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歷史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歷史性跳轉過嚟)
  「史」跳轉到呢度。想搵其他用法,請睇「史 (搞清楚)」。
  「History」跳轉到呢度。想搵韓國男子組合,請睇「HISTORY (男團)」。
2015 年日本一地嘅《漢書》文本;《漢書》出自東漢,對後世影響深遠,譬如粵語詩集嬉笑集》就有大幅噉由《漢書》嗰度取材。

歷史粵拼lik6 si2),或者就噉叫si2),係指緊有系統噉收集過去資料。用來做學科名嘅時候,歷史就係研究人類家族社會書寫紀錄。如果唔係書寫紀錄,一般都叫做史前。歷史知識包括過去事件知識,同埋歷史思考方法。

傳統嚟講,歷史係人文學科。不過近年學術界,都會歸佢做社會科學,尤其係編年史

意義

[編輯]
一本意大利史書;本書題為 La Historia d'Italia,即係意大利文意大利嘅歷史噉解。

「歷史」至少有兩個意思。第一個係,對現實中存在嘅「事物」變遷嘅另一種講法,將呢啲變遷定義為「歷史」。但呢個過程並唔會保存,最終會消失。第二個「歷史」嘅意思係,指嗰啲消失緊嘅變遷被具象化之後記述同記錄出嚟嘅結果,呢個可以稱為「歷史記述」。

歷史同時間

[編輯]

歷史同時間喺概念方面有切唔開嘅關係,但如果完全相同嘅話,咁呢兩個概念就冇需要獨立存在[1]。關於歷史入面嘅時間問題,好似三木清就將歷史嘅時間同自然時間同自然科學時間區分開嚟[1]。歷史嘅時間入面,有歷史事件嘅現時性、獨一性、同不可逆性,特別係歷史入面嘅「而家」唔似物理學理論入面嘅時間軸,只係四維時空上嘅其中一點,而係具備特殊嘅意義[1]。三木認為歷史嘅時間有方向性,分別有「由過去到未來」嘅因果論角度,同「由未來到過去」嘅目的論角度[1]

歷史同記憶

[編輯]

法國嘅社會學家莫里斯·阿爾瓦克斯(1877-1945)認為記憶唔係淨係屬於個人,仲存在於唔同嘅群體(例如家庭、朋友、學校、宗教團體、國家等等)[2]。阿爾瓦克斯將呢種集合性記憶同歷史記述對立,佢認為歷史係集中喺過去,而集合性記憶就係根據「現時群體嘅需要同利益」嚟選擇性咁重構[2]

阿爾瓦克斯覺得集合記憶同群體嘅同一性好有挐掕,甚至俾人溝啲虛構嘅成分入去,好似宗教傳說咁;相反,歷史係由歷史學家不停咁累積過去嘅資訊,強調中立[2]。不過,阿爾瓦克斯對歷史中立嘅睇法畀阿萊達·阿斯曼等人質疑,佢哋話「所有歷史記述其實都係一種記憶嘅操縱,涉及賦予意義、帶有立場性,甚至建立身份認同,呢啲係避免唔到嘅」[2]。阿爾瓦克斯嘅集合記憶理論想撇除集合記憶同歷史之間嘅挐掕,但阿萊達·阿斯曼就引用呢個理論,將集合記憶分做「功能記憶」同「累積記憶」,認為兩者其實係互補嘅[2]

語源

[編輯]

歷史

[編輯]

「歷史」呢個詞嘅來源,係由司馬遷嘅《史記》嚟嘅。喺前漢漢武帝嗰陣,司馬遷做緊太史令,佢寫咗本叫《太史公書》嘅書,後嚟改咗名叫《史記》。自此之後,「史」呢個字多咗個意思,就係而家我哋講嘅「歷史」。司馬遷由黃帝一路寫到漢武帝,用正統性嘅概念去記錄晒各個皇帝嘅更替。之後,「史」呢個字就變成咗專講皇帝正統性嘅書,喺古代中國,每個朝代都跟住呢個規矩去寫。呢種正統性嘅概念仲影響到周圍嘅亞洲地區,例如《日本書紀》就係受呢個影響而寫成。

