日午一時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止七天、喺職人員則停止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停員纏黑紗一月。」

1925年4月2日,孫文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彌留之際,孫文提到國事嘅遺言係:「和平……奮鬥……救中國!」[5]

遺書[編輯]

內文:總理遺囑

1925年3月11日,孫文喺彌留之際,簽咗三份遺囑。今日中國人成日提到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出自孫文留畀國人嘅政治遺囑。佢當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視孫夫人(宋慶齡)」,「弗以其夫人無產而輕視」,何香凝回答:「先生,我親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萬一先生不測,我們當儘力保護夫人及先生遺族。我雖然知識能力都很薄弱,但係總算能夠親受總理三民主義嘅教誨,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儘力宣傳。」孫文過去一再推遲,但此時係宋慶齡輔助下,簽咗以下三份遺囑。[6]

家事遺書[編輯]

  「余國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政治遺書[編輯]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致蘇聯遺書[編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聯合中央執行委員會親愛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時轉向於你們,轉向於我黨及我國的將來。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此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是不朽的列寧遺產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遺產。帝國主義下的難民,將藉此以保衛其自由,從以古代奴役戰爭偏私為基礎之國際制度中謀解放。我遺下的是國民黨,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命運使我必須放下我未竟之業,移交於彼謹守國民黨主義與教訓而組織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囑咐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為達到此項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我深信你們政府亦必繼續前此予我國之援助。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為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併進以取得勝利。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

註:以上遺書係孫文先生本人署名嘅文章,由於孫先生已逝超過五十年,版權已經失效,所以錄用。

思想[編輯]

孫文大部思想綜合整理自歐美各家,但係也有嘅「兄弟(我)所獨創」(孫文語)。

  • 民族民權民生嘅「三民主義」。
  •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嘅「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嘅「萬能政府」。
  • 中央與地方嘅「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嘅「地方自治」。
  • 喺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曾說「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似係受到查理斯·達爾文進化論與俄國克魯泡特金嘅無政府主義思想嘅影響。
  • 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嘅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係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嘅現代政治制度。
  • 王道為基礎嘅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嘅實業計畫
  • 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 哲學主張:「知難行易」。

家系[編輯]

參閱孫文祖籍問題

孫文家族嘅祖居地有“紫金說”和“東莞說”兩種。

  • “紫金說”係1920年代廣東籍學者、羅香林提出,認為孫嘅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嘅紫金縣公館地區,認為孫文係佘族後裔,與翠亨嘅孫氏不同宗。
  • “東莞說”係孫文嘅故鄉翠亨孫氏提出,認為孫氏為漢族,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嘅東莞市上沙村,這種說法主要依據為孫中山家族嘅祖譜。羅香林嘅“紫金說”提出之後,一直與“東莞說”針鋒相對,社會上便開始有了關於孫文祖居地嘅爭論。“東莞說”一直為社會所接受,而家孫氏家族嘅長子嫡孫孫滿等親屬均認同這種說法。

不管“紫”“東”哪種學說正確,孫文嘅祖先從粵東東江流域遷居到珠江口西岸嘅香山翠亨村,則係公認嘅。

屋企[編輯]

孫文同整個家族
孫文同宋慶齡結婚相

孫文嘅阿爺孫敬賢(1789年1850年),阿嫲黃氏(1792年1869年),阿爸孫達成,阿媽楊氏,都係翠亨村嘅普通農民。孫文兄弟姐妹6人,大哥孫眉,姊孫妙茜,妹孫秋綺,另有一兄一姐早殤。孫文1884年同本縣僑眷盧慕貞結婚,族譜上陳粹芬係佢妾侍[7]1915年同盧氏離婚。同年同宋慶齡結婚。

孫文三個仔女:仔孫科,大女孫娫,二女孫婉(又叫孫琬)都係同盧氏生嘅;孫文同宋慶齡無仔女。

孫文响日本,同一個日本女仔大月薰結婚,生咗個女宮川富美子

評價[編輯]

正面[編輯]

孫文係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嘅革命家之一。由於孫文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喺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係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喺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嘅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嘅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喺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文去世後,蔣中正蔣介石)領導他創建嘅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喺名義上完成中國嘅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嘅主要領導人物,特別係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嘅領導人物,故當時嘅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嘅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嘅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文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嘅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嘅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文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國父

