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呢篇文講中國舊時一大國。想搵第二個意思嘅話,請睇漢 (搞清楚)
大中華史
-2200 —
-2100 —
-2000 —
-1900 —
-1800 —
-1700 —
-1600 —
-1500 —
-1400 —
-1300 —
-1200 —
-1100 —
-1000 —
-900 —
-800 —
-700 —
-600 —
-500 —
-400 —
-300 —
-200 —
-100 —
0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800 —
900 —
1000 —
1100 —
1200 —
1300 —
1400 —
1500 —
1600 —
1700 —
1800 —
1900 —
2000 —
朝代 西漢 東漢 蜀漢
首都 長安 雒陽 成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14位
劉邦
劉嬰
共14位
劉秀
劉協
共2位
劉備
劉禪
成立 前202年
垓下之戰
25年
劉秀
推翻新朝
221年
劉備
成都稱帝
滅亡 9年
王莽篡漢
220年
曹丕篡漢
263年
魏滅蜀之戰
西漢同東漢疆域大致一樣,蜀漢疆域淨係得西南蜀地一帶。

粵拼hon3),中國古時一。公元前二〇六年,楚霸王項羽劉邦做漢王,漢國起,臣服於楚。公元前二〇三年,漢王滅楚,霸王死,統一天下。斷代史以公元前二〇二年,劉邦做皇帝為開始,稱為漢朝粵拼hon3 ciu4前202年220年[1])或者漢代秦朝之後。漢朝中斷過,故此後人分漢做兩期,西漢(前202年-9年)同東漢25年-220年),加埋叫兩漢lœŋ5 hon3。或基於當時《後漢書》,東漢叫後漢。咁西漢又叫前漢

漢高帝劉邦,設京城長安,西漢之始。中斷後,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東漢之始。其間王莽篡漢,短暫新朝(9年-23年),以宗室劉玄統一復漢,稱更始帝。另外,曹丕篡漢之後,遠房宗室劉備,蜀地立國,國號「」。有史學家判為漢朝延續,歸入漢朝,咁嘅話,漢朝亡喺263年。不過斷代史,一般都歸入去三國史入面。

漢朝持續穩定強盛,文明輝煌。漢國與同期羅馬帝國印度孔雀王朝,都係當時世界先進文明,可謂世界級大國。漢去到武帝劉徹,社會同政治制度,一路延續到去20世紀初。漢散播文化,尊崇儒家,為日後王朝同東亞地方主流文化。

漢聲威大,之後中土唔少國,都以漢為國號。到宜家,仍有人自稱「漢人」。華夏文字,又稱做「漢字」。中華民國民族主義興起,借漢稱「漢族」。

漢朝係中國歷史上一個橫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帝國[2]漢朝通常被叫做「強漢」,仲同後來嘅唐朝並稱「強漢盛唐」,唐朝人仲有「以漢代唐」嘅現象。漢朝同公元前一世紀喺意大利半島興起嘅羅馬帝國東西遙遙相望。後世好多時都將漢朝同差唔多同期喺歐洲嘅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同文明嘅強大帝國。[3]漢武帝時期,仲開疆拓土,漢朝陸續攻滅咗南越閩越衛滿朝鮮,喺河西四郡西南夷聚居地建立漢朝直屬郡縣。

漢朝嘅疆域喺初期唔包括而家嘅廣東、廣西、越南、福建、浙江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南部,貴州同雲南,到咗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期佢嘅疆域正北去到五原郡朔方郡(而家嘅內蒙古包頭巴彥淖爾一帶),南去到日南郡(而家嘅越南廣平省),東去到臨屯郡(而家嘅朝鮮江原道一帶),西去到蔥嶺(而家嘅帕米爾高原),面積大到600萬平方公里[4]西漢時期海南島短暫受到統治,但喺前46年放棄咗呢度嘅統治;福建同江西前閩越王國地區到好晏先設有一個縣;朝鮮地區嘅真番、臨屯二郡喺前82年被撤銷同高句麗嘅崛起,統治範圍喺東北開始收縮。東漢中期邊郡開始內遷,導致失去咗對而家河套陝北寧夏地區嘅統治。[5][6][7]

