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代

呢篇文係一篇好文。想知更多,請撳呢個掣。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周朝到清朝各個主要朝代嘅疆域動畫,包埋現代地圖做參考
大中華史
-2200 —
-2100 —
-2000 —
-1900 —
-1800 —
-1700 —
-1600 —
-1500 —
-1400 —
-1300 —
-1200 —
-1100 —
-1000 —
-900 —
-800 —
-700 —
-600 —
-500 —
-400 —
-300 —
-200 —
-100 —
0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800 —
900 —
1000 —
1100 —
1200 —
1300 —
1400 —
1500 —
1600 —
1700 —
1800 —
1900 —
2000 —

中國朝代粵拼zung1 gwok3 ciu4 doi6)係指自響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到公元1912年宣統帝退位清朝滅亡為止,喺中國史上由家族以君主制實施世襲統治嘅政權同相應嘅歷史時期。「中國朝代」唔單止係有漢族建立嘅政權,而係包埋其他民族嘅政權喺入面[1]

漢文嘅「朝」字原本嘅意思係「早晨」、「今日」,喺政治上引申成為當政者政權噉解,同佢相反嘅字係「野」。「朝代」係指「劃時代」政權執政嘅時代,喺史學上可以用嚟對一個期間所發生嘅事件、趨勢、人物、文物等進行論述[2]。將中國史進行斷代分期係史學家常用嘅學術方法[3]

中國史上有好多通過世襲統治嘅君主制政權,有啲時期得一個大一統王朝統治緊中國,而其他時期就有多個王朝同時存在。著名嘅中國王朝有秦朝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延續時間最耐嘅中國王朝係周朝,一共存在咗789年,不過喺史學上分成西周東周[4]。統治疆域最遼闊嘅中國王朝係元朝或者清朝,根據唔同嘅材料得到唔同嘅領土面積[5][6][7][8][9]。實行共和制中華民國同埋中華人民共和國唔係王朝,所以喺嚴格意義上嚟講唔可以算得係朝代[10]

釋義[編輯]

以下係中國史學常見嘅詞彙:

  • 「朝」:係指家族以君主制實施世襲統治嘅政權[11]
  • 「朝代」:係指家族以君主制實施世襲統治嘅政權同埋對應嘅歷史時期[10]
  • 「王朝」:嚴格意義上係指由稱號係嘅君主所統治嘅世襲政權,但係通常係「朝」嘅另外一種叫法[12]
  • 「皇朝」:通常係指由稱號係皇帝嘅君主所統治嘅世襲政權[12]

歷史[編輯]

中國世襲統治嘅開始[編輯]

係中國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嘅建立者,所以佢通常畀史學家睇成係中國世襲統治嘅創立者[13]。理論上,中國君主係中國政權嘅至高統治權力者,通過世襲傳承,形成「家天下」嘅局面[14]。喺政治權力開明嘅時候就叫做「與士大夫共天下」。夏朝之前,君主一般以禪讓嘅形式移交統治權,所以稱為「公天下」[14][15]

朝代更替[編輯]

朝代更替,又叫「改朝換代」,係中國史入便嘅一個特徵。有一啲史學家嘗試以君主嘅德行嚟解釋王朝嘅興衰,然而其他嘅史學家則將呢種歷史發展歸咎於有形嘅方面[16]。其中,朝代循環係用嚟解釋中國朝代更迭嘅一個重要嘅理論[16][17][18]

中國嘅朝代更替主要係通過兩種方式完成:武力征服同埋篡位[19]。通過武力征服嚟完成改朝換代嘅有遼朝金朝嘅更替、元朝滅咗幾個王朝而統一中國。通過篡位進行王朝更迭嘅有東漢曹魏嘅更替、南齊梁朝嘅更替。篡位建國者通常通過「接受」前者嘅「禪讓」嚟取得佢統治嘅正統性[20]

雖然有一啲歷史年表為咗簡化內容而將朝代更迭顯示為平穩嘅政權過渡,但係事實一般都唔係噉嘅。新成立嘅王朝通常喺仲未推翻現有嘅王朝之前就已經建立咗[21]。例如:公元1644年一般睇成係清朝取代咗明朝法統嘅嗰一年,不過清朝響公元1636年就已經立國,而喺公元1616年創立嘅後金係清朝嘅前身;明朝皇室則繼續佔有同埋統治緊中國嘅南方直到公元1662年為止,史稱「南明」;明朝嘅殘餘勢力東寧喺南明滅亡之後重繼續抵抗清朝,一直到公元1683年先至畀清朝擊敗[22][23][24]。喺同樣嘅時期,其他勢力亦都喺明清易代嗰陣割據建國,好似李自成張獻忠分別建立嘅大順同大西[25][26][27]。清朝喺取代明朝之後用咗二十年左右先完成咗中國本部嘅統一。由呢個例子可見,朝代更替其實係複雜而且漫長嘅歷史發展。

同樣嘅,喺先前嘅隋唐易代亦都出現咗好多割據政權。呢個時期嘅勢力有李密嘅魏、薛舉嘅秦、高曇晟嘅齊、宇文化及嘅許、沈法興嘅梁、梁師都嘅梁、竇建德嘅夏、王世充嘅鄭、朱粲嘅楚、林士弘嘅楚、高開道嘅燕、輔公祏嘅宋等。最尾取代咗隋朝唐朝一共用咗十年左右統一中國本部[28]

根據中國嘅修史傳統,新興嘅王朝會編修前朝嘅歷史,最後形成咗廿四部正史典籍,統稱「二十四史[29]

中國世襲統治嘅終結[編輯]

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喺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後結束,中華民國取代咗清朝嘅法統[30][31]。民國成立之後,雖然亦都有幾個試圖恢復世襲君主制嘅事件發生,但係所有呢種類型嘅政權最尾都以失敗告終。所以,史學家一般以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作為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嘅終結。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一共存在咗大概四千年[30]

王朝嘅正統性[編輯]

中國史上嘅分裂時期係多個王朝同時存在嘅時期,每一個王朝亦都有各自嘅朝廷同埋政治體系。中國嘅分裂時期有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

喺分裂時期,王朝同王朝之間嘅關係通常關乎政權嘅正統性,而正統性則係嚟自天命[32]。分裂時期嗰陣,漢族建立嘅王朝通常用華夷之辨嚟加強自身嘅正統性,同時拒絕接受其他民族創建嘅王朝係正統嘅政權。非漢族嘅王朝則自稱係中華文化同中國史嘅傳承者,亦都自稱係正統。喺中國傳統史學入面,「朝」同埋「國」嘅意思同用法係有唔同嘅:淨係正統嘅政權可以稱為「朝」,非正統嘅政權無論係唔係世襲都係叫做「國」[33]。而家嘅史學家對於一啲王朝嘅正統地位重有異議。

以下係喺史上或者今日存有正統爭論嘅歷史時期:

  • 三國[34]
  • 東晉、十六國[36]
    • 東晉自稱係正統嘅政權
    • 有幾個十六國入便嘅王朝,例如漢趙後趙前秦等,亦都自稱係正統
  • 南北朝[37]
    • 全部喺呢個時期嘅王朝都自稱係正統;北朝叫南朝做「島夷」,而南朝叫北朝做「索虜」[38][39]
  • 五代十國[40]
    • 後梁直接繼承咗唐朝嘅法統,所以自稱係正統[40]
    • 後唐以光復唐朝為名立國,自稱係正統,同埋拒絕承認後梁嘅正統地位[40]
    • 後晉承認後唐嘅正統地位[40]
    • 南唐曾經畀一啲史學家睇成係呢個時期嘅正統王朝[40]
    • 北宋以五代為正統;而家嘅史學家通常都保留住呢個觀點[40][41]
  • 遼朝宋朝金朝[42]
    • 遼朝滅亡後晉之後自稱繼承咗後晉嘅法統,同埋自稱係正統[43]
    • 北宋同南宋都自稱係正統
    • 金朝自稱係正統,同時都唔接受宋朝嘅正統地位
    • 元朝承認遼朝、宋朝、金朝、西遼嘅正統地位,所以編寫咗《遼史》、《宋史》、《金史》三部正史[44][45][46]
  • 明朝北元[47]
    • 明朝承認元朝係正統,但係宣稱佢已經繼承咗元朝嘅法統,所以北元唔係正統政權
    • 北元統治者保留住「大元」國號同其他嘅中國式名號一直到公元1388年為止;中國式嘅名號亦都喺嗰時之後多次出現
    • 蒙古族史學家Rashipunsug稱北元係元朝嘅直接延續;滅亡北元嘅清朝則得到咗北元嘅正統,所以明朝唔係正統王朝[48]
  • 清朝、南明[49]
    • 清朝承認明朝係正統,但係宣稱佢已經繼承咗明朝嘅法統,所以南明唔係正統王朝
    • 南明自稱係正統一直到滅亡為止
    • 喺臺灣嘅明朝殘餘勢力東寧拒絕接受清朝嘅正統地位
    • 喺朝鮮半島嘅朝鮮王朝同越南嘅後黎朝都曾經承認過南明係正統[50][51]