「歷史」呢個詞最早出現喺《三國志》47卷嘅吳主傳,裴松之嘅注釋入面有寫:「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之後喺《南齊書》四十卷武十七王傳又見到:「積代用之爲美,歷史不以云非」。不過,喺中國「歷史」呢個詞唔算好流行,用嚟做書名嘅就得袁黃寫嘅《歷史網鑑補》。呢本書係將司馬光同埋其他類似嘅書合埋一齊,之後傳到日本,去到江戶時代先開始普及。林鵝峰喺佢寫畀細佬讀耕齋嘅信入面有講:「古今を商量し、歷史を可否す」(1660年),之後日本就開始有啲書用「歷史」做書名(例如巨勢彦仙嘅《本朝歷史評註》(1690年),岡本東陽嘅《歷史小鑒》(1781年),松崎祐之嘅《歷史徵》(1799年),川關惟光嘅《本朝歷史要略》(1813年)等,江戶時代總共有20本書用「歷史」做書名)。

喺呢啲背景之下,去到江戶時代尾,啲人開始整西方語言嘅字典同翻譯書嘅時候,就將「history」譯做「歷史」,仲有「緣起」、「記錄」、「史書」呢啲意思。最早係堀達之助嘅《英和對譯辞書》(1862年)將「history」譯做「歷史、記錄」,而J.C.Henpburn嘅《和英語林集成》(1867年)都有「rekishi」呢個詞。法文字典方面,1871年嘅《官許佛語辭典》將「historie」譯做「歷史、記錄」,至於德文字典方面,1872年嘅《孛和袖珍字書》就將「Geschichtsbuch」譯做「歷史本」,「Geschichtshkunde」譯做「歷史學」。咁樣「歷史」就變成咗西方語言「history」嘅固定譯法。之後,日本呢個譯法仲傳返返去清朝,直至而家嘅中文、粵文都繼續用。

historia, history

[編輯]

英文嘅 "history" 同法文嘅 "histoire" 係經過拉丁文historia 嚟自古典希臘文,原本嘅意思係「探求之後學到嘅嘢,知道咗嘅嘢」,寫做 "ἱστορία (historia)"(而家嘅希臘文寫做 ιστορία (istoria))。希羅多德嘅著作名 Ἱστορίαι (Historiai) 就係呢個字嘅複數

希羅多德由呂底亞王國開始,主要記錄波斯地區嘅發展,一直寫到普拉提亞戰役古希臘打敗波斯帝國嘅軍隊為止。因為咁,「歷史」一開始主要係指記錄戰爭嘅資料,但慢慢就變成包含更加廣泛事物嘅用語。

歷史認識

[編輯]
睇埋:歷史認識

講到「歷史記述」,想全面無遺漏噉記錄所有嘢,其實係無可能嘅。寫嗰個人嘅見識、價值觀,甚至當時嘅時代背景,再加埋寫嗰個人嘅能力,都會限制咗記錄嘅方式。經過呢啲過濾,某啲事件就會變得偏向,搞到真相變咗樣。E・H・卡爾喺佢本《歷史係乜嘢》入面就講過呢個問題。陳舜臣就曾經話過「歷史係由勝利者寫出嚟嘅」。

因為歷史認識係需要好長時間先至慢慢形成,所以有啲國家會積極公開外交文件,目的就係為咗將啲對自己有利嘅資訊留畀後世。咁樣長遠嚟講,就有機會攞到「歷史記錄嘅霸權(檔案霸權)」。有啲人就係咁睇嘅。

歷史記述

[編輯]

人類嘅歷史記錄,因應唔同時代同地區,會將文明、統治者、宗教、政治經濟等唔同角度複合咁組合埋一齊,形成而家我哋睇到嘅歷史記述。

不過,入面有啲嘢可能係當時嘅統治者為咗合理化自己嘅政權同文化,寫咗啲同事實唔符或者加咗料嘅內容。仲有,有啲對歷史認識好重要嘅史料,到而家都冇保存到。 因為咁,啲學者要不斷咁用歷史學科學嘅方法,從唔同角度去分析各種史料,一次又一次咁提出假設同驗證。

歷史記述嘅清單形式

[編輯]

