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意識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香港本土意識,又稱香港本土運動,係2010年代喺香港興起嘅政治思想。支持香港本土運動嘅人,希望建立香港人對自己群族嘅身份認同,主張同中國大陸事務保持區隔,支持香港自治,以關注香港本地事務同埋維護香港人利益為優先。

雖然往往畀人稱為「本土派」,但係並非由一個政黨組成。支持本土運動嘅有好多唔同嘅組織,有唔少係由市民自發組成,亦有部份政黨人士支持,各有唔同嘅見解同方向。學者陳雲係其中一位主要嘅推動人物,佢本《香港城邦論》(2011)得到唔少人關注。

概述[編輯]

香港自治嘅基礎[編輯]

香港基本法本來係確定香港有自治嘅權力,但係近年中聯辦經常直接或者間接干預香港嘅事務。

香港人嘅身份認同[編輯]

歷年嘅港大民意調查顯示,認為自己係香港人嘅人越來越多過認同自己係中國人嘅人。

以香港為本位嘅歷史觀[編輯]

一直以來,香港嘅中學教育有中國歷史同埋世界歷史科目,香港史只佔中國歷史科好少嘅一部份。但係近年來越來越多香港嘅學者研究本地歷史,以香港本地嘅角度出發,重新審視香港人獨特嘅身份,同中國人嘅身份有差異[1]

香港由石器時代就開始有人住,喺歷史上每逢中原地區有戰亂,都會有唔少漢人移民到呢度避難。先秦時期百越族居住嘅地方,百越族亦廣泛居住於華南地區以至越南,所以今日華南人嘅血統主要係由古代越族以及南遷嘅漢人混血而成,而華北地區喺南北朝以至朝等等時代經常畀遊牧民族佔領,故此華北人嘅血統係帶有更多北方遊牧民族嘅血統。遺傳學家根據基因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嘅研究,證實早期人類由非洲進入中東之後,分成幾個分支,其中一系經由西伯利亞再進入蒙古同華北,係蒙古人種嘅來源;另一系經由南亞進入東南亞、華南、台灣、再遷移到澳洲以至太平洋嘅島嶼,係東南亞人同埋南島語系人種嘅來源[2]

秦朝曾經派將領趙佗駐守嶺南,後來趙佗成立南越國,以蕃禺為首都,成為嶺南地區第一個獨立嘅國家,南越國維持咗92年先至畀漢朝消滅[3]東漢末年以至三國時期東吳交趾太守士燮曾經努力建設交州(嶺南同埋越南北部),維持一定嘅自治權[4]五代十國時期嘅南漢國亦都喺以番禺為首都[5]。呢啲都係廣東地區獨立或者自治嘅歷史。

香港地區早期嘅居民係以鹽業同埋搜集珍珠為主要嘅行業。宋朝嘅時候,九龍灣有官府設置嘅鹽場,因此叫做官塘,並且派兵鎮守,可見當年九龍一帶頗為興旺。大奚山(今日嘅大嶼山)曾經有鹽民因為販賣私鹽聚眾起義,畀官方派兵鎮壓。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宋帝昺同其它皇室成員以及朝廷大臣逃難到香港,喺梅蔚(今日梅窩)登基,並且喺九龍城附近設立行宮,後來逃走到崖山,同大臣陸秀夫等等一齊跳海殉國。啟德機場附近嘅宋王臺就係紀念呢一段事跡。而新界圍村五大氏族,都係喺宋朝或者元朝嘅時代遷居新界,成為香港早期嘅居民。喺清朝初期,為咗孤立鄭成功嘅勢力,設下禁海令,迫使香港嘅居民內遷。康熙年間撤銷禁海令之後,唔少人重返故鄉,但係鹽業同採珠業已經唔及以往咁興旺,唔少人改以捕漁為業[6]。故此以往有唔少香港人誤以為香港自古只係一個小漁港,但2014年沙中線嘅考古發現,證明九龍城附近有唔少古井,證明其實香港至少由宋朝開始已經係重要嘅城鎮[7]

