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香港
香港 Hong Kong | |||||
直轄殖民地(1841–1941,1945–1981) 英國屬地(1981–1997) | |||||
| |||||
| |||||
口號 Dieu et mon droit(法文) 「我權天授」 | |||||
國歌 《天佑吾皇/天佑女皇》 | |||||
香港地圖(1975年) | |||||
首都或首府 | 赤柱[1] (1841年) 維多利亞城 | ||||
常用語文 | 英語、粵語 | ||||
政體 | 殖民地 | ||||
英國君主 | |||||
- 1841–1901 | 維多利亞(首) | ||||
- 1952–1997 | 伊利沙伯二世(末) | ||||
香港總督 | |||||
- 1843–1844 | 砵甸乍(首) | ||||
- 1992–1997 | 彭定康(末) | ||||
香港輔政司/布政司 | |||||
- 1843–1844 | 麻恭(首) | ||||
- 1993–1997 | 陳方安生(末) | ||||
立法機構 | 立法局 | ||||
歷史 | |||||
- 英軍佔領香港島 | 1841年1月26號 | ||||
- 《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 1842年8月29號 | ||||
- 《北京條約》割讓九龍 | 1860年10月24號 | ||||
- 租借新界 | 1898年7月1號 | ||||
- 日治時期 | 1941年12月25號-1945年8月15號 | ||||
- 香港主權移交 | 1997年7月1號 | ||||
通貨 | 港圓 (HKD) (1862年起) | ||||
而家屬於 | ![]() |
英屬香港(英文:British Hong Kong)即英國統治之下嘅香港。佢對應香港英治時期,即1841年1月26號香港開埠,到1997年6月30號英軍撤出香港。當中有三年幾,1941年12月25號,到1945年8月15號,畀日本佔領,是爲香港日治時期。
香港一地,由英國得香港全境而定。英國人得到香港之前,香港地處邊陲,附於他境,不爲人所重視。香港之城,由英人所建,可謂香港開始。香港早年係英國殖民地,後尾轉爲英國屬土。
歷史[編輯]
英國佔領香港之前,香港全境,爲大清新安縣地。新安縣官,同大清其他一樣,都唔係直接管治,而係靠鄉紳管。各鄉組約自衞,而稅收亦係鄉紳代收,一部份自用,一部份上繳。海上時有海賊紛擾,到各鄉搶畧,除咗官兵,就係鄉民自保。海上除咗有賊,亦有唔少水上人,藏居各灣,以漁爲業。
英國商人到大清通商,由來已久。大清承大明後期嘅封鎖政策,並不鼓勵貿易。本來有幾埠通商,變成得廣東省城,卽係廣州一埠通商。香港之地,喺廣州對外,商船入省必經之路,所以英船亦到過香港。香港一水之隔,係澳門,同爲省城對出,西洋人,卽葡萄牙人,租此定居。英商到大清做生意,通常灣泊澳門,亦會寄椗零丁山、長洲、南丫島、香港島等洋面。英商到各處通商,通常想乞求海島爲通商之所,所以早就相中香港島,其海水深,山有水源,係可造之埠。不過並無諸實行,不過各船亦時時灣泊。英國使臣去北京之時,亦途經香港逗留,補充糧水。
時到1839年,大清想阻止鴉片貿易。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省城,迫英商交出鴉片,不合作就不能保證其人身安全。駐華通商大臣義律,迫住同林則徐交渉,會交鴉片,但唔交人,而英商損失,由政府負擔。如此一來一往,就由英商嘅個人得失,化成英國事務。此後有林維喜案,林則徐要義律交兇手畀大清審,義律不從,自行按英律審案。林則徐就報復,就斷水斷糧,亦警告西洋人,唔准幫英國人,陷英人於絕境,迫其就犯。如此義律失英人安全有危險,必需請求英國派軍支援。義律將船撤向銅鑼灣。查實英商唔會咁易斷水斷糧,因爲大清貪污嚴重,而一向受歧視嘅水上人,亦會爲英人奔波。
英軍到臨與清軍開戰。省城清軍有所防避,英軍轉移北上,最後攻佔舟山定海。清延派琦善議和,出咗《穿鼻草約》,一款割香港島予英國。英軍隨卽喺1841年1月25號喺水坑口登岸,1月26號升起英國國旗。是爲香港史之始。但草約未得兩國君主核實。不過,英人已喺島北大興土木。由於條約未得批準,首次賣地喊冷告吹。英國撤義律,改由砵甸乍任駐華商務大臣。
清廷改派奕山到廣東作戰,英軍反擊,攻入省城。英軍承勝追擊,北上攻陷各城,去到江寧城下。清軍最後投降,清廷議和。1842年8月29號(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廿四),雙方約咗《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香港正式落入英國手中。
早年[編輯]
1841年1月25號喺水坑口登岸,1月26號升旗。香港就有由英國通商統領代爲管理,由駐省改爲駐香港,負責英國在華事務。當時就係義律管香港,1841年8月12號,佢就離任,由砵甸乍接任。由於喺戰事之中,總領有時會離港督戰,期間就由莊士敦代行。
1843年換約認,香港政府,由香港總督統治,兼任駐香港英國通商統領,呢個安排亦持續數任香港總督,由於香港事務日益繁忙,最後兩職分開。
1843年6月26號,砵甸乍就任香港總督,直至1844年5月8號。
日軍侵港[編輯]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佔據廣東嘅日軍,揮軍攻入香港,駐港英軍、皇家香港軍團、加拿大軍協力反抗,是爲香港之役。由於實力懸殊,香港不敵,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