一開始,歷史記述唔係全面咁開始寫嘅。記述一定要用文字,而最古老又有好多資料嘅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嘅楔形文字泥板,主要都係記錄收、戰利品等收入,或者配給、官員薪俸行政財務收支嘅簡單清單。之後慢慢加埋人口普查、地名人名等資料。仲有古代埃及詛咒文書,就記錄埋敵對嘅部族名稱、首領名字,同埋佢哋居住嘅地名等。

咁樣睇嚟,早期嘅歷史記述其實係從一啲有特定目的嘅清單開始。慢慢加埋統治者嘅功績,堆積起嚟嘅呢啲清單,雖然一開始唔係為咗「歷史」而寫,但結果卻變成咗好重要嘅「歷史記述」。

時間觀念

[編輯]

不過,唔同文明對時間嘅認知唔同,就會影響到佢哋點樣決定將乜嘢記錄落清單度。以印度為中心嘅印度教文明薩珊王朝雅利安人嘅古文明就冇留低系統化嘅歷史記述。相反,中國就留低咗大量嘅歷史記述,梁啟超仲話過,中國嘅歷史學特別發達,其他國家都冇得比。

呢啲差異嘅原因有好多,其中一個就係睇時間即係歷史係「循環嘅」定係「直線嘅」。古代冇乜寫歷史嘅印度,佢哋嘅時間觀念就屬於「循環」嗰類。根據《摩奴法典》,人類嘅一年等如神明嘅一日,神明嘅12,000年就係一個大劫,1000個大劫就係一個(劫波)。佢哋認為世界就係按照呢個時間循環不斷咁創造同毀滅。用人類嘅時間概念嚟計,就係43億2000萬年。加埋輪迴(karma)嘅概念,人間嘅事就好似一閃而過咁,所以佢哋覺得將呢啲嘢系統咁記錄落嚟冇乜意思。

History
弗雷德里克·迪爾曼(en)(1896年)

不過唔係所有有「循環時間觀」嘅文明都冇留低「歷史記述」。古希臘都有循環時間論,畢達哥拉斯講過「將來我又會攞住呢條手杖嚟教你哋」,意思就係喺循環嘅時間入面,畢達哥拉斯同佢啲學生又會再出世,過返同樣嘅人生。恩培多克勒仲提出過四元素互相爭持,歷史就咁循環嘅理論(歷史循環論 - 神山四郎《歷史入門》講談社現代新書,1965年)。雖然有咁嘅時間觀念,但係修昔底德喺《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入面都詳細記錄咗伯羅奔尼撒戰爭嘅經過。佢話係基於循環時間論嘅概念,為咗將來可能再發生同樣嘢嗰陣時用(第1卷,第22節)。

王名表

[編輯]

隨住文明發展,社會開始記錄各種事件同發生嘅嘢。早期嘅做法係用事件名嚟表示年份,喺古埃及同烏爾第三王朝之後嘅美索不達米亞都好常見。例如漢謨拉比統治嘅43年,每一年都有自己嘅名,第37年就叫做「(漢謨拉比)得到馬爾杜克神嘅威力,打敗咗圖魯克、卡庫姆同蘇帕爾圖呢啲國家(嘅年份)」。古埃及都係咁,每年都會喺象牙或者牌上面記低發生過嘅事,到換咗法老之後就抄落莎草紙度保存。美洲原住民都有類似嘅歷史記述,拉科塔族每年都會用圖畫文字喺水牛皮度記低發生嘅事,叫做「冬季計數」(en)

呢種每年獨立嘅歷史記述,如果冇咩特別嘢發生嘅年份就會留空。不過,之後歷史記述慢慢變成記錄國王嘅名字同在位年份,仲要加埋同前一任國王嘅關係,變成咗「王名表」,令到歷史記述變得連續。巴比倫卡西特時代開始有呢種做法,埃及喺「帕勒莫石碑(en)製作嘅古王國第五王朝時期(大約公元前2350年)都開始用王名表嚟做歷史記述嘅基準。

歷史同社會

[編輯]

傳統上,歷史學家一直都被問到或者面對嘅問題就係「歷史嘅社會任務」。由於歷史係一門科學,想通過過去嚟解釋目前社會結構嘅主要準則,咁就好明顯係受到社會本身影響嘅一門學科。因為咁,歷史學家經常問自己呢門學科有啲咩文化、知識或者道德嘅目的。呢個問題就將歷史擺喺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甚至史學嘅正中間。

