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粵音:ging1 zai3 zang1 zoeng2)指一個經濟體嘅「經濟表現」隨時間上升。喺實際應用上,做統計嘅人會睇按通脹調整後嘅本地生產總值或者其他經濟指標嚟評估「經濟表現」,當中最常見嘅係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嘅百分比增長率嚟衡量經濟增長[1][2]。
經濟增長率通常用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人均實質GDP增長率或者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嚟計算。「增長率」係指喺一段時期入面,第一年同最後一年之間GDP或者人均GDP嘅幾何年均增長率。呢個增長率反映咗呢段時期GDP平均水平嘅趨勢,而忽略咗圍繞呢個趨勢嘅任何GDP波動。增長通常以「實質」價值計算,即係經通脹調整,用嚟消除通脹對貨品價格嘅扭曲效果。人均實質GDP係將成個國家嘅GDP除以國家人口數目。經濟增長嘅量度使用國民收入核算。
經濟學家將更有效使用投入要素(勞動力、實物資本、能源或者物料嘅生產力提高)所帶嚟嘅經濟增長,稱為密集式增長。相反,純粹因為可用投入要素數量增加(例如人口增加或者新領土)而帶嚟嘅經濟增長就叫做外延式增長。創新都會帶嚟經濟增長。以美國為例,2013年大約60%嘅消費支出係用喺1869年仲未存在嘅貨品同服務度。
影響因素
[編輯]喺國民收入核算入面,人均產出可以用以下嘅因素嚟計算:每單位勞動投入嘅產出(勞動生產力)、工作時數(強度)、實際工作嘅適齡工作人口百分比(參與率)同埋適齡工作人口對總人口嘅比例(人口結構)。「GDP除以人口嘅變化率係呢四個變量嘅變化率同佢哋嘅交叉乘積嘅總和。」[7]
經濟學家將長期經濟增長同短期經濟生產變化區分開。短期經濟增長嘅變化稱為商業周期。一般嚟講,根據經濟學家所講,商業周期嘅起起跌跌可以歸因於總需求嘅波動。相反,經濟增長主要關注由結構性原因(例如技術進步同要素積累)引致嘅長期生產趨勢。
政策
[編輯]調整利率政策
[編輯]降低商業銀行嘅存貸款利率。呢個政策會鼓勵公司借錢,呢啲借出嚟嘅錢必然會轉化做投資或者營運資金,即係消費。呢個政策仲可以減低通縮嘅風險。經濟學家好驚通縮,因為佢會帶嚟經濟衰退,而且當利率升到一定程度之後會導致市面上嘅流動資金不足。當通縮嚟臨嘅時候,啲人會傾向減少消費,因為通縮嘅特徵就係價格下跌,咁而家控制住消費就可能慳到錢。但係降低利息又會增加通脹或者流動資金過剩嘅風險。
稅收政策
[編輯]降低個人或者公司稅率。呢個措施同減息一樣會促進公司投資同個人消費。個人消費增加又會反過嚟通過創造需求去促進公司發展。但係咁樣做嘅風險係會增加財政赤字。不過增加財政赤字唔係必然嘅,因為雖然稅率降低咗,但係經濟增長咗,徵稅嘅基數擴大咗,關於佢哋之間嘅關係可以參考稅收。
財政政策
[編輯]增加國家財政支出。呢個措施會同時創造就業機會、需求,有時仲會吸引投資。首先政府支出本身就係投資工程項目,呢啲項目創造咗就業同對其他行業嘅需求,呢啲從業員又產生咗新嘅需求,咁樣推演落去,理論上可以創造好幾倍於政府投資本身嘅經濟增長。呢個政策相對於利息政策嚟講仲有以下優勢:加息嘅時候啲人會將多餘嘅錢用嚟存款而唔係用嚟消費或者投資;而喺增加財政支出嘅時候,我哋可以肯定增加嘅收入大部分會轉變成消費去滿足從業員嘅基本需求。另外啲人為咗應付經濟危機都要有足夠嘅存款,具體數目要睇國家具體嘅經濟形勢同社會保障情況。呢個政策嘅缺點係擴大財政赤字,而且因為公共投資嘅目的一定要清晰,佢嘅效率經常都畀人質疑。
匯率政策
[編輯]降低本國貨幣嘅匯率(低匯率政策)。呢個政策會增加出口,因為本國貨品喺國際市場上嘅價格變得更加平。出口增加會令生產商增加投資同創造就業機會,從而都會增加消費。缺點就係,本國貨品喺國際上嘅價格最終係由生產商決定嘅,如果生產商同時加價,就唔能夠產生相應嘅效果,而且進口貨品嘅價格會相應變得好貴。長期實施低匯率政策會導致通脹。
影響
[編輯]生活質素