雖然喺分裂時期多個王朝並立嘅局面引起咗朝廷官員同史學家嘅正統之爭,北宋政治家歐陽修就話響分裂時期無一個王朝係正統[52]。如果係噉睇,宋朝嘅正統地位係嚟自佢結束五代十國亂局嘅能力,唔係嚟自後周。同樣嘅,歐陽修認為三國、十六國同南北朝等分裂時期亦都無正統王朝[52]

因為中國歷史典籍通常係以單線繼承作為中國史入便正統嘅傳承規則,所以任何時期淨係可以得一個王朝係中華嘅正統[41]。而家嘅歷史材料一般都遵守以下嘅正統繼承順序: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西漢 → 東漢 → 曹魏 → 西晉 → 東晉 → 劉宋南齊梁朝陳朝隋朝 → 唐朝 → 後梁 → 後唐 → 後晉 → 後漢 → 後周 → 北宋 → 南宋 → 元朝 → 明朝 → 清朝[41]

同宗嘅王朝[編輯]

中國史上有幾個王朝係出自同一個家族,但係因為國號唔同或者政權發生咗一啲根本性嘅變化等原因而畀後世嘅史學家以唔同嘅名嚟區分。另外,亦都有王朝自稱係某個先前王朝嘅後裔嚟得到或者加強佢統治嘅合法性同正統性。

以下係得到大部分史學家承認嘅同宗王朝:

王朝嘅分類[編輯]

德國繪製嘅清朝康雍乾盛世嗰陣嘅中華帝國地圖。清朝係中國史上嘅中原王朝、大一統王朝同埋征服王朝。

中原王朝[編輯]

中原黃河嘅中下游地區,係中華文明嘅發祥地[57]。「中原王朝」係指定都喺中原嘅王朝,無論建立王朝嘅民族係邊個都好[57]

大一統王朝[編輯]

「大一統王朝」係指完成咗中國本部統一嘅王朝,無論建立王朝嘅民族係邊個都好。「中國本部」,又叫「中國本土」,係漢族嘅傳統聚居地,同「中國」唔係一樣嘅概念。完成咗中國本部統一而且君主稱號係皇帝嘅王朝可以叫做「中華帝國」[58]

「大一統」呢個概念第一次出現喺公羊高嘅《公羊傳》入便[59][60][61]。其他著名嘅人物好似孔子孟子亦都喺佢哋嘅作品入便提到過呢個概念[62][63]

大部分嘅史學家將呢啲王朝歸類成大一統王朝:秦朝西漢新朝東漢西晉隋朝唐朝武周北宋元朝明朝清朝[64][65]。但係,北宋大一統王朝嘅地位唔係全部史學家都接受嘅,原因係燕雲十六州嘅一部分地區係遼朝嘅領土,而且河套嘅一部分地區係由西夏統治緊;所以,北宋從未完全控制到中國本部[64][66]

征服王朝、滲透王朝[編輯]

「征服王朝」同埋「滲透王朝」都係非漢族建立嘅中國王朝,按佢哋入去中國本部統治嘅方式分別歸類成兩種類別[67]。「征服王朝」係指嗰啲吸收漢文化嘅同時特登保留住自身文化嘅非漢族王朝,好似元朝清朝等;「滲透王朝」係指嗰啲最後被徹底漢化咗嘅非漢族王朝,好似後秦北魏等。呢兩個概念都係由美國史學家魏復古提出嘅,而且畀支持以多民族、多元文化嘅角度嚟分析中國史嘅史學家爭議[68]

王朝嘅名號[編輯]

國號[編輯]

中國歷朝嘅開國君主喺立國之初都會確立政權嘅正式名稱,即係國號[69][70]。喺王朝統治期間,國號係代表文明正統嘅政權嘅官方名稱,象徵新嘅政權取得咗舊統治者嘅合法地位。中國亦都有喺王朝統治期間國號出現變更嘅案例,例如:南漢原本定嘅國號係「越」,之後改成「漢」[71]

國號大概有五種源頭:

  • 嚟自部族、部落聯盟嘅名稱[72][73]
    • 例如:夏朝嘅名嚟自佢嘅統治部族夏后氏[72]
  • 嚟自創建者原本嘅封號、爵位[72][73]
  • 嚟自相同地理位置嘅先前政權嘅名稱[73][75]
    • 例如:前燕嘅地理位置大概同先秦嘅燕國一樣,所以國號叫做「燕」[75]
  • 嚟自有宗族關係(可考或者自稱)嘅先前政權嘅名稱[73]
  • 寓意吉祥或者有特別含義嘅字[72][73]
    • 例如:《易經》入面嘅「大哉乾元」係元朝「大元」國號嘅來由[77]

中國史上有幾個王朝嘅國號係有個「大」字。朱國楨嘅《湧幢小品》指出第一個帶有「大」字嘅國號係元朝嘅「大元」[78][79]。不過,其他嘅歷史材料,如同脫脫編修嘅《遼史》同《金史》,記錄咗喺元朝之前亦都有王朝嘅國號入便有「大」字,好似遼朝嘅「大遼」同金朝嘅「大金」[80][81]

官員、百姓、朝貢國亦都會喺稱呼中國王朝嗰陣喺國號前面加埋個「大」字嚟表示尊崇,即使王朝嘅國號入便係無「大」字嘅[79]。例如:《日本書紀》入便叫唐朝做「大唐」,但係唐朝嘅國號淨係得「唐」一個字。

國號嘅使用同埋佢嘅重要性亦都畀中國以外嘅其​​他中華文化圈政權接受。其中,響越南同朝鮮半島嘅王朝都有各自嘅國號。

喺史學上嘅稱呼[編輯]

因為中國史上出現過好多重複使用嘅國號,史學家需要喺名稱前面加埋前綴嚟區分唔同嘅政權[2][82][83]。一般會用到嘅前綴有:

一個王朝可能有多個史學稱呼,但係一啲稱呼通常會得到更加廣泛嘅使用。例如:西漢又叫「前漢」、楊吳亦都可以叫做「南吳」[84][85]

如果一個王朝嘅統治發生咗一啲根本性嘅變化,史學家一般都會用唔同嘅名號嚟區分。例如:宋朝北宋南宋,以靖康之變做兩者嘅分界點,用嚟區分由宋太祖趙匡胤成立嘅「宋」同宋高宗趙構復興之後嘅「宋」[86]。呢種情況之下,原本嘅政權已經覆滅咗,但係之後得到重建同埋聲稱延續先前政權嘅法統,所以史學界需要區分名號嚟反映政權變化嘅歷史事實。例外嘅有西秦唐朝,佢哋嘅統治曾經畀後秦武周分別打斷過[87][88]

中文材料通常唔會喺有前綴嘅王朝史學稱呼加埋個「朝」字。例如:北周因為有個「北」字前綴而好少被叫做「北周朝」;「北周」、「北周王朝」呢種叫法就相對嚟講比較常見。

王朝一覽[編輯]