喺二戰後出現嘅當代社會,歷史嘅影響力相當大。佢係學生學習過程入面嘅必修科目。報攤有好多專門講歷史嘅雜誌,歷史都係文字同影視創作嘅靈感來源。有好多專門嘅歷史頻道,新聞記者經常會寫啲同過去事件有關嘅報導。

不過,歷史嘅存在唔係成日都被認為有用,有時甚至會覺得太有用。歷史俾人利用可能會令社會覺得佢有用或者冇乜用,或者甚至想遮掩、重新解釋或者淡化某啲事件。

歷史同政治

[編輯]

雖然權力本身都用歷史嚟合法化自己,但係歷史唔係成日都被認為係必要嘅。黎凡特青銅時代留低咗啲國王事蹟嘅證據,佢哋會寫低國王嘅名單,用「歷史」嚟展示權力。有時將國王描繪成英雄,有時又話佢係對抗混亂、維持秩序嘅保證。喺羅馬,奧古斯都係第一個想留低自己事蹟嚟合法化同永恆化自己嘅皇帝。

喺中世紀,日耳曼人法蘭克部落有自己嘅編年史,寫嚟合法化自己,因為基督教(法蘭克人聲稱自己信奉)被指責導致羅馬帝國滅亡。所以,我哋可以睇到,歷史一直都俾人用嚟合法化政權、政策同權力。

呢個係因為文字可以跨越世代嘅價值。寫低嘅嘢會永遠留喺記憶入面。權力一直都咁樣用,所以歷史反而被視為權力嘅工具多過一門科學。呢個可以解釋點解喺制定學校課程嘅時候,歷史嘅實用性會俾人質疑,反而用多啲時間嚟教其他被認為更加實用嘅科目。2004年喺巴達洛納一間中學進行嘅調查顯示,學生認為歷史嘅實用性係中等偏低,女仔對呢個科目嘅興趣大過男仔。大家普遍認為呢個科目比實用性更加有趣,因為可以通過過去嚟理解現在。

歷史同民族主義

[編輯]
睇埋: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係最多用歷史嚟合法化民族國家政權嘅意識形態,例子包括法國德國美國韓國日本,甚至係多民族國家好似西班牙英國或者中國。民族主義需要歷史,因為民族呢個概念本身就需要一個過去嚟合法化自己。

民族係建立喺一個所謂集體歷史上面,呢個集體歷史由參考資料組成,然後用嚟建構「祖國」。所謂「民族」嘅歷史嘅存在係一個好大嘅政治問題:政客控制過去嘅敘述可以方便建立一個特定嘅政權或者秩序。

操控歷史通常會搵啲英雄人物嚟做代表,想用佢哋嚟鞏固政權。好多時都會揀一個女性戰士,話佢係捍衛所謂嘅自由,仲要加啲顏色同多元化嘅元素。喺19世紀,歐洲「民族」塑造身份認同嘅時候,成日都會誇大啲所謂「野蠻人」嘅軍事領袖對抗羅馬嘅事蹟,話佢哋係勇敢、強大同自信嘅民族象徵。例如,法國就誇大咗高盧戰士維欽托里克斯嘅事跡,葡萄牙就誇大咗盧西塔尼亞人維里亞圖斯嘅英雄事蹟,又講查理大帝喺安道爾嘅傳奇,話比利時係由一個「羅馬省份」演變而成,仲講西哥特王國嘅西班牙同佩拉約,成日都話要重建「偉大」嘅不列顛,或者提「理智同衝動」呢啲價值觀。

呢啲其實都係用戰士嘅角度嚟包裝祖國,似乎係將佢哋當成爸爸媽媽咁,類似威廉同瑞士獨立嘅傳說。法國、瑞士、德國或者英國嘅所謂瑪麗安娜;美國嘅開國元勳,拉丁美洲嘅自由同獨立英雄等等,呢啲就係之後用嚟立紀念碑同半身像嘅來源,好似北馬其頓宣布獨立之後做嘅嘢咁。