對於孫文嘅歷史貢獻分析,主要係認為孫文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嘅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嘅領導人。而孫文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文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文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嘅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嘅中國傳統制度機構--司法權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喺中國嘅普及,具有推動者嘅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嘅深入探索。而孫文喺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負面[編輯]

清末嘅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嘅組織,多數革命起義實由黃興籌畫同埋統帥,而非直接由孫文領導。時人多將孫黃兩人並列。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嘅黨人都唔少。 但係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黃興嘅人馬被逐漸排除於中國國民黨。黃嘅貢獻亦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先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 孫文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同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此外,孫對革命嘅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嘅貢獻。但不可否認孫文喺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係處於領導者嘅地位。孫文為推翻帝制所付出嘅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些人認為,孫文喺民國建立以後,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當時宋案未有證據證明係袁世凱指使,袁黃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惟孫文一口咬定袁為元兇,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嘅先河;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嘅合法性;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喺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嘅表現[8]。「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凡非黨員喺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諸如此類嘅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而後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黨內實行集權之外,轉向師法列寧俄國,推動聯俄容共,國民黨組織機構採行列寧式體制,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其中一份遺囑乃係致函蘇聯。中國國民黨也曾於第一次代表大會後,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只係未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文對日本嘅態度有權宜投機嘅嫌疑[9]。孫文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係滿族嘅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蒙西藏嘅情緒相契。(革命黨喺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喺辛亥革命前後嘅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孫文為討袁,企圖爭取日本反袁。曾喺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中提出與二十一條相匹敵之不利條件。孫文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嘅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嘅擴張派勢力歡迎,孫文轉向俄國

但許多學者同意,當其時之中國落後,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嘅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嘅作為。歷史上例如李鴻章中俄密約,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雅爾塔協定、蘇日中立友好條約、外蒙古爭議性嘅公投獨立等等嘅沈默,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嘅讓步,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嘅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臺灣[編輯]

1949年蔣中正領導嘅國民政府兵敗遷臺,國民黨推崇孫文同 蔣中正到幾如聖人咁濟。孫中山被奉若神明,而蔣介石則以現世為一孫文繼承人自居。舉凡文章、廣播電視電影歌曲,任何文藝創作只要冠上“國父”或“三民主義”等字,無分良否皆一昧獲得讚揚,但罕有學術性價值。國民政府又命全國中高等教育學生接受三民主義課程嘅洗禮,內容就雜亂不堪,包括蔣介石訓詞等幾種成分。而孫中山關於民生主義同共產主義唔同嘅討論,聯俄容共之史蹟,民權初步之落實,結束訓政還政於民之承諾皆絕口不提,改為宣傳蔣介石著作《蘇俄喺中國》所述蘇俄之暴行。各種中國國民黨支持嘅三民主義研究團體與學校社團遍及全台,其實就係國民黨嘅外圍組織。大學入學考試甚至將三民主義國文數學英文等並列主科。國民黨政府更喺各學校、車站等公共場所豎立孫、蔣銅像。直到1987年戒嚴令解除為止,台灣無一日唔喺“國父”嘅之陰影下生活。“國父”成為絕對正確嘅代表,亦成為國民黨壓制反對聲浪同反省批評嘅藉口。

解嚴後,一般民眾及學者開始批判國民黨塑造出來嘅國父絕對神聖及絕對威權,各種民間與社會組織也以實際行動推動廢除教育體制裡有關“三民主義”嘅部分。如臺獨運動人士一向反對神化孫文,但如李筱峰等仍肯定孫文革命及學者精神,進而批判國民黨實施嘅高壓恐怖統治,已與孫氏理念完全違悖。今日臺灣民眾多對蔣中正評價較差,但對孫文仍多持肯定態度,今日國民黨亦多以蔣介石個仔蔣經國同孫文作為號召,較少以蔣介石為標榜。

孫文一生曾訪臺四次,但對今日臺灣嚟講,同文山最密切之處,仍係隨處可見嘅新臺幣100圓紙鈔:上有孫文畫像及手書「博愛」二字。

中國大陸[編輯]

喺中國大陸,由於孫文晚年對中國共產黨採取聯合嘅政策;過世後遺孀宋慶齡更透過實際行動表達支持共產黨嘅立場,故為少數1949年後仍享有崇高名望嘅國民黨籍革命人士。最明顯嘅例子,係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先常見嘅街道名稱中正路大多被改名,而中山路中山公園等卻多保留至今。現今中國官方對孫文嘅評價係一個“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嘅偉大先行者”。