呢個表淨係顯示通常喺歷史年表入便可以搵得到嘅主要嘅中國王朝。中國史上重有好多世襲君主制政權唔喺入便。

王朝[a] 統治家族 統治時期 君主
姓氏 民族[b] 建立 滅亡 國祚 開國君主[c] 亡國君主
夏朝
haa6 ciu4
[d] 華夏 公元前2070年[e][f][94] 公元前1600年[e][f][94] 430年[f][g] 禹 姒文命 桀 姒履癸
商朝
soeng1 ciu4
華夏 公元前1600年[e][h][97] 公元前1046年[e][h][97] 554年[h] 湯 子履 商紂王 子受
西周[i]
sai1 zau1
華夏 公元前1046年[e][j][98] 公元前771年[98] 275年[j] 周武王 姬發 周幽王 姬宮涅
東周[i]
dung1 zau1
華夏 公元前770年[98] 公元前256年[98] 514年 周平王 姬宜臼 周赧王 姬延
秦朝
ceon4 ciu4
[k] 華夏 公元前221年[100] 公元前207年[100] 14年 秦始皇 嬴政 秦三世 嬴子嬰
西漢[l]
sai1 hon3
公元前202年[m][102] 公元9年[102] 211年[m] 漢高帝 劉邦 劉嬰
新朝
san1 ciu4
公元9年[103] 公元23年[103] 14年 王莽 王莽
東漢[l]
dung1 hon3
公元25年[104] 公元220年[104] 195年 漢光武帝 劉秀 漢獻帝 劉協
三國
saam1 gwok3
公元220年[105] 公元280年[105] 60年
曹魏
cou4 ngai6
公元220年[106] 公元266年[106] 46年 魏文帝 曹丕 魏元帝 曹奐
蜀漢
suk6 hon3
公元221年[107] 公元263年[107] 42年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孝懷帝 劉禪
東吳
dung1 ng4
公元222年[108] 公元280年[108] 58年 吳大帝 孫權 孫皓
西晉[n]
sai1 zeon3
司馬 公元266年[109] 公元316年[109] 50年 晉武帝 司馬炎 晉愍帝 司馬鄴
東晉[n]
dung1 zeon3
司馬 公元317年[110] 公元420年[110] 103年 晉元帝 司馬睿 晉恭帝 司馬德文
十六國
sap6 luk6 gwok3
公元304年[111] 公元439年[111] 135年
漢趙
hon3 ziu6
[o] 匈奴 公元304年[114] 公元329年[114] 25年 漢光文帝 劉淵 劉曜
成漢
sing4 hon3
公元304年[p][116] 公元347年[116] 43年[p] 成武帝 李雄[p] 李勢
後趙
hau6 ziu6
公元319年[117] 公元351年[117] 32年 趙明帝 石勒 石祗
前涼
cin4 loeng4
公元320年[118] 公元376年[118] 56年 涼成王 張茂 張天錫
前燕
cin4 jin1
慕容 鮮卑 公元337年[119] 公元370年[119] 33年 燕文明帝 慕容皝 燕幽帝 慕容暐
前秦
cin4 ceon4
[q] 公元351年[r][119] 公元394年[119] 43年[r] 秦景明帝 苻健[r] 苻崇
後燕
hau6 jin1
慕容[s][t] 鮮卑[t] 公元384年[124] 公元409年[u][124] 25年[u] 燕成武帝 慕容垂 燕昭文帝 慕容熙 /
燕惠懿帝 高雲[v]
後秦
hau6 ceon4
公元384年[125] 公元417年[125] 33年 秦武昭帝 姚萇 姚泓
西秦
sai1 ceon4
乞伏 鮮卑 公元385年[126] 公元431年[126] 37年[w] 秦宣烈王 乞伏國仁 乞伏暮末
後涼
hau6 loeng4
公元386年[127] 公元403年[127] 17年 涼懿武帝 呂光 呂隆
南涼
naam4 loeng4
禿髮 鮮卑 公元397年[128] 公元414年[128] 17年 武威武王 禿髮烏孤 涼景王 禿髮傉檀
北涼
bak1 loeng4
沮渠[x] 匈奴[x] 公元397年[130] 公元439年[130] 42年 段業 涼哀王 沮渠牧犍
南燕
naam4 jin1
慕容 鮮卑 公元398年[131] 公元410年[131] 12年 燕獻武帝 慕容德 慕容超
西涼
sai1 loeng4
公元400年[132] 公元421年[132] 21年 涼武昭王 李暠 李恂
胡夏
wu4 haa6
赫連[y] 匈奴 公元407年[134] 公元431年[134] 24年 夏武烈帝 赫連勃勃 赫連定
北燕
bak1 jin1
[z] [z] 公元407年[aa][135] 公元436年[135] 29年[aa] 燕惠懿帝 高雲[v] /
燕文成帝 馮跋
燕昭成帝 馮弘
北朝
bak1 ciu4
公元386年[136] 公元581年[136] 195年
北魏
bak1 ngai6
拓跋[ab] 鮮卑 公元386年[138] 公元535年[138] 149年 魏道武帝 拓跋珪 魏孝武帝 元修
東魏
dung1 ngai6
鮮卑 公元534年[139] 公元550年[139] 16年 魏孝靜帝 元善見 魏孝靜帝 元善見
西魏
sai1 ngai6
[ac] 鮮卑 公元535年[139] 公元557年[139] 22年 魏文帝 元寶炬 魏恭帝 拓跋廓
北齊
bak1 cai4
公元550年[139] 公元577年[139] 27年 齊文宣帝 高洋 高恆
北周
bak1 zau1
宇文 鮮卑 公元557年[139] 公元581年[139] 24年 周孝閔帝 宇文覺 周靜帝 宇文闡
南朝
naam4 ciu4
公元420年[141] 公元589年[141] 169年
劉宋
lau4 sung3
公元420年[142] 公元479年[142] 59年 宋武帝 劉裕 宋順帝 劉準
南齊
naam4 cai4
公元479年[143] 公元502年[143] 23年 齊高帝 蕭道成 齊和帝 蕭寶融
梁朝
loeng4 ciu4
公元502年[144] 公元557年[144] 55年 梁武帝 蕭衍 梁敬帝 蕭方智
陳朝
can4 ciu4
公元557年[145] 公元589年[145] 32年 陳武帝 陳霸先 陳叔寶
隋朝
ceoi4 ciu4
[ad] 公元581年[147] 公元619年[147] 38年 隋文帝 楊堅 隋恭帝 楊侗
唐朝
tong4 ciu4
[ae] 公元618年[149] 公元907年[149] 274年[af] 唐高祖 李淵 唐哀帝 李柷
武周
mou5 zau1
公元690年[150] 公元705年[150] 15年 周聖神帝 武曌 周聖神帝 武曌
五代
ng5 doi6
公元907年[151] 公元960年[151] 53年
後梁
hau6 loeng4
公元907年[152] 公元923年[152] 16年 梁太祖 朱溫 朱友貞
後唐
hau6 tong4
[ag][ah][ai] 沙陀[ai] 公元923年[156] 公元937年[156] 14年 唐莊宗 李存勗 李從珂
後晉
hau6 zeon3
沙陀 公元936年[157] 公元947年[157] 11年 晉高祖 石敬瑭 晉出帝 石重貴
後漢
hau6 hon3
沙陀 公元947年[157] 公元951年[157] 4年 漢高祖 劉知遠 漢隱帝 劉承祐
後周
hau6 zau1
[aj] 公元951年[157] 公元960年[157] 9年 周太祖 郭威 周恭帝 柴宗訓
十國
sap6 gwok3
公元907年[159] 公元979年[159] 62年
前蜀
cin4 suk6
公元907年[160] 公元925年[160] 18年 蜀高祖 王建 王衍
楊吳
joeng4 ng4
公元907年[ak][162] 公元937年[162] 30年[ak] 吳烈祖 楊渥[ak] 吳睿帝 楊溥
馬楚
maa5 co2
公元907年[163] 公元951年[163] 44年 楚武穆王 馬殷 馬希崇
吳越
ng4 jyut6
公元907年[163] 公元978年[163] 71年 吳越太祖 錢鏐 秦忠懿王 錢俶

man5
[al] 公元909年[163] 公元945年[163] 36年 閩太祖 王審知 天德帝 王延政
南漢
naam4 hon3
公元917年[163] 公元971年[163] 54年 漢高祖 劉龑 劉鋹
荊南
ging1 naam4
[am] 公元924年[163] 公元963年[163] 39年 楚武信王 高季興 高繼沖
後蜀
hau6 suk6
公元934年[163] 公元965年[163] 31年 蜀高祖 孟知祥 楚恭孝王 孟昶
南唐
naam4 tong4
[an] 公元937年[167] 公元976年[167] 37年 唐烈祖 李昪 李煜
北漢
bak1 hon3
[ao] 沙陀[ao] 公元951年[169] 公元979年[169] 28年 漢世祖 劉旻 漢英武帝 劉繼元
遼朝
liu4 ciu4
耶律 契丹 公元916年[ap][171] 公元1125年[171] 209年[ap]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遼
sai1 liu4
耶律[aq] 契丹[aq] 公元1124年[174] 公元1218年[174] 94年 遼德宗 耶律大石 屈出律
北宋[ar]
bak1 sung3
公元960年[175] 公元1127年[175] 167年 宋太祖 趙匡胤 宋欽宗 趙桓
南宋[ar]
naam4 sung3
公元1127年[176] 公元1279年[176] 152年 宋高宗 趙構 趙昺
西夏
sai1 haa6
嵬名[as] 党項 公元1038年[178] 公元1227年[178] 189年 夏景宗 李元昊 李睍
金朝
gam1 ciu4
完顏 女真 公元1115年[179] 公元1234年[179] 119年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完顏承麟
元朝
jyun4 ciu4
孛兒只斤 蒙古 公元1271年[at][181] 公元1368年[181] 97年[at] 元世祖 孛兒只斤忽必烈 元惠宗 孛兒只斤妥懽貼睦爾
北元
bak1 jyun4
孛兒只斤[au] 蒙古[au] 公元1368年[184] 公元1388年[av][184] 20年[av] 元惠宗 孛兒只斤妥懽貼睦爾 天元帝 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av]
明朝
ming4 ciu4
公元1368年[188] 公元1644年[188] 276年 洪武帝 朱元璋 崇禎帝 朱由檢
南明
naam4 ming4
公元1644年[189] 公元1662年[aw][189] 18年[aw] 弘光帝 朱由崧 永曆帝 朱由榔[aw]
後金
hau6 gam1
愛新覺羅 女真[ax] 公元1616年[193] 公元1636年[193] 20年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朝
cing1 ciu4
愛新覺羅 滿洲 公元1636年[194] 公元1912年[ay][194] 276年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宣統帝 愛新覺羅溥儀
收錄標準