漢朝進一步奠定咗漢民族同周邊民族嘅文化,西漢所尊崇嘅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同之後嘅中原王朝東亞地區嘅社會主流文化。喺後世,仲出現咗漢人漢字等稱呼。漢朝被認為係中國歷史上最強盛嘅朝代之一,佢嘅歸屬感好強,到西晉時仲有義陽蠻張昌[8],匈奴人劉淵[9]劉芒蕩[10]以漢朝名號造反;直到唐代,「卯金刀」、「劉舉」、「劉氏當王」、「劉氏主吉」、「伐武者劉」等一系列宣揚劉氏復興嘅金刀之讖都絡繹不絕[11][12]五代十國時期有以劉氏後裔身份建立嘅割據政權南漢,仲有沙陀人以漢裔名義建立嘅後漢北漢

漢朝最早用年號建元係第一個年號(漢武帝用嘅),但實際使用嘅第一個年號係元鼎,之前嘅年號係追認。[13]漢初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篡政建立新朝,先至採用劉向劉歆父子嘅說法,認為漢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呢個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同之後嘅史書如《漢書》同《三國志》等都採用呢種說法[14][15],因此漢代亦被稱為「炎漢[16]。又因為漢朝皇帝姓而稱「劉漢[16]

[編輯]

項羽封劉邦做漢中王,領漢中一帶,建都南鄭

漢,名由漢中郡而來,漢中亦由漢水而名。

[編輯]

漢朝嘅歷史可以追溯至秦朝嗰陣。當時秦朝天下大亂,各地起兵,其中立國皇帝劉邦就係其中之一個。佢跟隨項羽打江山,後尾重同項羽爭,爭贏咗個江山。於是就立國「漢」。

漢朝基本上都係為大一統帝國草定制度,由地方政制到官員選拔都有咗初步形態。漢武帝嘅時候更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整咗察舉制度選拔官員。當時匈奴成日都入侵漢朝。漢武帝就係咁打匈奴,最後打到匈奴分裂。

漢朝自漢武帝之後,除咗漢昭帝同埋佢嘅侄孫漢宣帝之外,基本上無一個皇帝可以駕馭大局,最後重俾王莽篡位,消滅咗漢朝。不過王莽施政失敗,各地又起兵,漢朝再由漢光武帝立國,國號仍然係「漢」。

但就喺呢個時候地方上一啲世家大族,開始不斷兼併土地嚟壯大自己,使到漢朝稅收越嚟越少。到黃巾之亂後,呢啲世家大族重自己割據一方,搞到漢朝末年,漢朝呢個大帝國已經名存實亡。最後漢獻帝俾曹操個仔曹丕廢咗,漢朝滅亡,進入三國時期。

經濟

[編輯]
内文:漢朝經濟

農業

[編輯]

由西漢開始,啲製農具已經開始成為主要嘅生產工具,有啲出名嘅農具種類係鐵犁壁矩犁全鐵曲柄鋤[17]。牛耕係最主要嘅犁地方式,最重要嘅犁地法係二牛抬杠[18]。一啲新式耕田法,好似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19]。國家好注重興修水利,尤其以關中地區為最。有啲出名嘅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20]。喺雒水附近有條龍首渠,因為附近地區啲泥質鬆軟易崩塌,就用鑿井嘅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極之似今日新疆地區嘅坎兒井。東漢初期,出現咗翻車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農業生產效率[21]。有啲出名嘅農書有《氾勝之書》,裏面提到啲相關技術,有效提升咗農作物嘅產量[19]

手工業

[編輯]

西漢前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同民營三種類型[22]。當時有啲出名嘅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22]。漢武帝喺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由此之後冶鐵業開始衰落,但因為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之後一直冇改變呢個政策[22]。到咗東漢光武帝在位嗰陣,冶鐵業改由社會自營,加上發明咗水排,冶鐵業更加發達。銅器雖然變少咗,但喺兩漢時期仍然係重要嘅金屬器。漆器就係兩漢時期重要嘅工藝品[22]。漢朝嘅紡織業亦有國營同民營之分,民間有啲出名嘅紡織業者有陳寶光妻,佢係織花機嘅發明者。到東漢前期嗰陣,蠶桑養殖喺長江流域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係巴蜀地區[22]蜀锦更加價值連城,到三國時代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麻葛制品之中,最出名嘅係產于會稽地區嘅越布[22]


