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因果關係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因果跳轉過嚟)

因果關係粵拼jan1 gwo2 gwaan1 hai6)係邏輯學等領域上嘅一個概念,喺佛教宗教嗰度都有提到。因果呢個概念,科學成日都會用到,但係個概念嘅具體定義係乜,廿一世紀初嘅哲學界都仲喺度拗緊。

定義

[編輯]
睇埋:時間

有關因果關係具體嘅定義為何,廿一世紀初嘅哲學界都尚未有完全一致嘅定論。

想像設 A 做前因(Antecedent),B 係信心(Belief),C 係結果(Consequence):

  • A正比B(C唔變)
  • A正比C(B唔變)
  • A=B+C
  • B=Af
  • C=Cf-Af
  • A=Cf

因果律可以話係比A=B+C先發現嘅一種規律,人人都已經相信咗因就係果,果就有因。ABC理論係對ABC變化取向得出,因果律也可以跟隨因果變化得出,未有ABC理論就可以用到因果律嘅人都有。

因果律嘅因係件事會發生嘅動力,果係件事令到其他事發生嘅最高力。

相關唔蘊含因果。就算兩樣嘢之間有統計相關,都唔表示佢哋之間有因果關係。

反事實觀點

[編輯]
睇埋:電腦模擬

反事實條件有助界定因果關係。根據反事實因果觀[1]嘅睇法,要判定一件事係咪另一件事嘅因,可以問以下呢條問題:

「如果 A 冇發生,噉 B 仲會唔會發生?」

最基本上,如果「假如冇咗 A,B 就唔會發生」呢句嘢成立,噉思考者就可以話喺呢種現象中 A 係因而 B 係果。呢個思考方法喺社科特別實用,因為現實中研究社會嗰陣,往往難以隔離單一變數嘅影響,透過建構反事實條件,研究者可以更清楚推斷某個因素係咪造成某個結果嘅原因[2]

研究

[編輯]

實驗

[編輯]
内文:實驗

定義上,實驗嘅特徵係會用到實驗操作嚟確立因果關係。實驗係一種有系統、有控制嘅方法,用嚟測試變數之間有冇因果關係。基本原則就係:主動操控一個變數(叫做自變數)然後觀察另一個變數(叫做應變數)有冇跟住變化。為咗排除其他可能干擾結果嘅因素,實驗通常會用隨機分組。

舉個簡單例子:假設研究者想知「飲咖啡會唔會影響人嘅專注力」。佢哋可以搵一班參加者返嚟,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飲有咖啡因嘅咖啡(實驗組)一組飲無咖啡因嘅假咖啡(對照組)。之後叫佢哋做一啲測試專注力嘅作業,例如留意螢幕上閃出嚟嘅字母。做完之後,研究者比較兩組嘅表現,如果飲咗咖啡果組明顯專注力好啲,而兩組喺其他條件(例如瞓眠、年齡、性別)上相約,噉佢哋就有理由懷疑咖啡因可能係提升專注力嘅原因。

格蘭傑因果

[編輯]

格蘭傑因果關係係靠兩個變數時間序列嚟評估嗰兩個變數之間「有冇因果關係」嘅一種假說檢定方式。

最簡單噉講,喺格蘭傑因果關係之下,攞一個因變數 嘅時間序列同一個果變數 嘅時間序列,並且揀一個時間間隔 ,如果喺每個時間點 數值傾向能夠預測 咁耐之後嘅 數值嘅話,噉 就可以算係 嘅「因」。呢種分析方法源自經濟學(經濟學成日都會應付一個個經濟指標數值嘅時間序列),而且喺現代嘅各社會科學當中相當常用,不過「到底呢個測試能唔能夠真係表明因果」係一條幾受爭議嘅課題[3]

好似下圖噉:打橫條軸表示時間。(上面條線)喺一個時間點嘅數值能唔能夠預測(紅色箭咀)(下面條線)喺若干時間後嘅數值呢?


睇埋

[編輯]

參攷

[編輯]
  1. 英文counterfactual view of causality
  2. Marshall BD, Galea S. Formalizing the role of agent-based modeling in causal inference and epidem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5 Jan 15;181(2):92-9. SIMULATING COUNTERFACTUALS
  3. Granger, C. W. J. (1969). "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 Econometrica. 37 (3): 424-438.

出面網頁

[編輯]