呢個表淨係顯示主要嘅中國王朝。不過,中國歷史地理學劃定嘅地理範圍入面重有好多唔喺呢個表入便嘅世襲君主制政權,例如[195]

  • 封建制入便嘅世襲諸侯國(鄧國、霍國、楚國、義渠國等);
  • 羈縻制同土司制入便嘅世襲政權(播州土司、水東土司、永寧土司、贊拉土司等);
  • 統治地理範圍比較細嘅割據世襲政權(南越、吐谷渾、大理東寧等);
  • 存在時間比較短嘅割據世襲政權(翟魏、後遼、陳漢、順朝等);
  • 曾經統治過同「中國」喺歷史上或者而家有政治或者文化關聯地區嘅跨區域政權(柔然、吐蕃渤海、喀喇汗國等)。

根據中國歷史地理學嘅劃定,清朝響公元1750年代到公元1840年代為止,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嘅極盛領土範圍都係中國史嘅一部分,而呢個地區入面全部民族建立嘅政權都係中國史上嘅政權[196][197][198]。清朝鼎盛時期嘅疆域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涵蓋以下嘅地區[199][200][201]

曾經喺一啲歷史時期由中國政權統治嘅其他地區(好似朝鮮半島嘅部分區域、今日越南嘅中部同北部、中亞嘅部分地區等)則涵蓋喺相應嘅中國政權嘅歷史入便。響「中國」之外地區但係有中國血統嘅王朝(如同越南嘅前李朝、暹羅嘅吞武里王朝等)都唔包埋喺呢個表入便[208][209][210][211]。另外,曾經統治過響「中國」之外嘅中華朝貢國嘅王朝(例如琉球群島嘅第一尚氏王朝、越南嘅阮朝等)亦都被排除喺呢個表之外[212][213]

顏色說明

  淺黃色底色係影響力比較大嘅政權
  灰色底色係主要嘅歷史時期(亦都係多個政權嘅統稱)
  左邊嗰行橙色底色係包埋喺「三國」入便嘅政權
  左邊嗰行藍色底色係包埋喺「十六國」入便嘅政權
  左邊嗰行綠色底色係包埋喺「南北朝」入便嘅「北朝」政權
  左邊嗰行紫色底色係包埋喺「南北朝」入便嘅「南朝」政權
  左邊嗰行黃色底色係包埋喺「五代十國」入便嘅「五代」政權
  左邊嗰行粉紅色底色係包埋喺「五代十國」入便嘅「十國」政權

王朝嘅疆域[編輯]

呢個表顯示嘅王朝同「王朝一覽」入便嘅王朝係一樣嘅。

中國王朝 今日地區對照[az]
夏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14]
商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15]
西周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16]
東周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17][218]
秦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19]
西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20]
新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蒙古國 蒙古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20]
東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21]
曹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222]
蜀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222]
東吳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22]
西晉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23]
東晉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24][225]
漢趙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26]
成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26]
後趙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26]
前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226][227]
前燕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27]
前秦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224][227][228]
後燕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29]
後秦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29][230]
西秦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29]
後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229]
南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0]
北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0]
南燕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0]
西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230]
胡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0]
北燕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0]
北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229][230][231][232]
東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3]
西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3]
北齊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4]
北周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234]
劉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31]
南齊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32]
梁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33]
陳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34]
隋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35]
唐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泰國 泰王國
土庫曼 土庫曼斯坦
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36][237][238]
武周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37]
後梁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9]
後唐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0]
後晉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1][242]
後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3]
後周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4]
前蜀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5]
楊吳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6]
馬楚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1]
吳越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1][246]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241][246]
南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41][247]
荊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1]
後蜀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1][245]
南唐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241]
北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1][244]
遼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241][248]
西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土庫曼 土庫曼斯坦
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249][250]
北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248]
南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249][250]
西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248][249][250]
金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249][250]
元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不丹 不丹王國
印度 印度共和國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尼泊爾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泰國 泰王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51][252]
北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253][254]
明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bb]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不丹 不丹王國
印度 印度共和國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53][254]
南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bb]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ba]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253][254]
後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255][256]
清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bb]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印度 印度共和國
哈薩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共和國
老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蒙古國 蒙古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
尼泊爾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
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55][256]

[編輯]