商業同貿易

[編輯]

西漢初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不過因為實施黃老政策,對於商人嘅影響唔大[23]。經過文景之治之後,商業勢力大為蓬勃發展,社會心理都跟住改變,當時俗諺流傳住「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23]。雖然曾經受到武帝「富國抑商」政策打擊,西漢後期,因為漢室政權中衰,商人勢力於是重新抬頭。到咗東漢,政府冇制定限制商人獲利嘅法令,所以商業發展一向順利,但都造成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加深經濟矛盾,東漢就喺咁嘅情況下導致衰亡[23]

兩漢嘅商業都會嘅分布,冇太大嘅改變,商業活動以黃河流域為主,淮河流域次之,長江流域又次之。當時各都會分布嘅區域,可以劃分為三大部:(一)關中區—以長安為中心都會,南控巴蜀,西北控天水隴西北地上郡等腹地[23]。(二)關東黃河北岸—分為河東、河內同佢哋相聯繫嘅燕趙區。河東區以楊、平陽為都會。河內區以溫、軹為都會。燕趙區以邯郸與為都會[23]。(三)關東黃河南岸—主要係河南區,並控馭齊魯梁宋三楚南越同穎川南陽區。河南區以雒陽為中心都會[23]

兩漢同西域嘅貿易最為盛行[23]。主要有兩條線南道同北道。南道以敦煌為起點,出玉門關至樓蘭,經大夏、安息、條支,過地中海至大秦,呢條路線主要運送嘅貨物係絲織品,所以西方人叫佢做「絲路」。北道沿今天山南坡西行,越過葱嶺北部,可以抵奄蔡,並可以通向大秦。呢條路線主要運送嘅貨物係貂皮,因此被叫做「毛皮路」[23]

南越於武帝設郡之後,南海嘅商業同交通開始蓬勃發展,當時呢個地區入面最大嘅商業都市係番禺,佢係珠璣、玳瑁、果布嘅交易之處[24]。其他好似徐聞龍編,都係出名嘅商業城市。西漢時代嘅海上交通,可以到達馬來半島都元國諶離國。東漢嗰陣,中國商船可以到達錫蘭島獅子國一帶,同印度都有直接交通[24]。因此錫蘭島同南印度佛教,都經由海上嚟到中國南部傳教,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羅馬帝國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遣使由印度洋日南徼外嚟漢,貢獻方物[24]

貨幣制度

[編輯]
漢代貨幣五銖錢

西漢自從建立以嚟,貨幣沿襲秦朝嘅半兩,但係品質低劣,實際重量往往只有八銖、四銖,甚至更輕,有啲薄如榆聯,被叫做「榆莢錢」,貴族、豪商大肆盜鑄錢幣,造成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都係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嘅原因之一。漢武帝即位之後,一方面出於中央政府喺經濟管理同政治統治上嘅需要,另一方面因為對外征伐帶來嘅歲出增加令國庫日窘,所以十分重視幣制問題,先後進行六次幣制改革。第六次改革推行「三官五銖」,一舉解決困擾西漢金融多年嘅私鑄、盜鑄問題,既穩定金融,又將漢高帝下放民間嘅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政府,於是幣制得到長期穩定。五銖錢成為自漢武帝時代直到隋朝七百餘年間國家鑄幣嘅主要形式。[25]而家漢墓入面經常出土嘅直徑約2.3公分,重量約3.5克嘅五銖錢,就係漢武帝時代第六次幣制改革產生嘅「三官五銖」。

西漢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嘅一系列幣值改革一度引起幣制嘅混亂。到東漢初期,王莽幣先至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土地同賦稅制度

[編輯]