用民族主義嘅方式睇歷史,往往會變成種族主義嘅故事,用地理決定論嚟解讀民族嘅歷史。喺呢啲情況底下,歷史好似成咗種族主義角度理解嘅達爾文進化論咁。德國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嘅浪漫主義解讀就係咁樣。呢啲故事嘅目的係想強調,所謂文明同先進嘅新興社會,係經過自然進化嚟到嘅。

呢個「自然進化」之後變成咗所謂「文化例外」嘅理由,好似希臘用嚟合理化佢哋嘅獨立,結果就導致亞洲同非洲俾人殖民(例如法國、比利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國等等)。呢個例外仲俾人用嚟合理化喺文化同經濟上控制其他民族嘅理由(例如俄羅斯、卡斯蒂利亞、塞爾維亞等等)。

學校教育同歷史

[編輯]
一間書店嘅相

自從歷史成為學校課程,並且民族主義取代咗之前嘅意識形態,歷史因為被當做意識形態工具而成為爭議同辯論嘅對象。最大嘅知識爭論發生喺1920年代嘅英國,當時有人想將歷史引入大學課程。喺牛津劍橋,反對者認為咁樣會貶低教育嘅質素。

歐洲北美,國家用學校教育嚟令人民接受民族主義嘅意識形態。好明顯嘅例子就係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嘅學校。法國政府喺嗰度派發教科書,明顯係想將後生仔變成法國人,重新解釋歷史,話呢兩個地區係佢哋嘅「自然邊界」。喺西班牙,教科書有時會傳遞一種睇唔起巴斯克或者加泰隆尼亞民族主義嘅情緒,目的係建立一種單一嘅西班牙民族主義情緒。

歷史哲學

[編輯]

歷史哲學係哲學嘅一個分支,研究人類歷史可能有嘅意義。佢推測人類歷史可能同理論上嘅發展同結局有關。呢啲理論認為可以用歷史本身提供嘅先驗知識,理性預測人類歷史嘅未來。從呢個角度嚟睇,歷史俾人解讀成一連串嘅危機同悲劇,有時穩定,有時混亂。

歷史哲學唔應該同史學搞混,因為史學係研究歷史作為一門學術學科,專注於理解寫歷史嘅方法同實踐。無論如何,對歷史嘅推測導致咗唔同嘅解讀,例如馬克思主義嘅解讀。

研究同一學科

[編輯]

歷史學

[編輯]
内文:歷史學
《世界史學家歷史》嘅首頁

歷史編纂學即係「寫歷史」嘅學問。有好多歷史著作都係講同一時期嘅嘢,但係通常都會有唔同嘅睇法。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歷史著作通常都有民族特色,即係會從政治角度去睇歷史事件。好似拜占庭中世紀嘅歷史著作同法蘭克嘅歷史著作,對於查理曼大帝在位期間令到羅馬教會同拜占庭教會對立嘅聖像破壞運動,佢哋嘅睇法就有好大分別。

再講落去,史學史就係指歷史編纂學嘅歷史。佢係歷史學科入面嘅一個專門範疇,通常都係講一個史學家對前人(歷史學家)同佢哋嘅著作(歷史著作)嘅睇法。二十世紀好多出名嘅史學家都至少出過一本史學史嘅書,通常都係喺佢哋事業尾聲嗰陣寫。

歷史編纂學同方法學處理嘅問題差唔多,但係角度就唔同:簡單嚟講,方法學主係歷史學家寫歷史之前用嘅,但係歷史編纂學就係集中研究史學家寫咗出嚟嘅嘢;歷史編纂學亦通常比較有爭議性。最後,方法學嘅改變亦通常係源於歷史編纂學嘅研究結論。

古代

[編輯]
司馬遷
希羅多德嘅半身像

由原始部落開始,人類就已經有口頭同圖像嘅方式去傳承過去嘅事。寫字同計時嘅發展令到可以將君主嘅年表同重要事件記低同傳承落去。呢種最早嘅方式,叫做編年史,喺由遠東到前哥倫布時代嘅美洲,再到古埃及同美索不達米亞嘅古老文明都可以搵到。喺好多文明入面,寫年鑑同編年史都係同官職掛鈎嘅工作,由國家監管。司馬遷(喺中國文化入面被稱為「史學之父」)喺西漢時期開創咗官方史書嘅先河。