  1. 呢個表顯示嘅名號係史學入便用嘅名,唔係各個王朝正式確立嘅國號。同一個王朝可以有多個史學稱呼。
  2. 雖然中國史學通常將一個王朝嘅統治家族歸類成來自一個民族,但係一啲中國君主有多個民族嘅血統[89]。例如:史學家一般將清朝睇成係滿洲族建立嘅王朝,不過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其實係滿漢混血,佢嘅漢族血統係源自佢嘅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90]
  3. 呢個表顯示嘅開國君主係王朝嘅實際開創者。但係,中國史上亦都有統治家族嘅先前成員被追尊成為君主嘅案例。例如:後晉嘅實際建立者係晉高祖石敬瑭,不過後晉皇室有正式追尊先前四位成員成為皇帝。
  4. 夏朝嘅統治家族係「姒」姓,「夏后」氏[91]
  5. 5.0 5.1 5.2 5.3 5.4 周召共和之前嘅年份都係出自夏商周斷代工程。
  6. 6.0 6.1 6.2 根據漢代史學家劉歆嘅推算,夏朝響公元前2205年立國,響公元前1766年亡國,國祚399年(唔計埋「無王時期」)[92][93]
  7. 夏朝嘅統治曾經畀羿同寒浞打斷過,一共有40年,史稱「無王時期」[95]。歷史材料對於夏朝嘅空位期嘅開始同結束嘅年份講法唔同。中國史學無對空位期之前嘅夏朝同復國之後嘅夏朝做出名號上嘅區分。係夏朝空位期之前嘅最後一位君主,而少康係複國之後嘅第一位[95]
  8. 8.0 8.1 8.2 根據漢代史學家劉歆嘅推算,商朝響公元前1766年立國,響公元前1122年亡國,國祚644年[92][96]
  9. 9.0 9.1 西周東周統稱「周朝[53]
  10. 10.0 10.1 根據漢代史學家劉歆嘅推算,西周響公元前1122年立國,響公元前771年亡國,國祚351年[92][96]
  11. 秦朝嘅統治家族係「嬴」姓,「趙」氏[99]
  12. 12.0 12.1 西漢東漢統稱「漢朝[54]
  13. 13.0 13.1 一啲史學家將公元前206年漢高帝劉邦稱「漢王」呢件事作為西漢嘅建立[101]。如果係噉睇,西漢國祚215年。
  14. 14.0 14.1 西晉東晉統稱「晉朝[55]
  15. 漢趙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攣鞮」,但係喺漢趙建立之前改姓咗「劉」[112][113]
  16. 16.0 16.1 16.2 一啲史學家將公元303年成景帝李特定年號「建初」呢件事作為成漢嘅建立[115]。如果係噉睇,成漢嘅建立者係成景帝,國祚44年。
  17. 前秦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蒲」,但係秦惠武帝苻洪喺公元349年前秦建立之前改姓咗「苻」[120]
  18. 18.0 18.1 18.2 一啲史學家將公元350年秦惠武帝苻洪稱「三秦王」呢件事作為前秦嘅建立[121]。如果係噉睇,前秦嘅建立者係秦惠武帝,國祚44年。
  19. 因為蘭汗唔係出自慕容氏,佢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122]
  20. 20.0 20.1 燕惠懿帝高雲係高句麗族,本來係姓「高」,之後畀慕容氏撫養咗[123]。所以,燕惠懿帝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
  21. 21.0 21.1 根據燕惠懿帝高雲嘅王朝歸屬,後燕嘅滅亡年份可以睇成係公元407年或者公元409年,國祚23年或者25年。
  22. 22.0 22.1 根據唔同嘅史學家劃分,燕惠懿帝高雲可以睇成係後燕嘅末代君主或者北燕嘅開國君主[123]
  23. 公元400年,西秦後秦滅亡。公元409年,西秦復國。中國史學無對響公元400年之前嘅西秦同復國之後嘅西秦做出名號上嘅區分。秦武元王乞伏乾歸係西秦短暫亡國之前嘅最後一位君主,亦都係復國之後嘅第一位。
  24. 24.0 24.1 段業係漢族。所以,涼武宣王沮渠蒙遜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129]
  25. 胡夏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劉」,但係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喺公元413年胡夏建立之後改姓咗「赫連」[133]
  26. 26.0 26.1 燕惠懿帝高雲係高句麗族,本來係姓「高」,之後畀慕容氏撫養咗[123]。所以,燕文成帝馮跋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
  27. 27.0 27.1 根據燕惠懿帝高雲嘅王朝歸屬,北燕嘅建立年份可以睇成係公元407年或者公元409年,國祚29年或者27年。
  28. 北魏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拓跋」,但係魏孝文帝元宏喺公元493年北魏建立之後改姓咗「元」[137]
  29. 西魏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喺公元493年西魏建立之前改姓咗「元」,但係魏恭帝拓跋廓又喺公元554年西魏建立之後復姓咗「拓跋」[137][140]
  30. 隋朝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楊」,西魏賜姓「普六茹」,但係隋文帝楊堅喺公元580年隋朝建立之前復姓咗「楊」[146]
  31. 唐朝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李」,西魏賜姓「大野」,但係喺公元580年唐朝建立之前復姓咗「李」[148]
  32. 公元690年,唐朝武周滅亡。公元705年,唐朝復國。中國史學無對響公元690年之前嘅唐朝同復國之後嘅唐朝做出名號上嘅區分。唐睿宗李旦係唐朝短暫亡國之前嘅最後一位君主,而唐中宗李顯係復國之後嘅第一位。
  33. 後唐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朱邪」,但係唐獻祖李國昌喺公元869年後唐建立之前改姓咗「李」[153]
  34. 唐明宗李嗣源本來無姓,之後畀李氏撫養咗[154]。所以,唐明宗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
  35. 35.0 35.1 李從珂漢族,本來係姓「王」,之後畀李氏撫養咗[155]。所以,李從珂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
  36. 周世宗柴榮本來係姓「柴」,之後畀郭氏撫養咗[158]。所以,周世宗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
  37. 37.0 37.1 37.2 一啲史學家將公元902年吳太祖楊行密稱「吳王」呢件事作為楊吳嘅建立[161]。如果係噉睇,楊吳嘅建立者係吳太祖,國祚35年。
  38. 因為朱文進唔係出自王氏,佢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164]
  39. 荊南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高」,楚武信王高季興之後改姓咗「朱」,但係佢又喺荊南建立之前復姓咗「高」[165]
  40. 南唐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李」,唐烈祖李昪之後改姓咗「徐」,但係佢又喺公元939年南唐建立之後復姓咗「李」[166]
  41. 41.0 41.1 漢英武帝劉繼元漢族,本來係姓「何」,之後畀劉氏撫養咗[168]。所以,漢英武帝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
  42. 42.0 42.1 一啲史學家將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獲選成為契丹族部落聯盟首領呢件事作為遼朝嘅建立[170]。如果係噉睇,遼朝國祚218年。
  43. 43.0 43.1 屈出律係乃蠻族,本來無姓。因為屈出律唔係出自耶律氏,佢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172][173]
  44. 44.0 44.1 北宋南宋統稱「宋朝[56]
  45. 西夏嘅統治家族本來係姓「拓跋」,唐朝宋朝分別賜姓「李」同「趙」,但係夏景宗李元昊喺公元1032年西夏建立之前改姓咗「嵬名」[177]
  46. 46.0 46.1 一啲史學家將公元1260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登基成為蒙古帝國大汗呢件事作為元朝嘅建立[180]。如果係噉睇,元朝國祚108年。
  47. 47.0 47.1 綽羅斯也先係瓦剌族。因為綽羅斯也先唔係出自孛兒只斤氏,佢嘅即位唔係正常嘅世襲繼承[182][183]
  48. 48.0 48.1 48.2 中國史學通常將公元1388年或者公元1402年北元取消咗「大元」國號呢件事作為佢嘅終結[185][186]。但係,一啲史學家將公元1388年或者公元1402年到公元1635年之間嘅蒙古族政權(《明史》入便叫做「韃靼」)睇成係北元嘅直接延續[187]。如果以公元1402年作為北元嘅終結年份,北元國祚34年,末代君主係兀雷帖木兒汗孛兒只斤鬼力赤;如果以公元1635年作為北元嘅終結年份,北元國祚267年,末代君主係孛兒只斤額爾克孔果爾。
  49. 49.0 49.1 49.2 一啲史學家將公元1664年定武帝政權滅亡呢件事作為南明嘅終結[190]。如果係噉睇,南明嘅末代君主係定武帝,國祚20年。但係,史學界對於定武帝(史學家推測佢嘅姓名係「朱亶塉」或者「朱本鉝」,統治時期係公元1646年到公元1664年)係唔係真實嘅人物同佢嘅確切身份重有爭議。
  50. 公元1635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女真族嘅名改成「滿洲族[191][192]
  51. 唔包埋喺公元1917年嘅張勳復辟。
  52. 呢個表顯示嘅地區表示中國王朝曾經統治過喺今日係屬於呢啲地方嘅全部或者一部分區域。
  53.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53.10 53.11 53.12 53.13 53.14 53.15 53.16 53.17 53.18 53.19 53.20 淨係中華民國轄下嘅福建省
  54. 54.0 54.1 54.2 澳門喺公元1557年成為葡萄牙租界地,但係中國一直到公元1887年先至失去咗澳門嘅主權。

[編輯]