[編輯]有一個關於經濟增長同生活質素關係嘅理論叫做「臨界假說」,佢話經濟增長會帶嚟生活質素提升,直到某個點為止。但係到咗呢個臨界點之後,繼續嘅經濟增長反而可能令生活質素下降。呢個關係可以用一條倒轉嘅U形曲線嚟表示,曲線頂點就係應該追求嘅增長水平。研究顯示,人均GDP同幸福感之間確實有正面關係,最少喺人均收入到達15,000美元之前係咁。
經濟增長間接有潛力減輕貧窮,因為就業機會同勞動生產力會同時增加。海外發展研究所對24個經歷過經濟增長嘅國家進行研究,發現其中18個國家嘅貧窮情況都有改善。
但係有時經濟增長並唔會令生活質素因素得到改善,例如醫療保健結果、教育水平,以及社會同政治自由等。
生產力提升唔一定會帶嚟工資上升,美國就係一個例子。喺美國,自從1980年代開始,生產力同工資之間嘅差距就一直擴大緊。
全球暖化
[編輯]直到而家,各國嘅經濟增長同二氧化碳排放率之間都有緊密嘅關係,雖然碳強度(每個GDP嘅碳排放)都有相當大嘅差異。到目前為止,全球經濟財富同全球排放率之間都仲有直接關係。斯特恩報告指出,「喺照常營運嘅情況下,全球排放量將足以推動溫室氣體濃度喺2050年超過550 ppm二氧化碳,到本世紀末超過650-700 ppm」呢個預測喺模型假設有廣泛變化嘅情況下都係穩健嘅。科學共識係要令地球生態系統可以運作而唔會產生危險風險,就需要將濃度穩定喺450-550 ppm。
因此,以增長為導向嘅環境經濟學家建議政府介入能源生產來源嘅轉換,支持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同核能。呢樣將化石燃料嘅使用主要限制喺家庭煮食需要(例如火水爐)或者碳捕捉同儲存技術可以具成本效益同可靠嘅情況。英國政府喺2006年發表嘅斯特恩報告得出結論,投資GDP嘅1%(之後改為2%)就足以避免氣候變化最嚴重嘅影響,如果唔咁做可能會面臨相當於GDP 20%嘅氣候相關成本。由於碳捕捉同儲存技術仲未被廣泛證實,佢嘅長期效用(例如喺控制二氧化碳「洩漏」方面)仲未知,加上而家替代燃料嘅成本,呢啲政策反應主要係建基於對技術變革嘅信心。
英國保守派政治家同記者奈傑爾·勞森認為碳排放交易係一個「冇效率嘅配給制度」。相反,佢支持碳稅嚟充分利用市場嘅效率。不過,勞森指出,為咗避免能源密集型工業嘅遷移,應該係全世界都實施呢個稅,唔係淨係英國。如果冇人跟隨,帶頭都冇意思。
睇埋
[編輯]引述
[編輯]- ↑ Roser, Max (2021). "What is economic growth? And why is it so important?". Our World in Data.
- ↑ Statistics on the Growth of the Glob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from 2003 to 2013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3-05-03., IMF, October 2012.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lso called GD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by a country in a certain time period."
- ↑ Wha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lorie Consumption and GDP: How Nutrition Reflects Economic Well-being. Economy.kz
拎
[編輯]- (英文) Greenlaw, S. A., Shapiro, D., & MacDonald, D. (2022).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3e. OpenSt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