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香港一條好多舖頭嘅街,2017 年影嘅;有好多消費者喺度行街買嘢,進行緊消費活動。

消費粵拼siu1 fai3英文consumption動詞係「to consume」)喺經濟學上係指運用手上資源獲取即時效益(utility)嘅舉動。喺消費嗰陣,消費者消耗手上嘅資源,換取某啲貨品或者服務,以求滿足自己嘅慾望。消費嘅相對係投資(investment)-投資係「消耗手上嘅資源,以求喺將來得到更多嘅資源」嘅舉動[1]

唔同經濟學派對消費嘅定義都有少少唔同。喺主流經濟學理論當中,淨係得「個人為咗即時使用而買貨品服務」先至算係消費,而第啲嘅使錢方式-固定投資同政府使嘅錢呀噉-會俾分析者歸類落去第啲類別嗰度(可以睇消費者理論)。又有經濟學家會將「消費」嘅定義擴大至包含嗮所有設計同生產貨品服務或者搞市場研究以外嘅經濟活動。

定義[編輯]

喺經濟學當中,消費包含咗人類對貨品同服務嘅獲取同使用。消費源於人類對各種貨品服務嘅慾望:當人類有能力負出資源(通常但唔一定係)嘅時候,佢哋嘅慾望會轉化成佢哋對貨品服務嘅需求(demand),即係話佢哋會負出資源換取貨品服務,於是就產生咗交易。喺經濟學上,收入同開支嘅關係如下:

當中 表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 代表消費(consumption),而 代表儲蓄(saving)。換句話講,搵是但一個消費者嚟睇,佢嘅可支配收入減走佢嘅儲蓄,淨低嘅就係佢用咗喺消費上嘅錢,呢個數個個消費者都唔同-唔同嘅人有唔同嘅消費傾向(consumption propensity)[2]

凱恩斯派觀點[編輯]

根據凱恩斯學派(Keynesian economics)嘅定義,消費由兩部分組成:自發性消費(autonomous consumption)同誘發性消費(induced consumption)。

喺任何至少一定程度上行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個體消費者冚唪唥都會有自發性消費。噉係因為啲人需要透過消費得到各式各樣嘅生活必需品-無論嗰個人嘅消費開支係嚟自遺產嘅繼承,定係嚟自政府嘅轉移性支付等嘅來源都好。定義上,自發性消費嘅動機唔受任何經濟問題所影響,影響嘅係開支占個人總收入嘅百分比。如果一個人毫無收入依然照樣消費,佢嘅消費開支就係所謂嘅負儲蓄(negative saving / dis-saving)[3]

相比之下,定義上,誘發性消費嘅多少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consumption propensity),例:如果一個人嘅邊際消費傾向係 0.5,表示每當佢嘅可支配收入多 1 文,佢就消費多 0.5 文。誘發性消費比較少誘因,因為佢並非一項固定嘅開支,往往需要人為增加可支配收入(例:政府實施退稅)先可以實現誘發性消費嘅增加[3]

消費傾向[編輯]

睇埋:消費者行為

消費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包含咗兩個概念: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APC)同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平均消費傾向[編輯]

平均消費傾向表達咗個人消費支出同可支配收入之間嘅比例。例如有個人,佢收入係 1000 文,佢每個月消費開支係 800 文,噉佢消費開支除以可支配收入所得嘅數值,就係佢嘅平均消費傾向,而以上例子嘅平均消費傾向就係 0.8。

平均消費傾向能夠解釋唔同收入嘅人之間嘅貧富差距:假設有兩個人,A 君同B 君,A 君嘅可支配收入係 1000 文,B 君嘅可支配收入就係 500 文。又假設兩個人每個月嘅生活開支相同,都係 400 文,噉 A 君嘅平均消費傾向係 0.4,而 B 君嘅平均消費傾向係 0.8。如果 A 君嘅消費開支增加 200 文,噉佢嘅平均消費傾向會變成 0.6,雖然最後 A 君嘅消費開支高過 B 君嘅,但佢嘅平均消費傾向都仲係低啲。由以上嘅例子睇到,喺日常生活當中,窮人嘅收入多數要用嚟生活,有錢人嘅收入淨係有一少部份要用嚟生活,所以有錢人可以有閒錢做各種嘅投資,增加自己將來嘅收入,而窮人嘅收入一旦減少,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嘅現象就會加劇[4]

平均消費傾向公式:

當中 係消費開支, 係可支配收入。

邊際消費傾向[編輯]

內文:邊際消費傾向

邊際消費傾向嘅概念係對可支配收入增加嘅分析。佢定義上表達咗每一單位嘅收入上升會引致幾多嘅消費開支增加,例如如果有個人嘅邊際消費傾向係 0.5 嘅,就表示佢嘅可支配收入每增加 1 文,佢嘅消費開支就會增加 0.5 文。實證經濟學研究表明咗,邊際消費傾向會隨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慢慢噉遞減,即係話隨住收入上升,消費者通常會變到愈嚟愈唔願意喺收入上升嗰陣提升自己嘅消費,噉係因為收入上升到噉上下,好多時消費者會開始發覺自己有好多嘢買咗返嚟都用唔著[5]

邊際消費傾向公式:,即係「 隨住 嘅變率」(有關呢個數學概念,可以參考微分)。

類型[編輯]

睇埋[編輯]

參考[編輯]

  •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paperback).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21277-0.
  • Deaton, Angus (1992). Understanding Consump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828824-4.
  • Friedman, Jonathan (1994).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Studies in Anthropology & History).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ISBN 978-3-7186-5592-2.
  • Isherwood, Baron C.; Douglas, Mary (1996). The World of Goods: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Paperback).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13047-9.
  • Ivanova, Diana; Stadler, Konstantin; Steen-Olsen, Kjartan; Wood, Richard; Vita, Gibran; Tukker, Arnold; Hertwich, Edgar G. (18 December 2015).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 (3): 526–536. doi:10.1111/jiec.12371.
  • Mackay, Hugh (Editor) (1997).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Culture, Media and Identities series) (Paperback).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ISBN 978-0-7619-5438-5.
  • Miller, Daniel (1998). A Theory of Shopping (paperback).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14-8551-0.
  • Slater, Don (1997). 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ISBN 978-0-7456-0304-9.
  • 香港管理專業發展中心編. 《管理人經濟學》.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4. ISBN 962-996-226-8.
  • 馬歇爾著 朱志泰譯. 《經濟學原理 上卷》. 商務印書館. 2005. ISBN 7-100-01157-4.
  • 凡勃倫著 蔡受百譯. 《有閒階級論》. 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7-100-02362-9.

[編輯]

  1. Black, John; Hashimzade, Nigar; Myles, Gareth (2009).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3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香港管理專業發展中心 編. 《管理人經濟學》.: 第 168 頁.
  3. 3.0 3.1 香港管理專業發展中心 編. 《管理人經濟學》.: 第 169 頁.
  4. 香港管理專業發展中心編. 《管理人經濟學》. : 第 170 - 171 頁.
  5. 香港管理專業發展中心編. 《管理人經濟學》. : 第 12 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