  1. (英文)Skutsch, Carl (2013).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Minorities. p. 287. ISBN 9781135193881.
  2. 2.0 2.1 (簡體中文)王也揚; 趙慶雲 (2016). . ISBN 9787516188231.
  3. (英文)Keay, John (2010). China: A History. ISBN 9780007372089.
  4. (英文)Sadow, Lauren; Peeters, Bert; Mullan, Kerry (2019). Studies in Ethnopragmatics, Cultural Semantic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inimal English (and Beyond). p. 100. ISBN 9789813299795.
  5. (英文)Bauch, Martin; Schenk, Gerrit (2019). The Crisis of the 14th Century: Teleconne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Change?. p. 153. ISBN 9783110660784.
  6. (英文)Ruan, Jiening; Zhang, Jie; Leung, Cynthia (2015).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p. 9. ISBN 9783319213088.
  7. (英文)Wei, Chao-hsin (1988). The General Themes of the Ocean Culture World. p. 17.
  8. (英文)Adler, Philip; Pouwels, Randall (2011). World Civilizations: Volume I: To 1700. p. 373. ISBN 9781133171065.
  9. (英文)Rowe, William (2010).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p. 1. ISBN 9780674054554.
  10. 10.0 10.1 喺《新華字典》入便「朝代」嘅解釋:「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連續統治的時期」
  11. (簡體中文)國古代從古至今為何都沿用朝代的說法,不用"國"指代政權?. 喺2020-08-02搵到.
  12. 12.0 12.1 (簡體中文)大鵬談翻譯:歷史上的"王朝"與"皇朝". 喺2020-08-01搵到.
  13. (英文)Ebrey, Patricia; Liu, Kwang-Ching (2010).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p. 10. ISBN 9780521124331.
  14. 14.0 14.1 (英文)Chan, Joseph (2013). Confucian Perfectionism: A Political Philosophy for Modern Times. p. 213. ISBN 9781400848690.
  15. 祁志祥 (2016). . p. 21. ISBN 9789869244923.
  16. 16.0 16.1 (英文)Perdue, Peter (2009).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p. 6. ISBN 9780674042025.
  17. (英文)Elleman, Bruce; Paine, Sarah (2019). Modern China: Continuity and Change, 1644 to the Present. p. 19. ISBN 9781538103876.
  18. (英文)Zheng, Yongnian; Huang, Yanjie (2018). Market in Stat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omination in China. p. 83. ISBN 9781108473446.
  19. (簡體中文).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20. (簡體中文)樊樹志 (2007). . p. 99. ISBN 9787309055634.
  21. (英文)Wilkinson, Endymion (2000).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p. 14. ISBN 9780674002494.
  22. (英文)Perkins, Dorothy (2013).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and Culture. p. 1. ISBN 9781135935627.
  23. (英文)Di Cosmo, Nicola (2007). The Diary of a Manchu Soldi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My Service in the Army", by Dzengseo. p. 1. ISBN 9781135789558.
  24. (英文)Elman, Benjamin (2006).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p. 46. ISBN 9780674023062.
  25. (英文)Tanner, Harold (2009). China: A History. p. 335. ISBN 978-0872209152.
  26. (英文)Pines, Yuri (2012). The Everlasting Empire: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and Its Imperial Legacy. p. 157. ISBN 978-0691134956.
  27. (英文)Mote, Frederick (2003). Imperial China 900-1800. p. 798. ISBN 9780674012127.
  28. (英文)Skaff, Jonathan (2012). Sui-Tang China and Its Turko-Mongol Neighbors: Culture, Power, and Connections, 580-800. p. 80. ISBN 9780199734139.
  29. (英文)Stunkel, Kenneth (2012). Fifty Key Works of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p. 143. ISBN 9781136723667.
  30. 30.0 30.1 (英文)Moody, Alys; Ross, Stephen (2020). Global Modernists on Modernism: An Anthology. p. 282. ISBN 9781474242349.
  31. (英文)Grosse, Christine (2019). The Global Manager's Guide to Cultural Literacy. p. 71. ISBN 9781527533875.
  32. (英文)Wu, Bin (2019).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pp. 44–45. ISBN 9789811382253.
  33. (簡體中文). 原著喺2020-01-15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34. (英文)Besio, Kimberly (2012). Three Kingdoms and Chinese Culture. p. 64. ISBN 9780791480496.
  35. (英文)Baaquie, Belal Ehsan; Wang, Qing-Hai (2018). "Chinese Dynasties and Modern China: Unification and Fragmentation". China and the World: Ancient and Modern Silk Road. 1 (1): 5. doi:10.1142/S2591729318500037.
  36. (英文)Holcombe, Charles (2017). A History of East Asia. pp. 62–63. ISBN 9781107118737.
  37. (英文)Yang, Shao-yun (2019). The Way of the Barbarians: Redrawing Ethnic Boundaries in Tang and Song China. p. 63. ISBN 9780295746012.
  38. (英文)Chen, Huaiyu (2007). The Revival of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Medieval China. p. 24. ISBN 9780820486246.
  39. (英文)Wakeman, Frederic (1985).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Volume 1. p. 446. ISBN 9780520048041.
  40.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簡體中文)劉浦江 (2017). . ISBN 9787101125795.
  41. 41.0 41.1 41.2 (英文)Lee, Thomas (2000).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 History. p. 238. ISBN 9004103635.
  42. (英文)Ng, On Cho; Wang, Edward (2005). Mirroring the Past: 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 p. 177. ISBN 9780824829131.
  43. (簡體中文).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44. (英文)Brook, Timothy; Walt van Praag, Michael van; Boltjes, Miek (2018). Sacred Mandates: 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ce Chinggis Khan. p. 52. ISBN 9780226562933.
  45. (英文)Biran, Michal (2005). 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 p. 93. ISBN 9780521842266.
  46. (簡體中文)論清人的遼金"正統觀"——以遼宋金"三史分修""各與正統"問題討論為中心. 喺2020-07-31搵到.
  47. (英文)Zhang, Feng (2015). Chinese Hegemony: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ast Asian History. p. 126. ISBN 9780804795043.
  48. (英文)Brook, Walt van Praag & Boltjes (2018). p. 54.
  49. (英文)Chan, Wing-ming (2000). East Asian History, Issues 19-20. p. 30.
  50. (英文)Fang, Weigui (2019). Modern No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n China. p. 30. ISBN 9789811335587.
  51. (英文)Baldanza, Kathlene (2016). Ming China and Vietnam. p. 206. ISBN 9781107124240.
  52. 52.0 52.1 (英文)Wu, Huaiqi (2018). An Historical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p. 322. ISBN 9783662562536.
  53. 53.0 53.1 (英文)Law, Eugene (2004). Best of China. p. 11. ISBN 9787508504292.
  54. 54.0 54.1 (英文)Li, Xiaobing (2012). China at War: An Encyclopedia. p. 485. ISBN 9781598844160.
  55. 55.0 55.1 (簡體中文)毛增印 (2005). . p. 90. ISBN 9787508507996.
  56. 56.0 56.1 (簡體中文)王守法 (2002). . p. 80. ISBN 9787209030762.
  57. 57.0 57.1 (英文)Li, Xiaobing; Shan, Patrick (2015). Ethnic China: Identity, Assimilation, and Resistance. p. 5. ISBN 9781498507295.
  58. (簡體中文). 喺2020-07-31搵到.
  59. (簡體中文)馮天瑜; 楊華 (2000). . p. 111.
  60. (簡體中文)賈兵強; 朱曉鴻 (2015). . ISBN 9787517031246.
  61. (簡體中文)王希隆 (2009). . ISBN 9787542114525.
  62. (簡體中文)楊發興 (2015). .
  63. (簡體中文)高奇 (2018). . ISBN 9787101127669.
  64. 64.0 64.1 .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65. .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66. (英文)Graff, David; Higham, Robin (2012). 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 pp. 70–71. ISBN 978-0813140674.
  67. (英文)van de Ven, Hans (2000). Warfare in Chinese History. p. 77. ISBN 9004117741.
  68. (英文)Bulag, Uradyn (2010). Collaborative Nationalism: The Politics of Friendship on China's Mongolian Frontier. pp. 56–57. ISBN 9781442204331.
  69. (英文)Wilkinson (2000). pp. 13–14.
  70. (簡體中文)朱法元; 吳琦幸 (2000). 國文化ABC. ISBN 9787210045892.
  71. (簡體中文).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72. 72.0 72.1 72.2 72.3 (簡體中文). 喺2020-07-31搵到.
  73. 73.0 73.1 73.2 73.3 73.4 (簡體中文). 喺2020-07-31搵到.
  74. (簡體中文).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75. 75.0 75.1 (簡體中文).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76. (簡體中文)周皇帝列表及簡介 後周太祖世宗恭帝簡介 後周是怎麼滅亡的. 喺2020-07-31搵到.
  77. (英文)Hung, Hing Ming (2016). From the Mongols to the Ming Dynasty: How a Begging Monk Became Emperor of China, Zhu Yuan Zhang. p. 13. ISBN 9781628941524.
  78. (簡體中文)胡阿祥; 宋艷梅 (2008). . p. 171. ISBN 9787807135999.
  79. 79.0 79.1 (簡體中文)朝為何定國號為"大明",絕大部分人只知道五個原因中的一個. 喺2020-07-31搵到.
  80. (簡體中文).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81. 陳學霖 (2003). . pp. 4–5. ISBN 9789629960971.
  82. (英文)Wilkinson (2000). p. 14.
  83. (簡體中文)何中國古代的一些朝代前要加上"東西南北",比如"西漢"呢?.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84. (英文)Loewe, Michael (2006).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E – 220 CE. p. vi. ISBN 9781603840576.
  85. (簡體中文). 喺2020-08-09搵到.
  86. (英文)Chan, Chi Chuen; Li, William; Chiu, Amy (2019). The Psychology of Chinese Gambling: 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 21. ISBN 9789811334863.
  87. (簡體中文)西. 喺2020-08-02搵到.
  88. (簡體中文)西西. 原著喺2020-08-02歸檔. 喺2020-08-02搵到.
  89. (簡體中文). 原著喺2020-07-31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90. (英文)Zhu, Weizheng (2015). Rereadi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 301. ISBN 9789004293311.
  91. 李學勤 (2004). . p. 358. ISBN 9789867938251.
  92. 92.0 92.1 92.2 (英文)Ivanhoe, Philip; Van Norden, Bryan (2005). Read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p. 385. ISBN 9781603844901.