2000年代初期,湖南電視台拍攝咗一出重要嘅清末民初共和革命歷史劇--走向共和,當中對孫文嘅形象有較生活化嘅鋪陳,並適度突出咗共和革命與民主制度嘅價值。

紀念[編輯]

假期同節日[編輯]

  • 孫中山先生壽辰假期(台灣,以前嘅香港)
  • 植樹節(將孫文嘅逝世紀念日3月12號定為植樹節)

銀仔[編輯]

  •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銀幣1圓
  • 孫船銀幣 銀幣1圓
  • 中華民國銀幣 2毫
  • 中華民國甘肅孫像5枚 銅幣
  • 中華民國鎳幣 半圓
  • 中華民國銅幣 50圓

銀紙[編輯]

郵票[編輯]

  • 國民政府1928-1949各套郵票

紀念館[編輯]

名稱紀念[編輯]

著作[編輯]

有關音像[編輯]

其他[編輯]

  • 台灣李敖話過:孫中山抵台時曾投宿梅屋敷旅社[10],並寫有字條「此地有花姑娘否」欲召妓,且字條仍保留於國民黨黨史會。但國民黨隨召開記者會嚴正否認。

參閱[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勉爲其難嘅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ISBN 7-80120-097-7
  •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2004年10月27日世紀版D4版。
  • 陳沂,《中山先生嘅名字》,《中央日報》2001年8月18日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臺北:遠流,1998年, ISBN 957-32-3515-3
  • 唐柏橋,百年民運回顧與反思

註釋[編輯]

國父史蹟紀念館
  1. ^ 摘自(台灣)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初版)P.57:「他(指孫中山)早年嘅生活有兩個特色:一係出身平凡農家,生活樸實而活潑,受傳統名教嘅束縛少,因為敢於做『洪秀全第二』;二係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學文化洗禮,思想切實而具開創性,故不惜為「四大寇」之一。…(餘略)
  2. ^ 美國此時正實施排華法案。中國人除政府官員,少部份留學生外,一律禁止入境。孫中山係以宣誓取得夏威夷出生紙後,申請得到美國護照入境。
  3. ^ 呢單嘢到底真定假,史者重抝緊。參考陳炯明一文。
  4. ^ 其主要內容為:孫文以為共產組織,及蘇維埃制度事實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無可使此等制度成功嘅狀況。越飛同意,並認為民國統一與國家獨立係中國當前首務。越飛重申蘇聯願意拋棄沙俄時代嘅中俄條約,另外與中國交涉新約。越飛重申蘇聯無意使外蒙與中國分立。
  5. ^ 孫與陳粹芬未有正式婚禮,但孫之兄長孫眉,及其原配盧氏皆視陳為孫之妾;並載之於族譜之內,陳身故後亦下葬於孫家之家族墓園之內。陳為孫革命時之伴侶。
  6. ^ 梅屋敷旅社位於台北車站附近,今日成為國父史蹟紀念館,連附近嘅道路一併改稱「中山北路」。
  7. ^ 部份關於對孫中山走向獨裁之批評,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關於孫中山之研究: [11] 、[12] ,亦見參考文獻內唐德剛作品
  8. ^ 孫文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原件內曾提出以二十一條相匹敵之條件,以換取聯日、討袁。該函件由日本學者松末英紀教授從日本戰前檔案中影印,並喺1986年於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學術討論會中發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C. Martin Wilbur 著作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內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證明。

出面網頁[編輯]

  1.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2. 孫中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3. 中山偉人中山陵
  4. 偉人孫中山(中山文化資訊網)
  5. 晚年孫中山(潘惠祥,2003年3月。討論孫文對民主嘅誤解及誤用嘅文章。)
前任:
宣統皇帝
清朝皇帝)
中國國家元首 繼任:
袁世凱
新職銜
原因:民國建立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第1任
1912年1月-4月
中華民國廣州軍政府元首
新職銜
原因:護法運動
海陸軍大元帥(首次)
1917年-1918年
繼任:
岑春煊
(主席總裁)
前任:
岑春煊
(主席總裁)
非常(時期)大總統
1921年-1922年
吉咗
原因:陳炯明事件
吉咗 海陸軍大元帥(再次)
1923年-1925年
繼任:
胡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