鴉片戰爭嘅時候,有一啲唔滿意滿清統治嘅香港人同廣東人曾經幫英兵帶路[8]。到咗香港開埠,英國接收香港島以及九龍界限街以南,設立四環九約,將中環附近建設成維多利亞城。呢個時候香港人開始以轉口貿易作為主要嘅行業,有唔少香港商人成為洋行嘅買辦,例如何東家族[9]。香港人接受英國管治,接受西方嘅教育制度,開始同中國人嘅世界觀有差異。孫文喺香港中央書院以及香港醫學院就讀,喺呢度佢開始接觸到西方民主、自由嘅意識同革命思想。由於清末到民國時期中國好多動亂,有好多人移民來香港。到咗國共內戰共產黨打敗國民黨,有好多驚俾共產黨清算嘅資本家同埋文人亦都逃難到香港。1950年代尾,中國發生大饑荒,1960年代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亦都令更多人偷渡來香港。1965年印尼排華,唔少人移居中國或者香港,故此香港亦都有唔少人本來係南洋華僑。故此香港嘅人口除咗早期定居嘅新界圍村人,亦有好多係近代為咗避難而移民香港嘅人。呢啲移民最初只係當香港係暫居之所,但係經過長時間嘅融合,唔少人都會學粵語,並且學習香港奉公守法、注重公德嘅習慣[10]

近代香港人本土意識嘅形成[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港督楊慕琦曾經想推動香港民主,並構想令香港將來脫離殖民地統治獨立,但係礙於地方局勢同埋支持嘅人唔多,計劃並未能落實。1950-60年代粵曲喺香港好普及,1970年代粵語流行曲開始取代國語流行曲同西方流行曲嘅領導地位,可以講係象徵住香港人由南來移民嘅身份,開始轉為認同自己係香港人嘅身份。

香港嘅本土運動[編輯]

沙士同反對廿三條立法[編輯]

沙士喺2003年由廣州傳到香港,因為中國政府隱瞞,以致疫情喺香港擴散,令香港人更加感到醫療同衛生受到威脅。反對廿三條令香港人對言論自由更加珍惜,亦引來乜嘢係香港核心價值嘅討論。 

保衞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同菜園村運動[編輯]

香港政府近年有唔少次喺市民反對嘅聲音下,拆除古蹟或者迫遷村落嘅原居民。其中拆卸中環天星碼頭(2007年)、皇后碼頭(2008年)引來唔少團體抗議。建造高鐵要迫遷菜園村,引起香港人強烈反對,有大學生幫村民抗議。運動以失敗告終,但唔少人開始認同要保護香港原有居民嘅生活模式,支持本地農業,反抗地產霸權,反對浪費嘅發展工程。

反蝗行動[編輯]

2012年開始,因為大量新移民嘅湧入、雙非孕婦爭床位、水貨客走私奶粉、過量遊客導致租金暴漲、港鐵超越負荷等等原因,令唔少香港少民覺得生活環境受到威脅,有網民開始稱呢啲唔受法嘅外來人士為蝗蟲,並且登報反對。

反國教運動[編輯]

香港嘅教育一向只有公民教育,並冇國民教育。教統局喺2013年企圖引入國民教育,被由中學生組成嘅學民思潮指為「洗腦教育」,加上家長團體嘅反對,引發十萬人嘅集會,令唔少中產人士開始參與本土運動。

六四同香港人嘅身份認同[編輯]

一直以來,喺支聯會組織下,每年6月4號都有數以萬計嘅人喺維園以燭光晚會悼念天安門屠殺逝世嘅中國民運人士。近年開始有人反思,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嘅方針係咪太遙遠,認為要爭取香港民主,唔可以靠中國嘅民主運動,亦唔認同由中共自己「平反」六四可以帶來真正嘅改革。故此近年有本土派人士建議杯葛支聯會嘅燭光晚會。

支持嘅組織[編輯]

支持嘅人士[編輯]

近年黃毓民同埋旗下嘅普羅政治學苑轉向本土意識。其它一啲議員例如毛孟靜(香港本土)、范國威同所屬嘅新民主同盟,以及親泛民人士黃世澤林忌等認為自己係自治派嘅代表,但現時同本土派政團有明顯嘅區別。

以下係部分支持香港本土化運動嘅人士:

參考[編輯]

  1. 廖迪生、張兆和、蔡志祥著「我們的歷史-香港史」《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資料集導論》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二十八期,2002年7月。
  2. Yali Xue et al 2006, Male demography in East Asia: a north-south contrast in human population expansion times
  3. 參考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74頁
  4. 《三國志·吳書·士燮傳》
  5. 《南漢書》
  6. 周子峰《圖解香港史》,香港:中華書局,2011。頁5-11。
  7. 報新聞網 2014年4月10日元人氣龍城出土千年方井促原址保留 丁新豹:李鄭屋後大發現. 原著喺2014年6月13日歸檔. 喺2014年5月27日搵到.
  8. NowNews: 2013年4月7日 歷史探祕/課本不曾告訴你!鴉片戰爭真正敗因是漢奸?
  9. 郝延平著,李榮昌譯:《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橋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0. . 原著喺2020年3月28號歸檔. 喺2014年5月27號搵到.

睇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