  93. (英文)Tan, Koon San (2014). Dynastic China: An Elementary History. p. 8. ISBN 9789839541885.
  94. 94.0 94.1 (英文)Zheng, Wang (2012). 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p. 44. ISBN 9780231520164.
  95. 95.0 95.1 (簡體中文)尚瓏; 楊飛 (2005). . p. 56. ISBN 9787801459169.
  96. 96.0 96.1 (英文)Tan (2014). p. 17.
  97. 97.0 97.1 (英文)Westmoreland, Perry (2019). Life's Wonders. ISBN 9781644268346.
  98. 98.0 98.1 98.2 98.3 (英文)Loh, Shen Yeow (2019). Descendants of the Bird Hunters of Old China. ISBN 9781543755633.
  99. (簡體中文)吳東平 (2013). . ISBN 9787216072298.
  100. 100.0 100.1 (英文)Shaughnessy, Edward (2014). Unearthing the Changes: Recently Discovered Manuscripts of the Yi Jing (I Ching) and Related Texts. p. 19. ISBN 9780231533300.
  101. (英文)Earnshaw, Graham (2004). China Economic Review's China Business Guide 2005. p. 30. ISBN 9781933782768.
  102. 102.0 102.1 (英文)Zhang, Qizhi (2015).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p. 92. ISBN 9783662464823.
  103. 103.0 103.1 (英文)McLeod, Alexus (2016). Astronomy in the Ancient World: Early and Modern Views on Celestial Events. p. 85. ISBN 9783319236001.
  104. 104.0 104.1 (英文)Tse, Wicky (2018). The Collapse of China's Later Han Dynasty, 25-220 AD: The Northwest Borderlands and the Edge of Empire. ISBN 9781315532318.
  105. 105.0 105.1 (英文)Pei, Kuangyi (2018). Gale Researcher Guide for: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Jin. ISBN 9781535865692.
  106. 106.0 106.1 戴梅可; 魏偉森 (2016). . p. 122. ISBN 9789629966485.
  107. 107.0 107.1 (英文)Fu, Chonglan; Cao, Wenming (2019). Introduction to the Urban History of China. p. 123. ISBN 9789811382079.
  108. 108.0 108.1 周佳榮 (2017). . p. 41. ISBN 9789620441660.
  109. 109.0 109.1 麥勁生 (2017). . p. 254. ISBN 9789620440472.
  110. 110.0 110.1 (英文)Wang, Eugene (2005).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 p. 13. ISBN 9780295984629.
  111. 111.0 111.1 (簡體中文)沈松英 (2016). . ISBN 9787210081692.
  112. (簡體中文)周偉洲 (2006). . p. 2. ISBN 9787563359943.
  113. (簡體中文)徐俊元; 張占軍; 石玉新 (1986). . p. 65.
  114. 114.0 114.1 (英文)McMahon, Keith (2013). Women Shall Not Rule: Imperial Wives and Concubines in China from Han to Liao. p. 123. ISBN 9781442222908.
  115. (英文)Wong, Dorothy (2004). Chinese Steles: Pre-Buddhist and Buddhist Use of a Symbolic Form. ISBN 9780824827830.
  116. 116.0 116.1 (英文)Fan, Ru; Pan, Xinghui (2010). . p. 213. ISBN 9789628931736.
  117. 117.0 117.1 (英文)Swartz, Wendy; Yang, Lu; Jessy, Choo (2014). Early Medieval China: A Sourcebook. p. 30. ISBN 9780231531009.
  118. 118.0 118.1 (英文)Whiteman, Stephen (2019). Where Dragon Veins Meet: The Kangxi Emperor and His Estate at Rehe. p. 225. ISBN 9780295745817.
  119. 119.0 119.1 119.2 119.3 (英文)Duthie, Torquil (2014). Man'yōshū and the Imperial Imagination in Early Japan. p. 27. ISBN 9789004264540.
  120. 陳再明 (2004). . p. 82. ISBN 9789573253327.
  121. (英文)Silk, Jonathan (2013). Buddhism in China: Collected Papers of Erik Zürcher. p. 589. ISBN 9789004263291.
  122. 劉學銚 (2005). . p. 41. ISBN 9789867151018.
  123. 123.0 123.1 123.2 劉學銚 (2012). . ISBN 9789628904327.
  124. 124.0 124.1 (英文)Steinhardt, Nancy (2014).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an Age of Turmoil, 200-600. p. 28. ISBN 9780824838232.
  125. 125.0 125.1 蕭世友 (2013). . p. 69. ISBN 9789881278982.
  126. 126.0 126.1 (英文)Adamek, Piotr (2017). Good Son is Sad If He Hears the Name of His Father: The Tabooing of Names in China as a Way of Implementing Social Values. p. 344. ISBN 9781351565219.
  127. 127.0 127.1 (簡體中文)趙永紅 (2010). 西. ISBN 9787542117083.
  128. 128.0 128.1 (簡體中文)劉醒初 (2009). 肅文史精萃1:史料卷. ISBN 9787999033417.
  129. (簡體中文)呂撫 (2017). . p. 154.
  130. 130.0 130.1 (簡體中文)秦大樹; 袁旔 (2013). 2011:古絲綢之路. p. 153. ISBN 9789813206076.
  131. 131.0 131.1 萬國鼎; 萬斯年; 陳夢家 (2018). . ISBN 9787101133172.
  132. 132.0 132.1 張豈之; 王子今; 方光華 (2002). . p. 335. ISBN 9789571128702.
  133. (英文)Kim, Hyun Jin (2015). The Huns. ISBN 9781317340911.
  134. 134.0 134.1 (英文)Hong, Yuan (2018). The Sinitic Civilization Book Ii: A Factual History Through the Lens of Archaeology, Bronzeware, Astronomy, Divination, Calendar and the Annals. ISBN 9781532058318.
  135. 135.0 135.1 (英文)Tian, Hengyu (2018). Infamous Chinese Emperors: Tales of Tyranny and Misrule. p. 180. ISBN 9789812299314.
  136. 136.0 136.1 (英文)Wang, Zhen'guo; Chen, Ping; Xie, Peiping (1999).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 94. ISBN 9787030065674.
  137. 137.0 137.1 (英文)Xiong, Victor (2017).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edieval China. p. 613. ISBN 9781442276161.
  138. 138.0 138.1 (英文)Fairbank, John; Goldman, Merle (2006). China: A New History. p. 73. ISBN 9780674018280.
  139. 139.0 139.1 139.2 139.3 139.4 139.5 139.6 139.7 (英文)Spring, Peter (2015). Great Walls and Linear Barriers. p. 211. ISBN 9781473854048.
  140. (英文)Holcombe, Charles (2001). The Genesis of East Asia: 221 B.C.–A.D. 907. p. 140. ISBN 9780824824655.
  141. 141.0 141.1 (簡體中文)譚仲池 (2013). . ISBN 9787999009009.
  142. 142.0 142.1 (英文)Kroll, Paul (2014). Reading Medieval Chinese Poetry: Text, Context, and Culture. p. 36. ISBN 9789004282063.
  143. 143.0 143.1 (英文)Nadeau, Randall (2012). 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Chinese Religions. p. 147. ISBN 9781444361971.
  144. 144.0 144.1 (英文)Katz, Paul (1995).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 p. 79. ISBN 9781438408484.
  145. 145.0 145.1 (英文)Cai, Zong-qi (2007). 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A Guided Anthology. p. 152. ISBN 9780231511889.
  146. (英文)Knechtges, David; Chang, Taiping (2014).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 Reference Guide. p. 1818. ISBN 9789004271852.
  147. 147.0 147.1 (英文)Lee, Mosol (2013). Ancient History of the Manchuria. p. 115. ISBN 9781483667676.
  148. 羅香林 (1996). . p. 45. ISBN 9789570512540.
  149. 149.0 149.1 (英文)Adamek, Piotr (2017). A Good Son is Sad if He Hears the Name of His Father: The Tabooing of Names in China as a Way of Implementing Social Values. p. 348. ISBN 9781351565219.
  150. 150.0 150.1 蘇木子 (2006). .
  151. 151.0 151.1 (英文)Standen, Naomi (2007).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p. 1. ISBN 9780824829834.
  152. 152.0 152.1 (英文)Schaeffer, Kurtis; Kapstein, Matthew; Tuttle, Gray (2013). Sources of Tibetan Tradition. p. 338. ISBN 9780231509787.
  153. (簡體中文)徐鐵生 (2017). . ISBN 9787101125337.
  154. 臧峰宇 (2012). . p. 154. ISBN 9789868825895.
  155. (簡體中文)梁德; 楊暘 (1998). . p. 652.
  156. 156.0 156.1 (英文)Liu, Lydia; Karl, Rebecca; Ko, Dorothy (2013). 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Essential Texts in Transnational Theory. p. 164. ISBN 9780231533263.
  157. 157.0 157.1 157.2 157.3 157.4 157.5 (英文)Kuhn, Dieter (2011). 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 The So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SBN 9780674244344.
  158. (英文)Lorge, Peter (2015).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Peace through War under the Song Dynasty. p. 45. ISBN 9781107084759.
  159. 159.0 159.1 (英文)Winchester, Simon (2008). Bomb, Book and Compass: Joseph Needham and the Great Secrets of China. ISBN 9780141889894.
  160. 160.0 160.1 (簡體中文)白至德 (2017). . ISBN 9787505141254.
  161. (英文)Liu, Daochun (1989). Evaluations of Sung Dynasty Painters of Renown. p. 34. ISBN 9789004089662.
  162. 162.0 162.1 (英文)Lee, Lily; Wiles, Sue (2014).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Tang Through Ming, 618-1644. p. xxi. ISBN 9780765643162.
  163. 163.00 163.01 163.02 163.03 163.04 163.05 163.06 163.07 163.08 163.09 163.10 163.11 龔顯宗 (2014). . p. 172. ISBN 9789577398598.
  164. (簡體中文)張惠誠 (2018). . ISBN 9787801757135.
  165. (簡體中文)高路加 (2015). . ISBN 9787210077862.
  166. (簡體中文)檀作文; 萬希 (2006). . p. 7. ISBN 9787508510231.
  167. 167.0 167.1 (英文)Wu, Jiang; Chia, Lucille (2015). Spreading Buddha's Word in East Asia: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p. 175. ISBN 9780231540193.
  168. (簡體中文)陳華新 (1990). . p. 379. ISBN 9787218003474.
  169. 169.0 169.1 (簡體中文)馮先知 (2006). . ISBN 9787999031499.
  170. (英文)Leidy, Denise (2008). The Art of Buddhism: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 Meaning. p. 189. ISBN 9781590306703.
  171. 171.0 171.1 (英文)Thurgood, Graham; LaPolla, Randy (2003).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p. 7. ISBN 9780700711291.
  172. (英文)Hsu, Cho-yun (2012). China: A New Cultural History. p. 272. ISBN 9780231528184.
  173. (英文)Stone, Zofia (2017). Genghis Khan: A Biography. ISBN 9789386367112.
  174. 174.0 174.1 (英文)Szonyi, Michael (2017). A Companion to Chinese History. p. 130. ISBN 9781118624609.
  175. 175.0 175.1 黃純怡 (2016). . p. 3. ISBN 9789577399953.
  176. 176.0 176.1 (英文)McMahon, Keith (2016). Celestial Women: Imperial Wives and Concubines in China from Song to Qing. p. 24. ISBN 9781442255029.
  177. (英文)Danver, Steven (2015). Native Peoples of the World: An Encyclopedia of Groups, Cultur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p. 244. ISBN 9781317464006.