喺古希臘,開始出現一啲唔單止係記日子同事件嘅記載,仲要將啲民族嘅生活寫得詳細啲。希羅多德同修昔底德就係呢個傳統嘅代表。

呢個希臘傳統喺羅馬帝國時期繼續發展,例如李維同塔西佗。到咗基督教出現,呢個西方嘅古典傳統就受到宗教影響,開始將神嘅嘢同人嘅嘢混埋一齊寫,將世界歷史當做係上帝意志嘅表現,由聖奧古斯丁到博緒埃都係咁寫。中世紀嘅史學大部分都係抄聖經,再加埋啲基督教化咗嘅異教神話,搞到啲民族神話同近代嘅年鑑混埋一齊。

同呢啲想由頭講到尾嘅世界歷史唔同,仲有啲規模細啲嘅體裁,例如「編年史」,通常係講個人或者家族嘅嘢,或者係講君主或者朝代嘅事跡,仲有「日記」,記低一個社區、一個城市嘅大事,或者係作者親身經歷同聽過嘅新聞,乜嘢佢覺得重要就寫乜嘢。

到咗中世紀尾聲,歷史又開始世俗化,由而家意大利嘅啲大文化中心開始。研究歷史變成咗對社會嘅反思,人開始喺自己身上搵命運嘅解釋。

以科學方法寫歷史嘅形成

[編輯]
尼可洛·馬基維利,約1500年

喺文藝復興時期,即十四到十五世紀,意大利嘅城邦,特別係佛羅倫斯,徹底改變咗政治同歷史嘅概念,令到佢哋變得更加世俗化。Leonardo Bruni開咗呢個先河,而馬基維利同圭恰迪尼就係呢個潮流最出名嘅兩個代表。

馬基維利將歷史純粹從人性同社會層面去解釋。佢喺《佛羅倫斯史》入面,試圖通過分析佛羅倫斯嘅社會衝突,去搵出共和制失敗嘅原因。圭恰迪尼喺《意大利史》入面,繼續推動呢個革新,強調更加嚴謹使用史料嘅重要性。

十六世紀嘅宗教分裂,令到人開始批評舊史書入面嘅神話。新教徒攻擊傳統天主教嘅宗教傳說,迫使教會要從內部進行批判性清理,引發咗所謂嘅「文憑戰爭」,即耶穌會士(主要係Bollandist)同莫林會士(主要係Mabillon)之間嘅爭論。為咗反駁對方嘅過度批評,佢哋發展出一系列學科(古文字學、文獻學),令到文獻分析更加嚴謹。

去到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嘅《羅馬盛衰原因論》(1734年)可以話係現代歷史思想嘅奠基之作。喺呢本重要嘅著作入面,孟德斯鳩表達咗一啲被視為科學歷史觀基礎嘅思想。啟蒙思想家手上嘅歷史批評,唔再係單純討論文件嘅真確性或者資料嘅準確性,而係成為咗Bayle或者伏爾泰用嚟反對偏見同不容忍嘅武器。不過,佢哋仲係欠缺對社會演變機制嘅深入分析。

將歷史發展成為研究人類社會演變嘅科學,係喺工業革命初期嘅英國完成嘅。喺十八世紀中期,所謂嘅「蘇格蘭歷史學派」(包括John MillarAdam FergusonAdam SmithWilliam Robertson)提出咗「四階段理論」,認為每個社會都會經歷四個連續嘅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對應唔同嘅財產同政府概念,而最重要嘅因素就係生存方式,社會嘅法律同組織都係由呢啲生存方式決定。呢四個階段分別係:狩獵、畜牧、農業同商業。

睇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1.0 1.1 1.2 1.3 椿井 真也 (2019)。史的時間の固有性について (PDF)。立命館大学大学院 先端総合学術研究科。 {{cite journal}}: Cite journal requires |journal= (help)
  2. 2.0 2.1 2.2 2.3 2.4 溝井 裕一 (2009)。説と集合的記憶 (PDF)。関西大学。 {{cite journal}}: Cite journal requires |journal=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