漢代嘅土地所有制同秦代一樣,土地私有,並且可以自由買賣[19]。土地所有者要向國家納耕地稅,耕地稅率係畝產嘅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口賦[26]。算賦係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嘅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26]。口賦係兒童稅,七至十四歲嘅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26]。西漢早中期,政府積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壓抑富商豪強勢力,土地、農業問題曾經一度穩定[19]。到西漢後期,漢元帝廢除遷徙關東豪強前往關中漢帝陵區嘅政策[27]土地集中日益嚴重,中央朝政腐敗黑暗,造成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莊園勢力日益強大[19]。東漢早期,雖然重新推行重農政策,但係因為富商豪強勢力已成,無法撼動,造成地主莊園勢力嘅膨脹,之後東漢諸帝無力解決呢個問題,加上人口不斷增加,而糧食生產又冇跟上人口成長,終於爆發黃巾之亂,導致三國局面嘅形成[19]

制度

[編輯]

漢朝嘅中央政府係採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係指丞相、太尉同御史大夫,其下又有九公,多數都管皇室。

官員提拔都係用察舉制,以品格做標準,由地方舉薦。

文化

[編輯]

漢朝由漢武帝開始,就採用董仲舒嘅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規定想做官就一定要讀儒術。儒學喺漢朝成為主流學術,通常都不出研究古典嘅文字同埋義理嘅剖析。其中表表者有董仲舒同埋鄭玄

[編輯]
  1. 前202年係以漢朝滅西楚統一天下做標準,如果用漢朝建立政權(受項羽漢中王)做標準嘅話,就早到去前206年
  2.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
  3. 羅茲·墨菲(黃磷 譯),《亞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
  4. 宋岩 (1994年)。國歷史上幾個朝代嘅疆域面積估算學理論研究 (第03期): 第150頁(西漢)。
  5. 蔣璐,北方地區漢墓格局演變同漢代邊疆政策嘅關係,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pp.87
  6. 廖伯源,東漢西北邊界之內移,白沙歷史地理學報,第三期2007年4月,pp.115-9
  7.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8. 《晉書》卷100:山都縣吏丘沈遇於江夏,(張)昌名之為聖人,盛車服出迎之,立為天子,置百官。沈易姓名為劉尼,稱漢後,以昌為相國,昌兄味為車騎將軍,弟放廣武將軍,各領兵。
  9. 《晉書》卷101:永興元年,元海(劉淵)乃為壇於南郊,僭即漢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於夏商,卜世過於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俾三光晦而復明,神器幽而復顯。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暉,炎光再闡。自和安已後,皇綱漸頹,天步艱難,國統頻絕。黃巾海沸於九州,群閹毒流於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尋。故孝湣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後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今天誘其衷,悔禍皇漢,使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黎庶塗炭,靡所控告。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厝。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置百官,以劉宣為丞相,崔游為御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其餘拜授各有差。
  10. 《晉書》卷五:辛未,平陽人劉芒蕩自稱漢後,誑誘羌戎,僭帝號於馬蘭山。
  11. 孫英剛:南北朝隋唐時代嘅金刀之讖同彌勒信仰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21年1月20號,..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09-17].
  12. 成書時間唔遲過唐代嘅預言類書籍《太上洞淵神咒經》卷一:道言:汝等諦聽,吾今為汝等,說來世劫盡之運。自伏羲三千年大水流溢,人民半死。三十六年,萬姓叛亂,自共相殺。至周秦之滅,人民頓無。及漢魏末時,人民流移,其死亦半。至劉氏五世子孫,紹其先基。
  13. 《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云。」
  14. 《漢書·律曆志》:「漢高祖皇帝著紀,代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
  15. 後漢書·光武帝紀》:「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洛陽,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唐朝章懷太子李賢注:「漢初土德,色尚黃,至此始明火德,幟尚赤,服色於是乃正。」
  16. 16.0 16.1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徐俊嘅參照
  17.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李根蟠3.1.1嘅參照
  18.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李根蟠3.1.2嘅參照
  1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鄒紀萬3.2嘅參照
  20.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李根蟠3.2.3嘅參照
  21. 復旦大學(1982年):《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四章〈封建社會戰國秦漢的經濟〉,第43頁。
  22.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鄒紀萬3.3嘅參照
  23.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鄒紀萬3.4嘅參照
  24. 24.0 24.1 24.2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傅樂成7.2.1嘅參照
  25.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王子今8.7嘅參照
  26. 26.0 26.1 26.2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鄒紀萬3.1嘅參照
  27.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yuan嘅參照

引述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