  178. 178.0 178.1 (英文)Tuttle, Gray; Schaeffer, Kurtis (2013). 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 p. 562. ISBN 9780231513548.
  179. 179.0 179.1 (英文)Kessler, Adam (2012). Song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n the Silk Road. p. 77. ISBN 978-9004218598.
  180. (英文)West, Stephen; Idema, Wilt (2014). The Orphan of Zhao and Other Yuan Plays: The Earliest Known Versions. p. ix. ISBN 9780231538107.
  181. 181.0 181.1 (英文)Simon, Karla (2013). Civil Society in China: The Legal Framework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New Reform Era". p. 40. ISBN 9780190297640.
  182. (簡體中文)黃如一 (2017). . ISBN 9787540780319.
  183. (簡體中文)邢春如; 李穆南; 竭寶峰; 劉心蓮 (2007). .
  184. 184.0 184.1 (英文)Baumer, Christoph (2016).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The Age of Islam and the Mongols. ISBN 9781838609399.
  185. (簡體中文)劉醒初 (2009). 肅文史精萃2:學術卷. ISBN 9787999033424.
  186. (簡體中文)謝選駿 (2017). . p. 223. ISBN 9781387255351.
  187. (英文)May, Timothy (2016). The Mongol Empire: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pp. 26–28. ISBN 9781610693400.
  188. 188.0 188.1 陳岸峰 (2014). . p. 2. ISBN 9789888310111.
  189. 189.0 189.1 鍾國昌 (2019). . p. 3. ISBN 9789620773419.
  190. (英文)Jenco, Leigh; Idris, Murad; Thomas, Megan (2019).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Theory. p. 96. ISBN 9780190086244.
  191. (英文)Elliott, Mark (2001).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 71. ISBN 9780804746847.
  192. (英文)Crossley, Pamela (2002).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p. 193. ISBN 9780520234246.
  193. 193.0 193.1 (英文)Lee, Ji-young (2016). China's Hegemony: Four Hundred Years of East Asian Domination. p. 236. ISBN 9780231542173.
  194. 194.0 194.1 (英文)Forêt, Philippe (2000). Mapping Chengde: The Qing Landscape Enterprise. p. 13. ISBN 9780824822934.
  195. 葛劍雄; 華林甫 (2002). 十年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1950–2000年 (PDF). . 21 (4): 20. 原著 (PDF)喺2020-09-23歸檔. 喺2020-07-31搵到.
  196. (簡體中文)王宏英 (2016). . ISBN 9787516181829.
  197. (簡體中文)林頫 (2006). . pp. 142–143. ISBN 9787211050840.
  198. (簡體中文)吳傳鈞; 楊勤業; 魯奇 (2002).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地理學. p. 297. ISBN 9787533430221.
  199. (英文)Wang, Fei-ling (2017). The China Order: Centralia, World Empire,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wer. p. 68. ISBN 9781438467504.
  200. (英文)Gao, James (2009).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a (1800–1949). p. xxxvi. ISBN 9780810863088.
  201. 楊益 (2018). . p. 145. ISBN 9789863921165.
  202. (英文)Wang, Zhenmin (2018).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Central Authorities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of Hong Kong and Macao: A Legal Perspective. p. 35. ISBN 9789811323225.
  203. 203.0 203.1 203.2 203.3 (英文)Chin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2007. p. 107. ISBN 9789629371401.
  204.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2002). . p. 381. ISBN 9789571128696.
  205. 205.0 205.1 205.2 205.3 (英文)Gan, Chunsong (2019). A Concise Reader of Chinese Culture. p. 26. ISBN 9789811388675.
  206. (英文)Talmon, Stefan; Jia, Bing Bing (2014).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 p. 186. ISBN 9781782253754.
  207. 207.0 207.1 (英文)Roy, Kaushik (2014). Military Transition in Early Modern Asia, 1400–1750: Cavalry, Guns, Government and Ships. pp. 86–87. ISBN 9781780938004.
  208. (英文)Vu, Hong Lien; Sharrock, Peter (2014). Descending Dragon, Rising Tiger: A History of Vietnam. ISBN 9781780233888.
  209. (英文)Walker, Hugh (2012). East Asia: A New History. p. 134. ISBN 9781477265178.
  210. (英文)Chansiri, Disaphol (2008). The Chinese Émigrés of Thailan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46–47. ISBN 9781934043745.
  211. (英文)Zheng, Yangwen (2011). China on the Sea: How the Maritime World Shaped Modern China. p. 112. ISBN 9789004194786.
  212. (英文)Minahan, James (2014). Ethnic Groups of North, East, and Central Asia: An Encyclopedia. p. 231. ISBN 9781610690188.
  213. (英文)Kang, David (2012). 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 Five Centuries of Trade and Tribute. p. 102. ISBN 9780231153195.
  214.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15.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16.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西.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5月2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17.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218.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19.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0. 220.0 220.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西.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8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2. 222.0 222.1 222.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20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3.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西.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20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4. 224.0 224.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21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5.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226. 226.0 226.1 226.2 226.3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前趙 前涼 後趙.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21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7. 227.0 227.1 227.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涼 前秦 前燕 代.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8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8.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20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29.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秦 後燕 西秦 後涼 魏.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0.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秦 魏 南涼 北涼 西涼 南燕 夏 西秦 北燕.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1. 231.0 231.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魏時期全圖.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2. 232.0 232.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魏時期全圖.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3. 233.0 233.1 233.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東魏 西魏時期全圖.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8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4. 234.0 234.1 234.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齊 周時期全圖.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5.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8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6.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7. 237.0 237.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8.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39.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晉 岐 盧龍等鎮.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0.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8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1. 241.00 241.01 241.02 241.03 241.04 241.05 241.06 241.07 241.08 241.09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21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3.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8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4. 244.0 244.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北漢.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5. 245.0 245.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蜀 後蜀.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6. 246.0 246.1 246.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吳越 閩.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7.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8. 248.0 248.1 248.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北宋時期全圖.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49. 249.0 249.1 249.2 249.3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南宋時期全圖.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50. 250.0 250.1 250.2 250.3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南宋時期全圖.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21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5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9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5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253. 253.0 253.1 253.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54. 254.0 254.1 254.2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5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55. 255.0 255.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7月14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256. 256.0 256.1 (簡體中文)譚其驤 (1982). . . ISBN 9787503118449. 原著喺2020年6月18號歸檔. 喺2020年7月31號搵到.

睇埋[編輯]

出面網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