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英屬香港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港英政府跳轉過嚟)
英屬香港
British Hong Kong
1841年-1941年
1945年-1997年[a]
Flag of 英屬香港 British Hong Kong
香港旗
(1959年開始)
格言:Dieu et mon droit(法文)
我權天授
香港地圖(1975年)
香港地圖(1975年)
首都赤柱[1] (1841年)
維多利亞城
常用語言英文廣東話
政府直轄殖民地
(1841–1941,1945–1981)
英國海外屬土 (1981–1997)
英國君主 
• 1841–1901
維多利亞(頭)
• 1952–1997
伊利沙伯二世(尾)
香港總督 
• 1843–1844
砵甸乍(頭)
• 1992–1997
彭定康(尾)
香港輔政司/布政司中文香港布政司 
• 1843–1844
麻恭中文麻恭(頭)
• 1993–1997
陳方安生(尾)
立法機關立法局
歷史 
1841年1月26號
• 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
1842年8月29號
• 《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
1860年10月24號
1898年7月1號
1941年12月25號
1945年8月15號
1997年7月1號
貨幣港圓 (HKD) (1862年開始用)
前任國
繼承國
新安縣
日治時期
九龍寨城
日治時期
香港特區
而家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由於唔同嘅排名表計法未必一樣,上面嘅排名(第幾名/位)同個一覽表入面個排名未必一樣。
∗IMF網站嘅人均GDP數字,同用GDP除以上面人口數得出嚟嘅數有可能唔一樣。

英屬香港英文British Hong Kong),又叫做香港英治時期,即係英國統治之下嘅香港,由1841年1月26號香港開埠,到1997年6月30號英軍撤出香港[b]完。當中有三年幾嘅時間,由1941年12月25號到1945年8月15號,係喺二戰期間畀大日本帝國佔領,叫做香港日治時期。喺英國統治之下,香港早期係直轄殖民地 (英文Crown Colony),到後尾就轉咗做英國海外屬土 (英文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

喺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香港只不過係邊皮地區嘅一條小漁村,冇乜人理。到1841年,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打贏咗大清,喺之後嘅《南京條約》割讓咗香港島,開始咗香港最後會維持超過百五年嘅英治時期。因為香港呢座城市基本上都係喺英治時期期間建立,所以一般英屬香港開始嗰日都會叫做“香港開埠”,表明係香港開始對外開放嗰陣。到1860年,英國再一次喺第二次鴉片戰爭打贏大清,喺《北京條約》割讓埋九龍半島,擴濶英屬香港嘅範圍。到1898年,中英簽咗《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大清租出新界畀英國99年,到1997年到期。呢3條條約,劃定咗到依家都仲用緊嘅香港邊界

喺1941年,大日本帝國二戰期間入侵香港,英軍香港攻防戰打輸之後投降,英屬香港打斷咗,開始咗香港日治時期。到1945年8月15號,喺天皇宣佈日本投降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就宣佈香港重光,繼續返英屬香港嘅管治。

到1980年代,新界嘅租約剩返十幾年,英國開始考慮香港前途問題。自從1949年國共內戰之後掌權嘅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堅持唔肯延租約,而英國又明白淨係還新界根本就唔可行,即係還就要還全部。喺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簽咗《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同意會喺租約完之後,將全個香港交畀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而中國就應承會設立香港做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嘅政策。根據份聲明,香港由1997年之後,會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過同時亦都能夠維持高度嘅自治[2][3]

喺1997年7月1號凌晨,香港主權移交照住計劃咁發生,英屬香港正式完哂。

歷史

[編輯]

英國佔領香港之前,香港全境,為大清新安縣地。新安縣官,同大清其他一樣,都唔係直接管治,而係靠鄉紳管。各鄉組約自衛,而稅收亦係鄉紳代收,一部份自用,一部份上繳。海上時有海賊紛擾,到各鄉搶略,除咗官兵,就係鄉民自保。海上除咗有賊,亦有唔少水上人,藏居各灣,以漁為業。

英國商人到大清通商,由來已久。大清承大明後期嘅封鎖政策,並不鼓勵貿易。本來有幾埠通商,變成得廣東省城,即係廣州一埠通商。香港之地,喺廣州對外,商船入省必經之路,所以英船亦到過香港。香港一水之隔,係澳門,同為省城對出,西洋人,即葡萄牙人,租此定居。英商到大清做生意,通常灣泊澳門,亦會寄椗零丁山長洲南丫島香港島等洋面。英商到各處通商,通常想乞求海島為通商之所,所以早就相中香港島,其海水深,山有水源,係可造之埠。不過並無諸實行,不過各船亦時時灣泊。英國使臣北京之時,亦途經香港逗留,補充糧水。

時到1839年,大清想阻止鴉片貿易。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省城,迫英商交出鴉片,不合作就不能保證其人身安全。駐華通商大臣義律,迫住同林則徐交渉,會交鴉片,但唔交人,而英商損失,由政府負擔。如此一來一往,就由英商嘅個人得失,化成英國事務。此後有林維喜案,林則徐要義律交兇手畀大清審,義律不從,自行按英律審案。林則徐就報復,就斷水斷糧,亦警告西洋人,唔准幫英國人,陷英人於絕境,迫其就犯。如此義律失英人安全有危險,必需請求英國派軍支援。義律將船撤向銅鑼灣。查實英商唔會咁易斷水斷糧,因為大清貪污嚴重,而一向受歧視水上人,亦會為英人奔波。

英軍到臨與清軍開戰。省城清軍有所防避,英軍轉移北上,最後攻佔舟山定海。清延派琦善議和,出咗《穿鼻草約》,一款割香港島英國。英軍隨即喺1841年1月25號喺水坑口登岸,1月26號升起英國國旗。是為香港史之始。但草約未得兩國君主核實。不過,英人已喺島北大興土木。由於條約未得批準,首次賣地喊冷告吹。英國義律,改由砵甸乍任駐華商務大臣。

清廷改派奕山廣東作戰,英軍反擊,攻入省城。英軍承勝追擊,北上攻陷各城,去到江寧城下。清軍最後投降,清廷議和。1842年8月29號(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廿四),雙方約咗《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香港正式落入英國手中。

香港旗(1959-1997年)
香港盾徽(1959-1997年)

早年

[編輯]

1841年1月25號喺水坑口登岸,1月26號升旗。香港就有由英國通商統領代為管理,由駐省改為駐香港,負責英國在華事務。當時就係義律管香港,1841年8月12號,佢就離任,由砵甸乍接任。由於喺戰事之中,總領有時會離港督戰,期間就由莊士敦代行。

1843年換約認,香港政府,由香港總督統治,兼任駐香港英國通商統領中文駐香港英國通商統領,呢個安排亦持續數任香港總督,由於香港事務日益繁忙,最後兩職分開。

1843年6月26號,砵甸乍就任香港總督,直至1844年5月8號。

日軍侵港

[編輯]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佔據廣東嘅日軍,揮軍攻入香港駐港英軍皇家香港軍團中文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加拿大軍協力反抗,是為香港之役。由於實力懸殊,香港不敵,香港總督楊慕琦日軍投降。

睇埋

[編輯]

[編輯]
  1. 二戰期間畀香港日治時期打斷
  2. 即係香港主權移交之前嗰日

參考

[編輯]
  1. 《中國叢報》香港島人口統計
  2. A Draft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1984). pp. 1, 8.
  3. "The Joint Declaration". Constitutional and Mainland Affairs Bureau –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 July 2007. 原先內容歸檔喺16 July 2023. 喺8 April 2021搵到.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